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二十题:推广眼睛保健
*************

  以下为今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冯检基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徖生局局长周一岳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本港是全球患近视比率极高的地方之一,但只有极少数市民有定期验眼的习惯。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 有否进行研究以比较本港及外地的儿童、成年人及长者患近视、远视、弱视、斜视、其他眼疾及需要佩戴眼镜的比例,以及评估涉及该等眼疾的开支和可能引致的经济损失;若有,结果为何;若否,政府会否考虑进行相关研究及评估;

(二) 鉴於有视光师建议儿童及长者须每年进行全面眼科视光检查,政府会否考虑为所有学童及长者提供免费验眼服务,并重新考虑向来自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家庭的儿童发放眼镜津贴;

(三) 会否考虑增加视光学的学额,以培训更多合资格的视光师;及

(四) 现时有关推广眼睛保健的工作计划及进展,以及会否考虑增拨资源加强推广工作,提高市民的护眼意识?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根据《2003至2004年人口住户健康调查》,15岁或以上非住院人口中有8.4%报称视力「差」或「非常差」,而患有近视的受访者人数接近40%,有12.3%近视者被列为「深」近视。至於其他眼疾方面,上述调查显示有2.4%人曾接受白内障手术,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徖生署辖下的长者健康中心的资料显示患有白内障及青光眼的长者分别有67%及4%。

  另外,徖生署家庭健康服务在2005年1月至3月共替3,349名4岁儿童进行普查测验,经眼科医生评估而证实患上屈光异常(即近视、远视或散光)、弱视和斜视的儿童占总普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1.5%及0.9%。

  根据本地大学的研究及其他学术资料所显示,香港儿童、成人及长者患近视的比例分别为约30%至74%、41%及9%。这比例与台湾和新加坡相约,但比美国、加拿大、瑞典及澳洲为高。然而,由於有关学术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异,其结果未必能作直接比较。

  我们并没有备存眼疾所涉及的开支和可能引致的经济损失的数据,亦暂未有计划进行有关研究。

(二) 在儿童方面,徖生署的母婴健康院所提供的儿童健康服务,包括学前儿童视力普查,都是免费的。此外,徖生署为就读日校的小一至中七学生推行学生健康服务。参加者每年会获安排接受一系列健康服务,包括检查视力。被发现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可选择由徖生署健康评估中心的视光师或私家视光师作更详细的检查。在2006至07学年,约有52万名参加了学生健康服务的学童接受视力检查。

  至於长者,徖生署的长者健康中心会为每位接受健康评估的长者进行基本视力检查及评估其他可能引致眼疾的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如发现长者有眼疾的病征,医生会根据长者的临床需要,安排进一步检查或转介至眼科专科诊所作跟进。在2006年,约有38,000名长者在长者健康中心接受健康评估及视力检查。

  现时所有在香港执业的视光师都须注册,他们具有专业水平,有不少更在市面上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专业验眼服务。另外,在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下,受助家庭中的儿童如有需要配戴眼镜而其家庭有困难支付眼镜费用,政府会按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予以协助支付眼镜费用。

(三) 在2004至2006年,全港共有81名眼科视光学的毕业生,而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在64名回应的眼科视光学毕业生中,有61名投身视光师行业。当局会因应社会的需求,在有需要时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院校提供有关视光师行业的人力发展意见,以协助院校制订其学术发展计划。

(四) 现时,徖生署向不同年纪的人士均有进行推广眼睛保健的工作。徖生署家庭健康服务透过在母婴健康院派发有关学前儿童视力普查和护眼常识的单张,以及播放视像光碟,提醒家长子女接受视力普查和眼睛健康的重要。另外,学生健康服务中心除了在2006年为52万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外,亦定期举办眼睛健康的讲座,以及分发护眼资料单张。

  徖生署的长者健康中心及长者健康外展队伍,也一直为长者及护老者提供有关长者常见眼疾及护理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加他们对护理眼睛的认识,加强他们对眼疾早期病征的警觉性,以便及早发现和求诊。在2006年,中心除了曾为38,000名长者进行视力检查并给予相关的保健建议外,长者健康外展队伍亦举办了140多次相关的讲座,出席人数多达5,000人次。

  另一方面,医院管理局已经将部分眼疾的资讯上载网页供市民浏览。而社区上亦有不同机构向市民传达护眼讯息。一些医学团体(如香港眼科学会)、非政府组织(如基督教灵实协会和基督教联合那打素社康服务)和学术机构(如香港理工大学)亦为蒥民,提供常见眼疾与护理知识,以及验眼服务。

  现时投放的资源已足以进行推广眼睛保健的工作,但我们会继续留意这方面的需要,再按情况考虑是否有需要增拨资源。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