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筹局局长就《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今日(十月二十六日)出席立法会就《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女士:

  在行政长官2006至07年度的《施政报告》,以及特区政府的《施政纲领》中,教育都是重点。除了继续落实既有的项目之外,最主要的,是我们推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资优教育的新措施。今天各位议员的发言,都集中在幼儿教育,所以我先就此作出回应。

学前教育 社会认同的突破

  连日来,我们从不同渠道听到很多意见,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一致欢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承担,并认为这是香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我们也在《施政报告》发表之后做过民意调查,知道大部分人都赞成以「学券」形式为家长提供直接资助,亦认为这样有助促进幼稚园之间的竞争和进步,可见新措施的方向正确,得到广泛认同。

  每年过万元的「学券」,除了让九成的家长直接受惠之外,也将会推动整个学前教育界全面提升质素,步入更高透明度、更具效益和更专业化的新纪元。这个发展,相信是所有香港市民都乐意见到的。

  业界对於所有幼稚园教师都可以获得最高六万元的进修津贴,而学校又能获得总数七千万元的一笔过拨款改善教学设施,都一致表示支持。今年之内,幼稚园已经可以即时利用新的学校发展津贴,为幼稚园增添图书、电脑及教具。预计五年之后,所有幼稚园教师都至少会取得幼儿教育文凭,有些甚至是大学学位;大部分幼稚园校长也会取得大学资历。对於这些直接提升教学质素,直接让学生得益的措施,我们毫不犹豫,让所有幼稚园,牟利也好、非牟利也好,一同受惠。但「学券」涉及经常性资助,考虑自然是有所不同。

「学券」的理念

  有人以为「学券」即是政府要派钱,应该人人有份;当有人无份时,大家就觉得是政府的错,甚至为此而争吵不休。其实在香港,学前教育并不是义务基础教育,并不存在「人人有份」的考虑;而「学券」亦只是一个通用名词,不同的社会需要因应自己的情况,作出调适和规范。我知道一讲到「学券」,有人就会搬出Milton Friedman来,好像古往今来,就只有他所说的才是「正宗」,其他人要变通就是离经叛道。其实世界天天在变,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又怎可以盲目地跟从一个人40几年前的想法呢?就算是买衣服,也不是买到「名牌」就会穿得好看,我们要想想自己的风格,想想是什么场合,有时或者mix and match会更适合自己呢。所以,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一听到「学券」的名称,就以为只有一种做法;我们应该就香港的现实情况,设计一套切合我们社会需要的「学券」制度,这样市民才会真正得益。

  一般来说,「教育学券」计划不外乎有三个目的∶(1)家长有更多选择;(2)促进竞争;(3)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入读私立学校。在香港,幼稚园全部都是私立的,它们互相竞争,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费减免计划」已确保没有小朋友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换句话说,我们其实无需再推出新措施,已经达到了一般「学券」计划的三个基本目的。不过,我们认为有需要增加资源,以进一步提升学前教学质素,同时减轻家长的财政负担;而我们选择采用「学券」形式,因为这是最适合香港学前教育的资助模式。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十分多元化,它们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能有1800名学生,小的可以是不足10人;它们有的是非牟利,有的是牟利;它们教学方法不同,质素不一;收费不一定跟质素成正比,而且可以相差很远:有些可以低至5000多元一年,也有些可以高达13万元,两者相差20几倍。在这个情况下,以「学券」形式投放额外资源是最好的做法,因为可以尽量保留私立幼稚园多元化和擅於灵活应变的特色,避免过多的规管。但如果要确保公帑用得其所,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要有适当的规范。

  政府历来资助教育的原则,是不会用经常性拨款去资助牟利机构。事实上,目前亦只有非牟利的幼稚园,才可以获得租金津贴和参加幼稚园资助计划。原因很简单:就是公共资源很宝贵,我们无理由拿了纳税人的钱,长期去帮人做生意。有资源的话,就应该让它留在学校里,用来请好老师、买好的教材、教好学生,而不是将公帑注入牟利机构,变成董事的利润。这是长久以来公共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不能轻易动摇。

  有人说,如果在「学券」的问题上,政府愿意「顺应民意」,让所有幼稚园,不管它赚多少钱、学费几高,也可以同样受惠,那就皆大欢喜了。政府为什么这样不识时务,要舍易取难呢?

