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律政司司长黄仁龙资深大律师今日(二月九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周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伍牧师、各位同学:
多谢你们邀请我出席大家的周会,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年青人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体验。
坦白说,中文大学对於我是此较陌生的,因为中大去年才开始有法律系,之前我和中大的接触都比较少,但对於崇基学院,我就有一份额外的亲切感 — 崇基,崇拜基督,你们学院其中一个创办宗旨,是发扬基督精神,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你们今期周会的主题是「止於至善」(in pursuit of excellence),这也是你们的院训。什么是「至善」(the most excellent way)呢?
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章这样说:
“And now I will show you the most excellent way. If I speak in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only a resounding gong or a clanging cymbal. If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cy and can fathom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if I have a faith that can move mountain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nothing. If I give all I possess to the poor and surrender my body to the flames, but have not love, I gain nothing.”
在以下的十多分钟,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十多年我透过一些义务工作而对这个“the most excellent way”的一些领略,这一些的体验,对我今日在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取向都有深远的影响。
探访露宿者
甘地在他的自传里,曾经提及人生是对真理所做的实验。
我在二十年前开始执业当大律师,工作数年收入已很不错,我在九一年已经可以买第一层楼,把自己和家人从公共屋搬到私人屋。工作非常忙碌,奉行七天工作周。虽然我不肯承认,但其实自己在不断追求事业成功和经济丰裕,我开始对周围的人发生的事没有感觉。
透过一些教会的朋友,我接触到一个服侍露宿者的机构,最后决定透过这些比较极端的环境,去测验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的目标。当时服务的出发点其实是颇自私的。
就这样我当上了义工。在九一至九七七年间,每个星期有一晚到九龙的旧区探访露宿者。
这几年的经验,让我更了解香港社会,特别是此较幽暗的一面。探访的大部份是此较年长的,当中有酗酒的、吸毒的、残疾的、失禁的、拾纸皮为生的、靠偷抢渡日的、有遭家人遗弃的老人家、有自暴自弃的年青人。
因种种原因,他们跌出了家庭和社会的安全网。
我又见证种种的不公义,有时来自制度的不公,有时来自人性的丑恶。我很记得露宿於塘尾道某地盘侧的驼背老妇,她是寡妇,早年靠卖菜养大几个儿女,常被恶人抢去每日的收入,而且被拉进后巷毒打。她又常埋怨市政局人员不时把她在地盘旁的行李清了,赶她离开。
当这份义工也令我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当你蹲在街角和这些人倾谈时,如果只出於敷衍或施舍,他们绝对感受到,结果是完全浪费时间的。买一个饭盒给他们吃非常容易,想他们稍稍开放自己,和你做个朋友和接受帮助,谈何容易?当你面对一个失禁的阿伯,对你不理不睬,你纵有剑桥学位,大律师资格,你纵有更多的钱和更高的地位,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唯有你对这个人开始有一份尊重,有真正的关心,才有破冰的机会。
但不是全部都是黑暗的,人性的光辉可爱,人情味之浓郁,往往都是在逆境中找到。还记得我刚才提及那位阿婆吗?有一年农历年,我见她实在连一顿好饭也不得吃,就想给她一百元利是,说是我爸妈给她买东西的,她坚决拒绝,而且从口袋中掏出一封内有五元的利是,硬要给我,我怎推也不行。这封利是真是千斤重,是我一生人收到最贵重的一封,我决定收下,这是我对阿婆作为一个长者的尊严和价值的致敬。
我记得九一年三月一个晚上,气温突降,有一位探访多月的阿伯病倒了,饭盒也不要,用一张薄盖头,赶紧跑到机构的流动货车找棉被,怎知全部派完了。和其他义工商量,决定到附近相熟的露宿者处借被,结果这些本身也十分缺乏的朋友都非常愿意帮忙,找到一张旧棉被为阿伯盖上。深夜气温跌至11度,一张旧棉被,很宝贵,但感觉温暖的,不只是阿伯。
还有在佐敦道的「一门四杰」,父亲和三个儿子,分别是21、19和17岁,都是瘾君子,瑟缩在纸皮箱中间。他们感情要好,有一次父亲因藏毒被警察拉了,提堂那一天,二儿子(最孝顺那一个)赶紧跑到法庭,把一粒白粉粒偷偷交给父亲,免他辛苦!这个二儿子,我屡劝他戒毒都失约,听闻后来因参与纵火而被判长期监禁,真是非常可惜!
