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民政事务局局长在「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二○○六」闭幕礼致辞全文
*****************************

  以下为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今日(十一月十二日)在「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二○○六」闭幕礼上就「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致辞全文:

各位嘉宾:

  本年初,我参加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所举办的研讨会。会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就「中国现代艺术之路」提出其见解。这个研讨会令我更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蕴蓄,驱使我寻求如何在香港实践我们的新任务。

  在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推动和努力下,这次论坛得以成功举行,我谨衷心致谢。

  我们过去数天在这里聚首,一起探讨如何达致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之下,保存我们独特的文化。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 「亚洲文化艺术的现代性」。然而,文化如何关乎「现代性」这个概念?「现代性」一词往往过於学术化、理论化和抽象。不论我们讨论的文化课题是关於艺术政策,抑或是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我们都必须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掌握我们的关注重心。我们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期望制订策略和政策,因而令我们的社会受「现代性」驱策。「现代性」是一个集体价值观系统,亦是一套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建立人们的身分、订下人们应办之事、推动经济、支配选择、引发期望。最重要的是,「现代性」支配各消费者社会如何选择某项艺术表达形式、某类创意产品、某些文化货品,或观看某方向剧情的电影。「现代性」塑造创意产业蒥场。创意产业蒥场依靠文化滋长,同时亦受其他力量影响,例如广告、大众潮流、各类信念等。简而言之,讨论「现代性」就是讨论价值观、文化价值观。

  金耀基教授在谈及东南亚出现的另类现代性时,提出全球现代化衍生的不是单一现代文明社会,而是不同的现代文明社会。

  非西方社会(包括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丰硕成果,激发我们重新追寻文化身分和「现代性」在文化上的表现形式。

  金教授亦指出,东亚对文化身分的追寻与其对「现代性」的追寻不可分割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取得骄人的成绩,促使亚洲人有新的意识和主见。

  我们不单处於新时代,我们本身就在创造新时代。就好像地球的重心已转移到我们这一边,「现代性」的「聚焦点」亦由北美向东亚倾移。今天东亚地区正在缔造另类亚洲「现代性」。

  虽然我们无须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但我们不能忽视由上个世纪开始出现的改变。当时,西化之风兴起,看似洪水猛兽,要将每一个人吞噬;但后来人们日渐接受,视西化为全球一体化的必然后果。

  我们改变了最初的看法。我们不再把文化融合视为威胁,相反,我们把它视之为挑战,并因此而共同得益,因为这项挑战激发我们各自致力保存、巩固、加强和振兴我们悠久深远的东方文化。

  西方散播了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个人权利、个人成就、效率、平等、自由和公义。

  我们东方人一直强调集体权利与责任、社会意识、包容、忍耐、慈爱、团结、克己、和谐。亚洲价值的精髓在於社会不是建立於个人主义之上,而是建立于根深蒂固的社会道德准则;这套道德准则是紧密家庭关系、健全社会结构及和谐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

  我们信奉西方价值观,但同时重视社会承担与社会责任,而摒弃个人主义。东西两套价值观并非互不相容,相反,它们能够互相补足、互相充实、互相完善,及长远而言,是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把东方和西方价值结合,才能展现多极现代性的全球情势。

  因此,现代化既非两股对立力量之间的争斗,也非由各方建立的联合阵线。现代化是自由地带,可多元发展,让各方开辟自己的领域,互相学习,甚至吸取对方思想营养,但与此同时,必须以各自所奠基于的深厚基础为依归来建立各自的文化。我们可把这个现象称为「另类现代化」。

  追溯历史,在二千年前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第一条丝路;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开辟了第二条丝路,这是一条海上通道。但到了13世纪,义大利威尼斯地理学家马可波罗来华,花了24年踏遍亚洲,以寻找当时的东方现代价值。

  在21世纪,我们将开创第三条丝路。先前的两条丝路是茶叶、丝绸、香料、水果、珠宝、黄金贸易的重要通道。21世纪的丝路除了是新颖构思、创意产品、创意人才交流之路,亦是东方及西方文化价值交流之路。

  现代的第三条丝路并非海上或陆上通道,也不会实质上连贯两地。现代丝路穿过的是人脑精神领域上意识形态的网络联系,其动力就是人们都希望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把握和平竞争的优势。

