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应龙廖公家塾修复工程荣获国际文物保护奖(附图)
***********************

  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古物古迹办事处与显承堂重修委员会合作统筹的应龙廖公家塾修复工程,荣获二○○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该组织的代表专程来港主持今日(十二月五日)於上水应龙廖公家塾举行的颁奖典礼。

  出席是次颁奖礼的主礼嘉宾包括: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顾问魏理察博士、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何承天及康文署署长周达明。此外,廖族族长廖清连、显承堂重修委员会主席廖东海及应龙四世祖司理廖土兴亦代表出席典礼,接受奖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今年共有三十六个来自十一个亚太区国家的修复项目参与是次文物古迹保护奖的遴选,由来自世界多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文物保护专家及园境设计师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共选出一个卓越奖、两个杰出奖、三个优秀奖及三个荣誉奖。

  香港共有三个项目参选,其中应龙廖公家塾修复工程获得荣誉奖,而圣安德烈堂的修复工程则获优秀奖。

  应龙廖公家塾修复获奖,由於有关工程把家塾在作为幼稚园时的后加现代构件成功拆除,并恢复其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配合每六十年举行一次的「打醮」活动。家塾内的壁画和细部结构经过精心的修复后,再次担当维系宗族团结和文化承传的社会功能,以及延续廖族的传统祭祀和庆祝活动。

  位於上水莆上村的应龙廖公家塾,是廖氏宗族在新界上水围定居后兴建的三座主要祠堂的其中一座。应龙廖公家塾於一八三八年建成,以纪念上水围廖氏家族第四代祖先廖应龙。家塾采用传统「两进一院式」建筑,整体铺排对称有序,是上水围最具建筑特色的祠堂之一。

  应龙廖公家塾於一九一○年曾是「卜卜斋」,专为村内儿童讲授传统中国经典。此外,家塾亦用作族人聚会及举行传统节日活动的场地。由於过去数十年村内人口不断增长,令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凤溪幼稚园於一九六五年在家塾成立,为村内的幼童提供教育。

  除了教育用途外,后进设置了三个神龛的家塾亦用作祭祀祖先和进行各种庆典及仪式包括婚礼及传统中国节庆的场地。家塾不仅供族人聚会,更发挥团结族人的作用。此外,建筑物更是应龙四世祖宗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身分象征。

  应龙廖公家塾现为二级历史建筑物,其全面修复工程於二○○四年九月展开,二○○六年三月竣工。工程耗资约五百万,由应龙四世祖斥资。重修委员会於二○○三年邀请古物古迹办事处担当修复的顾问,为工程提供专业意见。

  是次修复工程主要是把一九六○年代改建为幼稚园时的后加部分拆除,复原家塾清代的建筑风格。工程参照国际的文物保护准则进行,在拟定修复工程细则及进行招标前,重修委员会首先对家塾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及勘测,充分了解建筑物的结构、损毁情况及探讨合适的修复方案。

  而整项修复工程成功保存和加强家塾的文物价值,并遵照「最少干预」的文物修复原则。在修复受损嵰构件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完好建筑构件的干预。在勘察时发现了厢房原来的屋顶构造痕迹,以及原天井的花岗石地基,对拟定修复方案提供重要的佐证,使曾经历重大变动的厢房及天井得以真确恢复原貌。

  是次工程采用了新技术有效地去除在一九六○年代改建为幼稚园时髹在青砖墙身的油漆,以恢复青砖的原貌,而损坏了的青砖则以旧砖逐块更换。此外,家塾内的梁架、檩条、驼峰等木构件已受白蚁侵蚀,须按照原样复制和重新安装。

  家塾正面和内部已损坏的壁画也经过康文署文物复修组的专家清洁和修补,再由画师仔细修补,保留其古朴的味道。至於神龛上二百多个神主牌及家塾内所有的牌匾和对联也由文物复修组进行全面修复。



2006年12月5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2时16分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