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出席策略发展委员会经济发展及与内地经济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后,与传媒会面的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今日的经济发展及与内地经济合作委员会讨论来年的财政预算案。大体上委员提出的意见,基本上都是几方面的。第一,没有委员提及要加税;第二,有委员提出,由於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明年的财政预算案可以考虑酌量宽减利得税和薪俸税,作为对过去几年纳税人,因为香港经济环境恶劣而作出牺牲的一些回馈,亦有利於缔造政治和谐,特别是对中产阶级来说,有利於纾缓中产阶级的怨气。

  第二个范畴是涉及政府开源的问题,当然没有提及要加税。但有些意见提出,现在在金管局的外基金和政府的财政储备,可否拿取部分,订立另外一种投资的准则,增加这些基金和外储备的回报,从而令政府的收入可以增加,令到政府将来加税的压力会减少。有些委员举例,其他地方类似的资金也是用一些比较进取的投资方式。有委员甚至提议说,是否可以购买部分的国企股票或是以人民币做单位的一些资产,来增加回报率,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可改变,而国有企业的发展又相当迅速。

  也有委员提出,政府将来的经济政策应该是怎样呢?很多委员把财政预算案视作为政府可以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当然这不是一个很完整的讨论。基本上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或税收政策去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来的机构来香港设立公司,特别是设立总部;推动一些新行业的发展,譬如创意产业、制药业及一些科技的发展等行业;或是否可以就专利权、版权等引入税务优惠呢?有委员提出政府可否通过财政或税收政策来推动香港与深圳的经济合作呢?譬如将香港的先进科技,很多人都是不知道香港有不少先进科技,只不过,它没有制造业作为载体来发展;可不可以推动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科技及制造业的融合呢?又可不可以在香港人在内地设立的工厂,特别是在珠三角有六万多间,因为环保要求的改变而面对不少困难,甚至有部份可能要结业,或是要搬迁到另一处。政府可不可以协助他们打开内地市场,令他们可以继续经营;因为这些内地工厂继续经营,就可以继续保留住在香港不少的就业机会。因为香港本身有很多行业、专业是支援内地的工厂,这又可以有利可图。

  当然有委员提到不单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问题、社会和谐的问题。这个当然是考虑社会的福利开支是否要增加,特别是政府拨款给那些福利机构如那些非政府机构(NGOs),拨款模式是否可以改变一下。譬如这个「一笔过」拨款的安排是否可以有所调教,避免这些社会福利机构出现不断减薪或不同职级职员的不同薪酬的差距越来越大,又或者是否可以使旧人与新人之间的薪酬差距不要越来越大。这样便可以有利於社会和谐。又有一些委员认为政府是否应该投资多些在教育方面,特别是高等教育,使教育发展可以有利於香港经济的发展。

  最后,有一个题目是涉及基建投资。有些委员提出,香港每年用於基建投资的钱越来越少,不利於经济发展,不利於就业机会。政府每年大概预留约300亿基建工程费也用不完。当然,大家心知肚明,这方面涉及许多繁复的程序,各种政治利益,民间团体的反对,以至於各种各样诉诸法律的行动,致使基建工程就算是政府有钱可以兴建,但结果,一是拖了很久才开始,一是弄至夭折整个工程要下马。在这方面,委员表示关注,究竟应如何处理呢?大家都承认要处理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是一个相当制度化的社会,开始民主化的社会。那么,程序繁复、冗长是无可避免的。

  但有委员提出可否简化这些程序。当然,这样是要得到各方面同意,又或是让更多的专家和持份者在规划或过程中参与,令到可以加快过程的进行。实际上,更多的人来参与,加快过程。又有些委员提出,我们现在推动规划的程序是不是有缺陷,令到反对声音较为容易突显出来,赞成的声音则烟灭或被淹没;是不是需要把制度改变一下,设立一些新的平台,使到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可以同时发表出来呢,而不会导致反对声音较容易造成主导局面。



2006年12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