  各位朋友,地球是圆的。我们如果往东走,总会向着东方前进。无论走得多远,我们所立足之处总有一方是东方。那些向相反方向走的人亦然。东方和西方并非任何地方或目的地,所指的是方向。现代丝绸之路所通往之处,是东方与西方价值会合、共存、互动、融和的交汇点。你可称之为「中庸之道」,甚至称之为「中土」,这个概念是从《魔戒》的地图取过来的。这片土地不属於东方或西方,而是两方兼收并蓄、无分界限的地带。我们只要能在这片乐土自由灵活地游走,便可称自己成为本世纪的「现代人」,拥有西方的「先进」价值之余,同时亦有东方有容乃大的胸襟。

  这条现代丝路上,各地创意市场融为一体,文化政策互相配合,通过各地之间结盟,寻求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共通之处。

  在这条丝路上,可见各个城市和国家的公民也抱着相同的愿望,邀请彼此追寻共同的理想∶以欣赏的态度接触不同文化,以欢愉的心情体验不同艺术,以开放的胸襟看待不同社群。

  在这条丝路上,我们学会互相尊重,虽然大家的背景、教育不同,但我们拥有一些共同珍视的基本价值、共同尊重的基本原则,以及大家认同的核心信念。

  这条丝路正正就是我们回应文化需求全球化的答案。这条丝路并非旨在建立权力帝国,而是开拓我们的精神疆土。

  近年,全球秩序加快重整,使东西方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以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尤为明显。

  面对当前的潜在冲突,亚洲成为第三个选择方案。我们能够以东方的智慧和包容,居中调停,化解两方争端。正如阿城昨日在论坛第九节中提到,中文的「文化」一词,相对于「武化」,理念上可以解作「人文教化」,指互相包容和接纳。

  我们的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与其他文化融汇,受到其他文化所影响。福山博士曾说过,儒家社会结构不能与民主社会政治体制共存这种说法,并无理论理性的根据。

  我们可以通过指出黑与白之间存在数不清的色调,来说明世上并没有非黑即白的明确分界。我们可以提醒他人,我们无须在两条路之间作出选择,但我们可选择成为「同路人」,一方面可坚守自己的理念,一方面可一同上路,向着同一个目的地进发。

  中国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大的民族,发扬多元精神、接纳不同的外来事物。中国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回顾千百年来的历史,民族来去轮流统治中国,但这56个民族最终仍保留其特质,在现代中国共存。中国在现代发展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中国回到世界文化大舞台后,便注定要担当这个角色。

  毫无疑问,最能体现新旧互相交融、揉合现代与传统、东西共冶一炉的地方,非香港莫属。香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超过160年,这个地方拥有现代社会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传统的观念。在现代化过程中,香港亦肩负重要使命。

  「一国两制」的安排亦能显示两套价值观互相结合。希望终有一天,香港不再属於东方或西方,也不论一国还是两制,而是融汇两者精华的都会。

  香港能提供一个稳妥和公平的平台,为亚洲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我们可共同为亚洲和西方文化重新加添活力,提升价值。我会称之为双重文艺的复兴。除了让西方现代价值因东方传统观念的注入而更添活力外,我们更可因为西方现代观念的挑战而重新创造东方价值。只要我们携手合作,定能创造世界潮流,抛开我们以往抄袭西方的事物,包括二流荷里活电影和假冒的麦当劳速食店。

  各位,在这里萌芽的另类现代性,是现代性全球化过程的重要部分。或者,我们可更确切地说,是东亚现代性全球化的重要部分。

  今天是十一月十二日,140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今天诞生。我能够在今天与大家一同参与其盛,深感荣幸。我们庆祝其140岁诞辰时,我回想起他的话∶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用更为光明的前景。」

  从林教授的讲话,我了解到中国人的现代性在於「从苦难中,提炼出新意义;将迷惘转化为醒觉」。

  亲爱的朋友,我谨祝你们香港之行愉快难忘。2007年,我们将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在回归祖国十载这个别具意义的日子,第五次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的主题将会是「文化回家了」。我期待到时再见各位。

  谢谢各位。



2006年11月12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22时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