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新闻行政人员协会晚会致辞(只中)(附图)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一月十三日)晚上在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二十周年庆祝晚会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关伟主席、各位新闻界朋友:

  今日好难得,有讲台,有咪高峰,又有这么多新闻界朋友,但是我竟然可以不用接受传媒质询及问问题,多谢你们,感觉很不同。不过,我更加要多谢在座各位及新闻界的从业员,你们每日拼搏的精神,及对政府监察的报道,亦偶有佳作,所以我们时刻都要保持警觉,或者用温总理的语言,保持头脑清醒。我很衷心讲,我很高兴今晚能够出席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二十周年庆祝晚会。今日下午有时间翻看网页,看回二十年前今日明报的版面如何,星岛的版面如何,南华早报的版面报道什么,觉得几唏嘘,你们也试试,很有趣。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八六、八七年,找出来看看当时报纸报道的方式、报道的重点,与现时的很不同。

  二十年来,的的确确香港的新闻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章方面,首先很可惜的是晚报消失了。我对晚报特别有感情,譬如星岛晚报差不多是我常常看。当我还是学生时,每当做功课做到无心机,就会随手拿一份晚报读读。这样一来,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暂时放下书本,又不会有「偷懒」的罪恶感。现在晚报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免费报章的兴起,还有电子报章。电子传媒方面,以前我们只可在固定的时间看电视新闻,但现在有24小时即时新闻,而收费电视包括网络电视的新闻频道亦深受关注,特别受观众欢迎。

  这些变化的结果是新闻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必须不分昼夜,分秒必争。所以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前线记者为追新闻而丢鞋丢笔,不知各位新闻界老板有否慷慨给予他们恩恤赔偿?这些情况我特别在外地看到,我每次到内地时,很容易认出香港的传媒,青年及年轻女子走在前,大只佬抬机跟在后,一冲向前的一定是他们,但受伤也往往是他们,这些一直得到很多人赞赏的专业及拼搏精神是少见的。

  过去二十年,我们看见传媒急速转变,那么未来二十年又如何呢?有人认为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将冲击传统媒体,有人甚至预言2043年美国将不再有传统报纸存在。另外,有些人就觉得报纸如果要生存就要走更加鲜明的路线,一是走严肃分析及侦查报道路线;一是走娱乐化路线。走中间包罗万有路线的将面临很大的市场压力,而往往这些就是我们普罗大众最喜欢看的报纸。我不是专家,我不知道他们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如是事实也是几可惜的转变。但无可否认,互联网愈来愈普及,几乎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在手,人人可以是记者,个个可以做编辑。面对这外围环境转变,传媒老总相信不能不思考未来路向,我这方面没有资格提出任何意见,但政府同样要作出一样的思考,思考如何面对互联网上急速扩张的新公众意见平台。

  最凸显这事是最近天星码头事件中,大家可以看到,市民的声音及社会运动的组织不一定是根据传统模式进行,而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没有组织可以代表他们,但这反而令他们的意见更具个别性,而往往产生社会的共鸣。如何有系统地听取这些意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亦要寻求新的方法,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独门秘笈去处理这类意见,但我总相信诚意是最重要,诚意之中,我很相信这些意见,特别是能够在社会产生共鸣的意见,一定可以觉察得到。所以在今次就文物建筑保护再谘询,我不知道什么方法最好,但我们的出发点是拿出诚意,要求谘询要深入社会,特别要有谦虚的态度,不再局限於传统的谘询组织,让个别的声音也可以进入政府的民意收集网络。民政事务局因此会举行两场大型地区性的公众论坛、三场公开论坛,及与有关专业界别人士会面的聚焦小组讨论。我不知道这样是否足够,但我相信这是好的开始,我更加希望透过这些讨论辐射到全香港其他人士,经过传媒的效应,大家真真正正可探索得到一些未必一定是主流意见,但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意见趋向,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会提高现行文物保护机制的透明度,让公众更深入了解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我再说,每位同事都要谦虚并张大耳朵小心聆听大家的意见。政府在今次谘询没有既定立场,我们既有的政策已经公诸於世,这政策的施行,将四百多幢要保护的文物清单亦公诸於世,我重申政府没有既定立场,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太多,有人认为是太少,大家可以讨论。政府今次谘询,我希望是完全开放式的,这正是一个好契机让我们为文物保护这旧议题注入新思维,亦希望透过这个运动,找寻到一个新的机制,能使市民、当权的如我们、传媒、立法会,有新的渠道,找出我们社会新的共识平台。

  各位传媒朋友,在这新一年,让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我希望新的一年大家与社会每一个阶层一同进步;政府不断提高施政素质,传媒不断提高客观专业报道的水平,让我们的市民有更好的政府,更高质素的传媒。

  多谢各位,新年进步。





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21时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