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周一岳今日(一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郭家麒议员提出「全面检讨精神健康政策」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女士:
首先要多谢各位议员关注精神健康。
政府一向致力全面推广精神健康,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由预防性的公众教育开始,向市民宣扬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早别识和介入的方法;并提供求助的渠道及适切的支援、辅导和治疗;此外,我们也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一系列康复服务,鼓励他们重拾生活技能、沟通技巧和工作能力,重新融入社会;同时,残疾歧视条例亦为精神病康复者享有平等机会给予保障。
随对精神健康问题了解的加深,以及对精神失调的治疗方法的发展,国际社会对精神健康日益关注,尤其是一些人口稠密、竞争性强的都会,香港亦然。其实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和对这方面的认知并不比同类城市差。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02年进行的一项专题住户统计调查,超过六成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精神健康比其他同龄人士为佳。同时,市民对精神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已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市民会及早察觉精神问题,并懂得及早求医。
所谓精神问题其实十分繁杂,常见的有十数种,各种各类精神问题,有不同成因和处理方法。或者我们可以概括地用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次是最严重的精神病,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和情绪病,必须由精神科医生处理,有些需要住院,亦有些需要长期留院。但只占所有精神问题人士中的少数。
第二层次主要是一些可有效医治的精神病,主要是情感性精神病如抑郁症,亦包括较轻微的思觉失调和其他的焦虑症、恐慌症、强迫症、厌食症等等。这些状况,尤其是及早察觉和获得治疗的话,其病情是可以受到控制、甚至治愈的。这些状况可由精神科医生处理,而部分亦可由受过有关训练的家庭医生和其他有关专家跟进。
余下的,亦是占最大部分的,是影响较轻微的精神失调,其中有不少是一些后天引发的心理失衡,导致的原因可包括生活压力的积聚,难过的经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这些状况最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受影响人士通常最需要的是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援,而非精神科的治疗和药物,而且,除了心理学家和社工的辅导,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更为重要。
可见大部分的精神问题是可以治疗的。而且,过去十年,精神科和心理学的疗理已有长足发展,医药的改良和新药的发明亦大大提升其效用和减低其副作用。即使不幸病发,如果及早获得察觉和治疗,病况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康复。有些即使不能完全治愈,亦可大大降低其导致残疾的程度和增加其康复的机会。因此预防和及早察觉的工作非常重要,既可以减轻医疗和康复方面的负担,亦可让患者尽快回复其正常生活,提升其生活质素,亦减轻整体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的精神健康政策重预防与及早察觉和治疗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在正规教育和公众教育方面均有带出精神健康和平等机会的信息。多年来本局致力推行精神健康的公众教育,透过全港十八区的地方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举办精神健康公众教育活动,加深公众人士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并推广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和康复者的接纳。
康复谘询委员会每年都透过属下的康复服务公众教育小组制订年度的康复服务公众教育主题,和协调各参与团体和地方组织所举办的活动。过往数年的主题,都围绕与精神健康有关的课题。
我们的活动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年龄的人士。所举行的活动,包括播放电视宣传短片、电视特辑、在大型商场举行推广和展览活动。除此之外,各社会福利机构和地区组织,亦为青少年举行工作坊、交流会、训练营、探访精神病复康机构,与精神病康复者一同参与社区活动和训练,推广精神建康和社会共融。
我们在过往几年一直不断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自2001年起,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已将其社区精神科团队扩张到全港各区。而有鉴於精神健康问题有年青化的趋势,我们在2001年推出了「思觉失调服务计划」,透过与家庭医生、老师、家长和社工等的协作,及早转介青少年思觉失调患者接受诊断和治疗。此外,我们亦於2005年推行了一项「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区支援计划」,深入社区,为社区中面对如抑郁或焦虑等精神健康问题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及早识别和介入的服务。另外,还设有特别关顾到老人家的外展精神科服务。
配合「精神健康」政策,特首在其2006-07年施政报告提出了一项崭新的社区外展服务,由社会福利署(社署)和医管局合作,联同有关的非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共同推行,及早识别有心理困扰的人士,让他们和家人能尽快获得适切的辅导和服务,以避免问题恶化;并会透过社区支援网络,协助他们重建正面的人生观。
