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阐述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化(附图)
*********************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由蒙昧步入文明的标志,中国的汉字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块状形体,既能表形、表意,更具有超越时空的麹大功能。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数千年前汉字与孁甲结合,为人类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今日又与电脑连结,在现代文明中创造新的生命。

  一个阐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化的展览由明日(十月二十五日)起至明年一月八日於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展览名为「汉字密码 ? 从甲骨文到电脑时代展」,展出七十多件展品,并配合文字、图片、录像及多媒体互动节目等,让观众认识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还介绍汉字书写的艺术、述说汉字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探究它在当今资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览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及国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合办。

  开幕典礼於今日(十月二十四日)举行。主礼嘉宾包括康文署副署长(文化)钟岭海、国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参赞刘东、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单周尧教授、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发展)陈嘉琪博士及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博士。

  康文署副署长(文化)钟岭海在开幕典礼致辞时表示,汉字发明后,从甲骨文到电脑时代几历演变,但其体系始终不变,至今仍被使用,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钟岭海说:「希望香港市民在看过展览后,都能加深对汉字历史的认识,体验祖先的智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展览分成九个部分,包括:「汉字的奥秘」、「密码的破解」、「字体的演变」、「汉字的书写」、「书写的艺术」、「汉字的贡献」、「汉字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改革和简化」及「信息时代的汉字」。

  「汉字的奥秘」将介绍中国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据说在一八九九年的北京城内,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中药里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刻有汉字的甲骨,成为现时所知最早的汉字。在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先民们於是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及传递信息,当图画的线条日益简化,并能表示一定的意义和发音时,就成为图画文字。是次展览将展出难得一见的商晚期(约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纪)的五牛兹用卜骨刻辞、王其泌(毖)卜骨刻辞及纳西文《东巴经》。

  「密码的破解」将介绍汉字如何形成。传统的汉字构造方法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及转注。从造字法的演变可看出汉字的发展趋向是由单独到合体,由象形到象征,由表形、表意、表音到音意兼用,它是形、音、义兼备的文字。此部分的重点展品包括东汉人许慎(公元五十八至一四七年)所撰的《说文解字》(印刷本),对汉字的造字方法进行了总结。

  「字体的演变」将分析汉字在外观上的转变。由笔划细致、字形大小有变的甲骨文到笔划粗壮、大小比较匀称兼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至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均会介绍。商晚期(约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纪)的东莞邓氏旧藏甲骨、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七○至前四七六年)的邓伯吉射盘,西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七七一年)的史墙盘、清末的八股文等均为这部分的重点展品。

  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模式将在「汉字的书写」中介绍。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的汉字,主要刻写在甲骨上;西周至春秋战国(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二二一年)以来,文字是被刻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写在石、玉之上;从战国(公元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起,中国大量使用丝织品又称「缣帛」、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材料。当造纸术发明之后,纸便代替了竹、木简,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书写材料。重点展品有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该批盟书多达五千余件,形状各异,多书写在玉、石片上。

  书法是借助书写文字来陶冶性灵、抒发情感的艺术。「书写的艺术」将介绍书法如何融於神、形於线和富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它为何能成为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重点展品包括: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左宗棠篆书八言联立轴、康有为行书立轴进士(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七年)、于右任草书诗(一八七九至一九六四年)等。

  公元一○五年,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的造纸技术,造出了可以写字的纸张。「汉字的贡献」阐述造纸术发明后,随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世界书写材料的变革,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部分的重点展品有晋(公元二六五至四二○年)的对书俑及十九世纪的《观音救苦真经》木刻印版。

  第七部分「汉字文化的影响」说明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对於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及境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此部分的重点展品包括刻有汉满文字的一系列清代钱币。

  「汉字的改革和简化」阐明汉字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此部分会介绍历代出现的各种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等如何体现汉字的简化进程。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提倡使用简体字及表音汉字,到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后,逐渐形成简体字运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先后制定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及简化汉字的改革。此部分的重点展品有一九四一年的复兴常识教科书初小第三册。

  最后一部分「信息时代的汉字」,说明在电脑问世的二十世纪中叶,世界迅速进入信息处理电脑化的时代。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使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变得更加容易,只须操作键盘和滑鼠,便能「书写」出各种漂亮的汉字。在网络上,高速传播多种汉字信息,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贡献力量。这部分的重点展品有一九八○年代的安子介写字机及一九八八年的手提电脑。

  为配合是次展览,历史博物馆於地下演讲厅将举行专题讲座,包括:於十月二十八日举行、以「汉字·六书·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由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李雄溪博士主讲;十二月三十日举行以「中国文字趣谈」为主题的讲座,由资深传媒人刘天赐主讲;各讲座均於下午三时至五时举行,并以粤语进行,免费参加,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此外,於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还会举行「故事时间」活动及工作坊,欢迎市民参加。查询各项活动的详情,请致电二七二四 九○八二。

  历史博物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香港科学馆旁),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上午十时至晚上七时,逢星期二休息(公众假期除外)。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详情,可浏览历史博物馆网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电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询。



2006年10月24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7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