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行政长官在「香港经济峰会2007」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十二月一日)下午在四季酒店出席「香港经济峰会2007」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多谢Alice同「警长」的夸奖,我记得有人讲过,指赞美的说话就好像香水一样,闻一下就好,照单全收食落肚就会中毒。

  最近我经过文咸东西街到高升街一带,亦即是我父亲那一辈称之为「南北行」的地方,这几条街在香港近代史上很出名,也很有象征意义。

  南北行是指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从事南北贸易的商行,他们将货物由北面的天津运到南方、转口到东南亚及北美。当时的华商利用华侨及家族关系,将贸易网络扩展到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甚或北美洲。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香港明显已经是中国同世界市场的中介人。

  当时香港能够取代了更早的通商港─广州,主要是因为地缘优势,根据学者研究,香港位处东海与南海之间的位置;将东南亚、西南省份如四川、云南、广西、珠三角、台湾、华南至华中沿海等市场连接起来,这地理优势促成了香港百年繁荣。加上香港后来引入了现代贸易、金融、法律制度、城市管理等,巩固了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市场接轨的中介角色。香港就因为把握了这个机遇,由渔村登上世界舞台。

  香港的中介人角色不是一直那毈顺利的。由晚清就开始,这角色在四九年后曾一度沉寂下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即爆发韩战,国际形势进入「冷战」,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中断,包括经济关系。香港骤然失去了桥梁角色,不过这时不稳定的局势带来了资本家与难民,在这个基础上香港走上了另一条路,一条原本没有设想过的新的道路,就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当时的出口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或高科技含量,但胜在价廉物美,因此很受欧美市场欢迎。蓬勃的出口带动了其他经济活动包括航运、物流、以至银行业的发展,香港走上了高速成长期。这时我们与内地的经济关系,相比其他贸易伙伴而言不太重要。

  不过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段香港工业化历史,可以说只是一个历史偶然。当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重回国际舞台时,香港又立即由轻工业城市回到历史上的中介人角色。八十年代流行一个名词叫做"China Trade"中国贸易,即北上设夐,按外国订单来料加工,然后出口,成为新的潮流,港商大举北上将香港工业基地搬到珠三角。

  虽然八十年代内地已经改革开放,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始终是相当漫长的,而我们亦都觉得「国际化」与「融入内地」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这是很清楚的。「大陆」是「大陆」,「国际」是「国际」。参与全球贸易的意思,只是限於与欧美及日本的经贸往来,中国内地在我们的贸易版图上仍然十分模糊,关系亦不清楚。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改革步伐愈来愈大,今天大家已经毋须再争论究竟走国际化,还是融入内地,因为当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化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时,所有国家财长、经济商贸部长都在思考如何令他们的地区与中国的经贸、金融的关系更好。我们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在国家发展中定位,香港才可以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就好像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一样。如果要在全球竞争中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必先要成为中国企业上市集资的中心。

  现在的问题反而是,当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入WTO,并全面开放内地市场之后,香港赖以成功的中介人又或者是旋转门的角色还有存在价值吗?是值得继续依靠吗?

  我相信答案关键是看我们怎样把握。最近机管局主席冯国经先生在总商会演说时提到香港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关注「四大流量」,包括货物、资金、人才与资讯。只要维持四大流量畅通无阻,自然可以继续发展。我十分赞成他的分析,香港只是一个小地方,一个城市。我们不是源流亦不是源头,也不是流量的最后目的地,但只要货物、资金、人才与资讯都聚这里,流进流出,中介人或旋转门的角色才得以维持。货物本身不是来自我们这里,最后卖出的市场亦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令我们本身作为中介人、旋转门的角色更蓬勃及优秀。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数字,不难看出这方面的重要性。今年上半年与2003年同期比较,香港整体经济实质增长了25%,当中,金融业强劲增长达70%,而出入口贸易及运输仓库业两者均增长超过40%。反映出香港作为中国及区内国际金融、贸易、物流及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亦显示香港近年不断向这几方面发展。

