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立法会:教统局局长就「推动企业精神」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今日(五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推动企业精神」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女士:

  我感谢梁刘柔芬议员提出今天的动议辩论。

  「企业精神」的涵意很阔。广义来说,具备「企业精神」的人敢於创新、富有创意;他们积极、进取、有冒险精神,也关心社会。企业精神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全球创业观察」建议推动企业精神应从十方面手:
1)文化及社会规范
2)政府政策和计划
3)资金支持
4)教育和培训
5)劳动力特点
6)研发转移
7)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8)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
9)市场开放度
10)经济气候

  香港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有利於培育企业精神。我们包容不同的文化、宗教、信念、语言、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有紧密的家庭结构及正面的价值观。这些特质无须刻意经营,已经自然地存在於我们的社会。不过,政府仍然可以透过政策及教育,培养及巩固它们。

  今天,我想集中讨论政府在政策及支援措施方面如何推动企业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教育及培训当中。

(一)政府政策、计划及资金支援

(i)推动企业精神

  对很多人来说,企业精神就是懂得把握机会做生意。在香港,不少有理想、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是以成立中小企作为事业的起步点。目前中小企业约有27万6千家,占本地企业总数逾98%,它们在推动香港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角色。

  特区政府重视中小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支援,其中工业贸易署辖下的「中小企业支援与谘询中心」(英文简称SUCCESS),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免费的营商资讯及谘询服务。

  在营商资讯方面,SUCCESS为有意创业人士提供创业资讯。由於近年来越来越多蒥民有意创业, SUCCESS於是自2005年9月起强化其服务范畴,提点创业人士在开业时须要注意及关注的事项,如草拟创业计划、市场分析、融资、成本/支出预算、租务及人力资源等,为创业人士提供更全面的支援。在谘询服务方面,SUCCESS推行了中小企业「营商友导」计划及提供「问问专家」服务,让那些有丰富营商经验的人士及各行各业的专家以一对一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指引及辅导,协助它们解决营运上的问题。

(ii)推动创意和创新思维

  梁刘柔芬议员提到要推动企业精神,必须鼓励创意和创新思维。

  政府成立「创新及科技基金」,正是为了提升本地经济活动的增值力、生产力及竞争力,并协助企业提升科技水平,为它们的业务注入更多创新意念。到现时为止,基金已拨款28亿元,资助了超过900个项目。

  为了鼓励各行业更广泛采用创新的设计和走高增值路线,特区政府亦资助了「设计支援计划」和「创新中心」。在「设计支援计划」下,有1亿8000万元是用以资助四类项目,其中的「设计业与商界合作计划」,鼓励中小型企业投资作设计应用,资助金额最高可达核准项目成本的50%或港币10万元,以较低者为准。计划至今已批准50个项目,合共提供了470万元的资助。

  至於在去年11月正式开幕的「创新中心」,则是一站式的服务中心,也是设计专业人士、设计公司与业界之间进行高增值设计活动的集中地。这中心可以激发他们研究创新与实用兼备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转化成商品,以至建立品牌。截至今年4月底,「创新中心」已有33间设计公司加入成为租户或培育公司。

(iii)企业社会责任

  梁议员在议案中亦提到要鼓励企业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这一点我十分同意。

  企业精神除了重视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盈利外,也要对社会负责。随社会发展日趋成熟,市民大众愈来愈关注企业的公民责任。如果能做到关怀社会、关心员工,不仅有助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而且有助吸引及挽留高质素的员工,又可令公众对其产品及服务有更大的认同。因此,愈来愈多香港企业愿意回馈社会。

  为进一步提升商界对社会责任的认同,特区政府成立了三亿元的「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以及二亿元的「携手扶弱基金」。「社区投资共享基金」是一项种子基金,用以支持商界、专业团体、社区团体等机构的跨界别合作。他们合力举办各项活动,以鼓励市民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又推动社区参与,以建立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携手扶弱基金」则以等额配对资助的形式,鼓励商界与福利界建立伙伴关系,合力扶助弱势社群。

  事实上,近年很多企业正不遗余力地实践社会责任。由社会福利署资助,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推行的「商界展关怀」计划,便是一个好例子。参与这项计划的企业起初只有二百多间,但在短短数年间,已增加至约一千间。特别令人鼓舞的,是不仅资源充裕的大企业支持这计划,愈来愈多中小企业亦乐意参与,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教育及培训
(i)企业精神与全人教育

  教育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培育企业精神可以自小开始。我们把全人发展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便是希望学生能均衡成长,并有能力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贡献社会。

  因此,我们自2001年起於中、小学推行课程改革,除了特别在语文、数学、通识、艺术及体育各方面提供宽广而均衡的教育之外,也加强了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训练。这个改革方向,将有利於培养下一代的企业精神。

  由於我们减少了科目及科目内容的重叠,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其他课堂以外的活动,例如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动、社会服务等。这些学习经历,可以鼓励同学关心社会,并训练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企业精神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当新高中在2009年展开时,所有香港学生将可享有十二年的学校教育。三年的高中课程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包括内容充实的应用学习课程。这类课程是配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设计的。学生在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学会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包括企业精神的概念及实践。

  在高等教育方面,部分院校已将企业精神列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供全体学生选读。这些课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商业原理的了解,亦能提升他们对创业的兴趣。此外,不少院校均提供本地或海外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对商业社会的运作有更深切的体会,为他们将来创业或投身商界打好基础。

  在职业教育及培训方面,职业训练局也由2007/08学年开始,为全日制学生提供全人发展课程,其中的四项核心价值,包括创意、行动、投入社会及道德责任,与企业精神可谓不谋而合。

(ii)商校合作以推广企业精神

  另一方面,教育统筹局由2005/06学年起,推行「商校合作计划」,联系香港各工商机构与学校合办活动,让学生认识香港工商业发展和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转变。这些活动多姿多采,包括教育论坛、专题讲座、参观工作场地、业务考察、工作体验等。本学年已有超过一百五十所工商机构参与「商校合作计划」,它们举办了150项活动,参加的教师及学生有9000人。

(iii)终身学习

  我十分同意梁刘柔芬议员在议案中提出,需要以系统化的方式推动个人增值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相信只有透过终身学习,才能与时并进,掌握未来。为了营造有利终身学习的环境,政府现正全力发展一个涵盖学术、职业和持续教育界别的资历架构。资历架构会建构一个平台去界定各类教育及培训课程及资历的级别,并勾划各级资历之间的衔接阶梯,让进修人士订立清晰的目标,修读具质素保证的课程,获取更高资历。拥有相关经验、知识及技能的在职人士,亦可通过建构中的「过往资历认可」机制确认其资历。长远而言,资历架构有助推动持续进修,提升本地人力资源的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政府亦会继续投放大量资源鼓励持续进修。我们於2002年拨款50亿元成立持续进修基金,鼓励及资助市民持续进修,以配合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至今已有超过三十三万名申请人获批资助。我们将於明天向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汇报有关持续进修基金的检讨结果,当中的建议改善措施包括扩大基金的资助范围。所有在资历架构下根据个别行业订定的「能力标准说明」而设计的课程均可纳入基金的资助范围。我们相信此建议有助配合资历架构的发展,令基金课程更切合各行业的人力需要,而更多有志持续进修的人士亦可获基金的资助。

结语

  主席女士,香港是知识型的国际城市,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培育具备企业精神的人才。

  政府在推动企业精神方面所担当的角色,不是在於主导企业的发展,而是在於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提供适切的协助。我们亦需要有社会的共识,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社会,让企业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主席女士,我谨此陈词,支持梁议员的议案。



2007年5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0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