在医疗方面,国际间的趋势是将重点由医院护理转为社区及日间护理。医管局顺应这个趋势,近年已不断检讨其精神科住院服务,致力发展更多元化的社区治疗方案,逐步让更多合适的精神科病人在社区接受治疗,增加他们在康复后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正是为何医管局的病床需要减的原因,亦要强调现时的入住率是百分之七十七,现时是有空间,如果是有需要的,病床不是一个问题。
同时,医管局亦定期检讨和调整其精神科医疗服务的人力物力,包括人手、资源运用和住院设施等,并致力加联网的精神科服务。在2006年度中,医管局为改善精神科的住院及复康的跟进,已重组医院联网的精神科服务,令精神科病人尽量在接近自己居住的地方接受治疗。
在医生培训方面,医管局和香港大学合作,安排就读於社区精神医学深造文凭的私家医生到医院的精神科部门实习。而医管局的家庭医生,亦可以因工作及培训需要被安排在个别联网接受精神科医学培训,让他们可以在普通科门诊治理较轻的精神病个案。
在康复服务方面,我们为一些暂时未能重返社区过独立生活的康复者提供住宿和训练服务,协助他们早日重返社区生活。至於那些已经在社区中生活的康复者,我们有职业康复服务、日间活动中心、「社区精神健康连网」和「社区精神健康照顾」等多方面支援,协助他们重建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工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香港在康复服务方面的发展素来是其他亚洲国家的榜样,我们给予精神康复者就业方面的支援,如辅助就业、发展社会企业等措施,亦甚有成效。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有关的康复机构,如新生精神康复会、香港心理生会等等,多年来配合政府的政策和所定方向,专注发展其业务,不断提升其专业服务质素,亦创意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在资源方面,政府每年用於与精神健康有关的服务和公众教育方面的资源超过31亿港元。当中有九成超过27亿元是用於精神科医疗服务的,这方面的开支会按社会的需要每年作出调整。而配合整体的精神健康政策,我们会继续调拨和争取更多资源以发展社区为本的预防和及早侦察与介入服务。就以过去的四年来看,特别在医管局和有关的服务中,政府已投放二亿一千四百万增加了几项服务,这亦包括去年增加了四千五百万元予医管局购买这方面的新药,令可以服用新药的病人增加至五万八千人。
我们就实际环境和社会需要的转变,不时检讨有关的政策和服务,务求与时俱进,回应社会的需求。本局现在进行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检讨,亦有就精神健康的政策和服务与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局作广泛的讨论,以期令各项政策和服务能更切合社会的需要。
此外,本局亦应《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检讨工作小组的意见,於去年年中成立了一个有关精神健康服务的工作小组,并已於去年8月份展开工作,目的是全面检视现时精神健康的政策和服务,并为未来的服务发展制定路向。工作小组由我主持,成员包括提供精神科医疗和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士和学者。现时该小组的成员正为未来的工作制定框架和讨论大纲,预期有关工作会涵盖很多值得关注的课题,如标签化问题,基本和专业医护的协作等。
政府当局非常重视各界相关人士对精神健康政策和服务的意见。事实上,我们在《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检讨的期间,亦曾举办多次的公开论坛谘询公众人士对整体的康复政策和服务的意见,包括精神健康的政策和服务的意见,并仔细审视公众人士提供的意见书,作为撰写新《香港康复计划方案》的参考。我们新成立的精神健康工作小组,成员亦包括医护界的专职人员、学者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代表。工作小组亦会在有需要时邀请其他有关人士和团体提供意见。
我们对加设「精神健康局」有所保留。精神健康是公众健康服务的主要部分,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去全面照顾市民的需要,包括医疗、福利和各类康复服务。现时,生福利及食物局负责统筹有关精神健康的政策和措施,局方与医管局、生署、社署,以及各有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制定与精神健康有关的政策和服务提供方面保持紧密合作。这系统一直运作良好并能确保政策的完整性。我们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协调、全面和个人化的服务,并采取多专业和跨界别的模式去提供医护和康复服务予精神病患者。生福利及食物局会继续强化局方在精神健康事宜方面的统筹角色,包括加强我们与有关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前瞻
就精神健康服务的未来发展,我们会继续循以下四个目标加强服务:
(1) 增强公众教育以提醒市民关注精神健康;
(2) 提供适切服务,使有精神问题的人士能及早认知,察觉和接受所需治疗;
(3) 加强专业支援,重於基层医疗和社区服务的训练;及
(4) 促进精神病患者及早康复和协助他们融入社会。
至於长远的具体计划,我们要视乎本局刚成立的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小组在检视现时服务和经讨论后所作出的具体建议。由於「精神健康」的范围广,而且所涉的单位繁多,所审视的问题均牵连甚广,须联同有关专家仔细研究、周详计划。这工作会是艰巨而漫长的,而其成果将会影响深远。
最后,我希望藉此机会指出,要更有效处理精神健康的复杂问题,关键在於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支援网络、巩固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无论在预防精神健康问题和协助患者康复方面,家人的关怀与支持都是最重要的。
多谢主席女士。
完
2007年1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