  主席女士,我们办教育的,要忠於教育。投资於教育,一定是为了学生的好处,而不是某些经营者的利益。如果是对学生好的,不管多艰难,我都会尽力去争取;但是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就算明知会因此而民望插水,我也不会计较。相比起我们下一代的幸福,个人的声望算是什么呢?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几多议员会明白,但我就可以好肯定地说,我们不能够为了博取一时的掌声,而迷失方向、放弃原则、牺牲长远的教育目标。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有的态度。

  再者,我不认为政府是有违民意。事实上,用「学券」去资助牟利的幼稚园,不是人人赞成的。民意调查告诉我们,赞成的人只有三成左右,但就有过半数的市民认为只应该资助非牟利幼稚园。其实市民真正关心的,是「学券」是不是可以帮到低收入家庭,能不能加强对幼稚园质素的监督,这也是我们的出发点。

家长的选择

  家长的选择权其实没有受损。现在所有的幼稚园都是私立的,将来也一样;现在家长可以选择牟利的、学费高的幼稚园,将来也一样。不过,当「学券」已经可以涵盖八成幼稚园和九成家庭的时候,如果有人认为仍要用公帑去资助剩下来那些牟利的、学费高的幼稚园,才叫做公平,才叫做有选择,我就难以认同。

质素保证

  真正有用的选择权,是要有优质的幼稚园可以去选,而且有足够的资讯给家长去作出理性的判断。因此,我们会加强质素保证机制,要做到支援及监察双管齐下,这才是学前教育「学券」制的精神。今个学年,我们会成立学前教育支援组,就课程发展和教学策略提供到校服务。未来,我们亦会加强家长教育,让家长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及缔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会要求学校增加透明度,它们必须为家长提供所需的资料,例如教师人数、他们的资历和薪酬水平等,以便家长选择幼稚园时作为参考;同时,学校也一定要加强自评,并且接受视学,以确保质素。

教师薪酬

  我相信绝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为理想而投身教育,不过,我也明白部分教育界的同工,可能会担心新的资助模式未必能保障他们的薪酬待遇。我认为我们要对学校的管理层有信心,既然幼稚园是私营机构,它们在运用资源方面应该享有适当的自由度。施政报告的新措施落实之后,会有更严格的质素保证,加上透明度提高了,幼稚园要向家长交代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自然要合理,否则不只家长会对学校失去信心,学校也不可能留得住优秀的教师。开放的社会普遍都会接受自由市场的调节机制,让私营机构按照人力供求和员工表现而定薪酬。再加上政府增加了学前教育的资助后,幼稚园有了额外资源和稳定的收入,应该更有能力以合理的薪酬聘请好教师,所以政府不适宜,也不需要硬性规定幼稚园跟随同一个员工薪级表。

转制安排

  这一点也正好说明了我们尊重幼稚园界别的多元文化。其实,新措施的基本规范,是用来确保教学质素和资源效益,我们无意扼杀牟利幼稚园的发展空间。上星期我跟幼稚园代表会面时,知道不少牟利幼稚园都已经申请,或正积极考虑转为非牟利。这是好事,我也十分欢迎。下星期我会再次跟牟利幼稚园的代表会面,向它们提供更详尽的转制资料和实际的协助。

  《施政报告》的学前教育新政策,是一项跳出了旧有框框的重大突破,政府为此愿意作出庞大的投资,每年额外拨款多达20亿元。很快,我们便会谘询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并向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到时我希望得到议员的支持,好让市民和业界期待的新措施,可以尽快开展,顺利落实。

资优教育学院

  资优教育,也是优质教育重要的一环。香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得到均衡而具个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切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近年,香港学生在国际比赛屡获殊荣,足以证明我们香港的年轻人,有非凡的潜能和才华。现在成立资优教育学院,可以把握时机,将资优学生的潜能转化为卓越的成就。

  过往,香港的资优教育较重数学、科学及科技,近年才逐渐扩展至人文学科。为了照顾资优学生不同的需要,我们必须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和学习机会,培训范畴亦须进一步拓展至一般学校课程未能涵盖的学习内容,例如艺术、天文等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教统局已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们举办过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培训的机构和专家,亦逐年递增。资优教育学院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进一步提供有系统、富连贯性、目标清晰及具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十至十八岁「特别资优学生」,也会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支援。教统局则会负责制订政策、集中发展校本课程及教师培训,以及支援资优教育学院提供校外培训。

  我们相信资优教育学院的设立,不但可以栽培资优学生,更可以联系本地及国际的教育专家,促进交流和协作。长远来说,我们希望学院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资优教育枢纽,为香港、内地以至亚太区的学生服务。

  我们很感谢社会人士对资优教育的支持,特别是何鸿卿爵士捐出一亿元。稍后我们会谘询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并会向财务委员会申请额外拨款,正式成立资优教育学院。

结语

  主席女士,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发展需要,社会也是一样;作为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我们的任务是按社会的现实和期望,定下发展教育的优次和目标。今年的《施政报告》,就是因应香港人的期望和香港社会的需要,决心强化学前教育和资优教育。新措施要成功落实,有赖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承担。我衷心希望各位议员和广大市民都会支持我们,一起为香港教育写下新的一页。谢谢各位。



2006年10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