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礼制礼法逐步完善,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理念、社会伦理的基础亦在这个时期奠定-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由明日(二月十四日)起至五月十四日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的「礼乐之邦-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将透过一百多件於中原河南省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珍贵文物,展示这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礼乐、战争以至衣食住行等各个面貌。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周达明今日(二月十三日)在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奠基时期。在过去,我们对最早的夏代了解不多,一直到半个世纪前在河南省二里头发现一处大型遗址,才找到了夏文化的重要线索。至於商、周两代历史的重新建构,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信史」的一部分。
周署长说:「中国自古有『礼乐之邦』的美誉,礼乐制度是中原文明高度发展的象征,这次展出的文物,特别是青铜礼器、乐器和玉器等,正是上古时期礼乐社会的实证。」
「礼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社会规模与标准,「礼」规范人的行为,「乐」感染人的内心。夏商时期,礼制礼法开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人们摆脱了原始的迷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次飞跃。
西周的社会更在血缘基础上建立一个结合宗法、分封、等级和世袭的制度,以巩固一个强调高下和尊卑的等级秩序。《周礼》内收录有各种典章制度和仪式的规定;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受「礼」的精神所规范。
「乐」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祭祀、朝廷、乡射等礼节时,皆要奏乐,而钟、磬这类编悬乐器,在使用的数量及礼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出以青铜鼎、钟、簋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鼎和钟成组出现时,体型大小依次递减,成为「列鼎」、「编钟」,陈列於庙堂之上;而「列簋」则由多个大小相同的簋排列而成。周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及其礼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尽管夏、商、周三个部族兴起自不同地域,但有一致的基本特点,在农业作物的种类、家畜、衣料、建筑形式、葬俗以及骨卜等各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器物方面,陶器以三足器为特征,主要是鼎、鬲、等炊煮器。青铜器以饮食器具及兵器为主,但最重要之处,却是各种造型独特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夏商周三代最具象征意义的实物,其形制之大,种类之多,纹饰之美,铸造之精,令人目眩,同时亦使它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象征。
西周晚期至战国亦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玉佩品种繁多,除单件的佩饰以外,还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组玉佩」。夏商周时期,佩玉的意义与作用不仅仅是佩戴美观,而且将玉赋予君子象征,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
配合是次展览,历史博物馆将举行一系列专题讲座及活动,其中包括於三月二十四日举行的「从河南商周时代青铜器说起」讲座。届时,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系主任及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苏芳淑,将通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介绍当时的社会及文化生活。讲座由下午三时至五时於历史博物馆演讲厅举行,以粤语进行,费用全免,名额一百三十九人,先到先得。详情可致电二七二四 九○八二查询。
历史博物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香港科学馆旁),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上午十时至晚上七时,逢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及农历年初一、二休息,农历年除夕提前於下午五时休馆。
「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星期三不设免费入场。有关展览详情,可浏览历史博物馆网址http://hk.history.museum/ 或致电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询。
完
2007年2月13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7时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