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今日(十二月七日)出席策略发展委员会行政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今日行政委员会探讨区域合作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背景是东亚地区一向的区域合作比其他地区少,但全球化一直发展下来,各地的区域合作越来越多。这十多年来,东亚地区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在这过程当中,有些国家是相当积极的,包括我们的国家(中国)和日本等,以至我们的竞争对手新加坡都在区域合作方面采取积极姿态。香港在这方面若不积极去推动区域合作,我们的发展可能会遇到阻滞,我们国际城市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

  今日主要探讨的问题,我们给予行政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的结论,大体上委员也都同意,认为要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考虑到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推动和平外交,睦邻友好,营造有利於中国发展的周边的安全环境这个大目标。香港通过加强和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会有利於香港本身的发展,亦有利於国家的发展,可以配合国家和平外交的行动,大体上就是这样。委员同意香港可以利用《基本法》所赋予我们特有的优势,即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对外事务,我们应该发挥这优势来加强和地区内,主要是东亚地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来推动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营造我们在这地区里的重要地位。特别有委员提出,香港可以在这个地区里扮演枢纽的角色,这枢纽特别联系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希望形成枢纽角色令到中国和东南亚有很多交流都可以通过香港来进行,香港可以从中得益。但这枢纽作用不应只限於经济枢纽,亦不限於金融枢纽,应扩展到社会、文化、艺术以至於其他方面的范畴,我们亦应扮演枢纽的作用。

  而在过程当中,不单止政府要努力,政府还要推动、鼓励甚至资助民间团体积极参与作为枢纽角色的工作。在这方面,企业、工商界尤其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具体来说,很多人提过,作为枢纽,除了作为金融枢纽外,我们还可以作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枢纽。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国际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的枢纽,吸引多些工商机构、多些国际机构、多些民间机构、多些非政府组织(NGOs)来香港设立总部或地区办事处,以发挥枢纽的角色。作为枢纽,自不然要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密切的联系。就这方面,有不少委员集中说,我们要在内地加强我们与内地各城市,包括与二、三线城市的联系,要支援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特别还要留意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如何帮助他们去解决。这些包括生活上的困难,例如医疗、教育,甚至有些时候可能需要社会服务,诸如此类。又有委员提到,既然要发挥枢纽作用,我们要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建立更加密切联系,使我们可以与这些地方展开更多的合作,这才可以扮演一个作为中国及东南亚的一个桥梁角色。

  大体上来说,有些委员提到加强区域合作的好处,除了有利於经济发展外,亦有人提到亦是有利於香港人的就业。如果能推动到与其他地方的学位上的相互承认、专业资格的相互承认甚至是香港培训的证书或文凭的相互承认,都可以有利於香港人参与外面的工作,为香港人制造就业机会。我们会议文件中都有一重要的项目提到,中国现在越来越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协议。最重要的一个当然是「东盟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协议。这个题目在文件中提过,认为我们应该要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可以令香港都有某种形式来从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议当中得益而不致於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过程中被边缘化。但会上并没有什么讨论。但观乎会上的讨论,我相信大部份委员都认同这个观点只不过未就这个问题深入讨论。

  整体来说,意识到全球化并不排除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甚至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由於有些问题,一些全球性组织,譬如WTO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更加催促了近这十几年来,区域合作的强化。即大家不能在全球贸易推动自由贸易的时候,便在区域领域内处理。所以大家发觉,现在在全球化的同时,存在着很多区域合作组织,最明显是欧盟,接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洲就有MERCOSUR,是一个由巴西、阿根廷及几个南美洲国家合作组成类似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现在东亚地区在近十年、八年已急起直追,当然我们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大。因为种种历史条件,及各个国家的大细及利益不同。但始终在东亚地区这方面的区域合作是在快速发展中,香港要接上这个过程,以确保我们自己的利益、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得到保障。




2006年12月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