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八题:空气质素监测站的运作
*****************

  以下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今日(五月二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蔡素玉议员的提问所作的书面答覆:

问题:

  环境保护署现时在全港设置了14个空气质素监测站(监测站),当中三个为路边监测站。据报,该署在过去八年没有按照本港的发展及人口迁移情况检讨监测站的数目(例如将军澳区人口在过去十年急剧增长,交通流量亦相应增加,但政府并没有在该区设置监测站)。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决定监测站位置的准则,当中有否包括人口和交通流量因素;及

(二)有否计划重新评估各监测站的位置及增加路边监测站的数目;若有,有关的详情;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女士:

(一)在设计空气质素监测网络和选取监测站位置时,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当中包括监测网络的地理空间布局、不同土地发展类别地区(如市区、新市镇、郊区)的覆盖程度、本地人口、交通流量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对区域空气污染的监测能力、地形及气象因素等。

  现时由14个空气质素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地理覆盖范围已包括由东至西、由南至北的本港主要地区。土地用途方面也包含了住宅、住宅/商业混合发展区、住宅/商业/工业混合发展区、郊区、市区繁忙街道等的不同发展类别。所以现时的空气质素监测网络已足够提供本港由最低到最高的空气污染水平和不同发展类别地区的空气质素。整体来说,现时的监测网络已足以反映香港的空气质素水平。

(二)环保署每年都会检讨监测网络的整体设计及代表性。一如上述,现时的监测网络已足以反映香港不同发展类别地区(包括典型繁忙路旁)的空气质素水平。因此,我们现时并没有计划对监测网络作出变动或增加路边空气监测站。



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