海外扶贫
其后,我参与另一个扶贫机构的服务,该机构以香港为基地,收集本地的捐献,送到内地、亚洲及非洲的落后贫穷地区,开发水利,助养贫童,开识字班给妇女,推广爱滋病的预防等等。
参加这项工作其实是得到一本书的激励。有一个曾经在美国司法部当律师的人,被联合国委任到非洲卢旺达调查当地的种族仇杀,他后来创立了一个国际组织,全职到世界各地揭露违反人权的罪行,包括屠杀、虐待、强迫卖淫及童工等,他把自己的经历透过那本书和人分享。
在这个机构的义务工作,把我的视野扩到世界去。我认识到很多的不公义,有些源於政府和社会结构上的问题,有些源於法律被蔑视,人的基本权利被践踏。
我又理解到要扶贫,不可以单单把米粮送到穷人口里,必须要协助他们自助,可以透过免息贷款,透过技术支援,透过提供教育等等,让他们再站起来。支援必须有策略性,否则好心会做坏事。
我常常要看很厚的文件,因为拨款申请的调查很仔细,在这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有无数血肉之躯在伸手求援。
律政司司长
你可能会觉得我上面提及的义务工作和我今日打「律政司司长」这份工没有什么关系。
但我坦白的和大家说,如果没有以前的遭遇,面对曾特首在零五年给我的邀请,我可能会做出另一个决定。
孩童时代和九零年代在香港九龙街头的经历,令我更对这个社会有一份感情,做海外扶贫工作,扩阔了自己的视野。我和大家当中很多人都是草根出生,在那一个阶层的人,都期望社会可以提供一个环境令他们可以有希望、有机会。要提供这个环境,需要大家在不同的位置付出努力。念法律的我,深知道有希望有机会的环境必须建基於法治和公平。
香港回归中国至今差不多十年了。在这段期间,我们安然渡过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和其他许多冲击。时至今日,虽然有人担心香港会被边缘化,但事实上,我们仍能屡创佳绩,其中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法治。虽然有人曾经预测香港会於九七后没落,但是「一国两制」这个史无前例的构想,显然是可行的,很多人士移了民也回归了。
香港虽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香港本身的普通法制度得以保留,而且《基本法》对人权提供宪制上的保障,例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及宗教信仰自由等。不错,回归以来,本港与内地法律制度在相遇时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经验,再加上香港日益国际化,使香港的法治更趋成熟。
虽然各地法学家就「法治」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但主要的元素包括:第一,法治是指必须依法行事,凡事讲求合法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凌驾法律之上。第二,政府的所有权力必须源自法律,并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即使政府获赋予若干酌情权,也必须理性合理地按照恰当的程序来行使这些权力。第三,市民有权向法院提出诉讼质疑政府施政的合法性。第四,有关争议必须由独立的司法机关裁决,法庭有权阻止或撤销政府违法的行为和撤销违宪的法例。简而言之,在法治精神下,法律要保障政府公平有效的管治,更要维护个人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香港法官的水准很高,根据一项调查指出,香港在司法机构信心一环的评级,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於澳洲,但高於美国。
近年来,我们见到公法诉讼案件激增,特别是涉及基本人权及自由的案件。举例来说,有人质疑警方反对公众集会的权力侵犯集会自由;有人质疑执法机关进行电话窃听,违反受宪法保障的私隐权;亦有人质疑政府为对抗禽流感而禁止散养家禽,违反财产应受保障的基本权利。
在这些诉讼之中,政府有时胜诉,有时败诉,这是香港司法独立的明证。
我担任律政司司长这新职位,经验尚浅;许多人曾经给我不同的忠告。我记得有一位熟悉香港事务的朋友曾送给我一句金石良言。我想引述他这个忠告∶「你不单要致力使人敬畏法律和遵守法律,更要使人明白,尽管是那些刚接触法治的人∶社会无法治不行;培养法治精神,人人有责。」
律政司要处理的事情涵盖面非常阔,除了作为政府各部门的法律顾问外,工作包括刑事检控、所有涉及政府的民事诉讼,其中尤以涉及宪制及人权的司法覆核案件最为市民熟悉、法律草拟、国际条约和推广法治等等,遇到的问题繁多而复杂。
坦白说,有时候我也会战战兢兢的,因为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意见,都可能对香港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公众利益」,并非政府回避问题的一个借口,它代表我们决策上最终的依归,也是工作上最大的满足感。我深信撇去所有高层次的东西后,这份工作最终的动力仍是圣经里提及的“the most excellent way”。
结语
最后,相信你们当中有很多人都看过Professor Harry Lewis最近写的一本书叫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Professor Lewis是曾任教哈佛大学多年的学者。在书中他指出在现今大学教职员和学生都努力在学术水平上竞争的今天,哈佛忘记了大学教育一个基本的使命:就是把青年人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承担的成年人。这本书的讯息在美国引发不少的回响。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有机会跟清华大学一班教授吃饭,席间谈到清华大学在学术上发展迅速和跟工商界做科研很有成果,而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大家也同样关心到怎样加强同学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圣经腓立比书中有以下一节:
“Whatever is true, whatever is noble, whatever is right, whatever is pure, whatever is lovely, whatever is admirable — if anything is excellent or praiseworthy — think about such things.”
我自己就很珍惜和小心记录了过往我碰到一些价值非凡,触动自己心灵,催逼自己积极思想和寻求的事,希望大家可以考虑。
多谢大家。
完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