  目前我们在「四大流量」的情况如何呢?我觉得是有危亦有机。货流方面香港由1999-2004年都处於世界最繁忙处理货柜码头港口第一位,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少少。但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新加坡,因为香港和新加坡的港口吞吐量差别不大,只是货源流量突然一个较另一个多些,而两者经济腹地和货源不同,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反而上海及特别是深圳近年迅速崛起,在未来数年大有超越香港和新加坡的趋势,对香港领先的位置带来很大挑战。不过在这段时期,香港己感受到压力,流量趋向有新的发展。香港在空运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国际货运量较排名第二的东京成田机场高52%。但面对未来周边机场的挑战,我们须加强香港国际机场在空管设施,虽然已领先了,但很多方面我们仍要加把劲,如运作效率及航空网络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将竞争优势拉阔,与成田机场及其他地区拉阔。

  除了物流货运的角色外,香港另一个中介角色是作为市场资讯流通中心,作为中国产品的展示中心,是世界买家到内地采购的出入口,也是内地企业向国际城市争取新市场的窗口。根据一项展览业做的统计,2005年内地来港参展公司超过7,200间,占所有外地参展商36%,与1997年相比,当时内地公司只占5.2%,同时内地人士参观香港展览活动数目也由97年只占总参观人数9.9%,急升至05年28.5%,这数字是相当大,上升速度是相当快的。可见香港近年已成功蜕变为内地企业与国际买家之间很有效率的中介窗嵢

  在资金流通的中介角色方面,香港已有清楚定位,我们的目标是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股票市场,去年集资额在全球排行第五,以首次公开招股(IPO)金额计算,更是亚洲最大;2006年到十月为止,H股、红筹股和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一共筹集了超过约2374亿港元,占期间香港股市总筹资量90%以上。不过香港不能视内地企业利用本港作集资平台为理所当然的事,区内其他金融中心都迅速冒起。上海与北京都希望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悉尼及首尔等区内城市也在大力推动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香港对於这些新的挑战,绝不能掉以轻心。

  另一个中介人角色,是作为人材集的中心,这方面仍有待加麹。最近有中国杰出音乐家申请成为香港居民,这是我们乐见的现象。零五年我们发出学生签证予内地学生超过四千人,比零三年增加接近八成。而输入专才计划方面,零五年也批出近四千人,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但我们要继续成为国际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必须聚各地人才,尤其是内地精英。此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如何在教授传统的知识之外,加强多元才能的培训,提高本地人才的原创能力、文化素养,以及两文三语的表达能力,也是一项长期挑战。

  刚才我讲的主要是现况,我们的未来策略的就是要加强与内地在货、资金、信息及人才这「四大流量」的流通,充份把握国家十一五规划所带来新的机遇,力保持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地位。这亦是我召开的《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的讨论重点。

  首先货流方面,香港可以考虑采用先进科技,简化和加快过境的程序。我们亦应该不断提升香港国际机场设施,增强港口与航运业的竞争力,并且增加与周边地区的机场及港口沟通、联盟,交通网络的联系,产生协同效益。

  资金流动方面,我们可研究如何强化和协助提升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并为人民币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提供试验场。这包括五个方针:

* 加强香港金融机构在内地市场的参与能力;
* 便利内地的投资者、集资者及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
* 把香港发行的金融工具带到内地,并加强两地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
* 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尤其是在贸易支付和人民币发债方面;以及
* 加强两地支付系统、股票交易所结算系统及债券结算系统的联系。

  这是重要的、可以做到的及可争取到的。

  信息流方面,我们可研究如何加强香港作为国际性的展览和交易平台,并力建设两地信息网络的连系及相关基础设施,我们举行各项大型的国际活动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最后人流方面,我们可研究加快推行并扩大现行输入优才计划,并在不减少香港学生学位的情况下,尽量多吸纳全球的最优秀学生,特别是内地的学生,让他们在年青时期来港,然后在香港得到栽培,并在毕业后留港,为香港作出贡献。

  各位,香港现正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我觉得这是很明显的,这一年来的转变是相当庞大的,过去十年市场已经静悄悄地推动了香港经济转型,但我们往往觉得还是差了这么一点点,转型还未完全成功。我召开的经济高峰会将於明年年初制定好行动纲领针对这问题,那「一点点」是甚毈?能怎样掌握?我相信行动纲领会有助经济成功转型,使香港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年代。

  多谢各位。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8时07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