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发表《香港家书》(只有中文)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十月十四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报告」的全文∶

各位市民:

  香港人都听过卜公这名字,例如我们熟悉的卜公码头、卜公花园,卜公是谁呢?卜公就是第十二任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的称呼。最近内地出版了卜力著作《港督话神州》,这本书是他在1898-1903年间出任港督时对中国的观感,大家要将时钟拨回晚清,当时中国正陷入辛亥革命前夕的混乱局面,但卜公是对中国仍抱有信心的少数外国人,他在书中结语这样说:「中国的苏醒意味他将要进入世界市场去争取他应得的份额,凭借其强大的商贸能力和巨大的生产力,她一定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求,而且会伸展至遥远的外国市场... 」。

  百多年前,卜公的预言,今日终於成为现实,今天我重提这位百年前的港督,是因为他将香港与中国内地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当时或者被视为一厢情愿,但今天却已是理所当然。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波折,与香港经济崛起有微妙的关系,早年香港是中国南方一个避难所,来自华南农村的农民,和来自上海的资本家,都来这里开展新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相信香港与内地的发展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香港要走向国际化,成为全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而融入内地等如变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心理上我们划下了一道鸿沟。

  无疑在六、七十年代这种想法还可以理解,但经过三十年多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系变成21世纪与全球做生意的世界工厂。世界工业强国今天都在思考他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人民币的升跌成为美国与欧盟财金官员的头痛问题。

  当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一个重要成份时,香港走向国际化与内地融合已不再是互相排斥的方向,反而是相辅相成,二而为一。我们只有在国家发展中找到清晰定位,才能够为自己在全球化经济中定位,我们心中的鸿沟不应该存在。

  近廿年来贸易与物流、金融及航运是我们的产业支柱,但要更上一层楼,我们要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例如争取国企民企在本港上市集资,做好准备扮演人民币交易中心的角色等等。这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对香港未来宏观发展的思路。

  有了这个宏观定位后,接下来是其他本土经济领域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香港必须要走高增值方向,包括在创新科技应用、产品设计、自主品牌开发及推广,这些都是以创意、创新、创造力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根据去年民政事务局委托港大进行创意指标研究,香港是具备发展创意经济的条件,因为我们的法治、言论自由、文化活动、知识水平等都在前列位置,所以我提出拨款给香港设计中心推动设计发展,成立电影发展局振兴电影业。今后要走自主创新、创意经济的路,我们一定要吸引各地人才聚,而文化活动及设施,对创意人才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所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在明年完成研究后会立即重新上马,我更会增拨资源给本地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各国人才流入香港。

  但当我们雄心万丈参与全球竞争,将香港变成全球城市、国际都会的同时,有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希望这个我们生活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发展。在经济成长之外,最值得我们爱护及关怀的究竟是什么呢?

  好多人可能都试过去旅行,住酒店。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种感觉就是无论旅行住的酒店有多豪华,总不及家里舒适。我相信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家并非只是一处四幅墙用来「徳觉」的地方,它同时亦满载我们同家人之间的亲情、关怀和信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最重要,亦是有效的动力,帮助我们面对及解决问题。所以在今年《施政报告》内我花了不少篇幅谈及支援家庭,推动家庭关系作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我相信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夫妇的问题,包括家庭暴力,以家庭作为单位去解决应更为有效。「家是心之所安」,和谐家庭就是巩固和谐的社会的良方。

  同去年的《施政报告》一样,我今年继续以务实为主,提出一些可以在我任内开展或完成的工作。「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对香港人来说,政府最重要是用行动,而非用说话去服务市民。当然我们不能忽略香港面对的长远挑战,但要解决这些挑战,必需要凝聚社会共识。我在《施政报告》已经勾划出香港面临的挑战。我相信以香港人一贯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最终一定可以建立起进步共识,将这些挑战转变成机会。

                   曾荫权
               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四日




2006年10月14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9时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