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徖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就「推动家庭友善政策」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徖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周一岳今日(七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谭耀宗议员提出「推动家庭友善政策」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女士:

  多谢谭耀宗员提出这项动议辩论,以及各位议员就议题所提出的意见。

  和睦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致力维系和加强家庭凝聚力,促使家庭和睦,协助个人和家庭预防和应付问题,并为未能自行应付需要的家庭提供协助。与家庭有关的事宜十分广泛,各政策局和部门亦在不同的政策和服务层面,推行「家庭友善」的措施,以支援家庭功能和加强家庭凝聚力。例如:我们的税制为供养子女、供养父母及祖父母提供免税额,亦特别体恤单亲家长和需要照顾亲属尤其是残疾亲属的家庭所面对的特殊困难。

  然而,支援家庭以至推动家庭友善政策并不能单靠政府的工作,需要跨界别(特别是商界雇主)的共同努力。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官商民的合作,鼓励商业机构履行企业公民责任。采纳顾及员工家庭需要的公司人事政策,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社会福利署(社署)资助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每年举行「商界展关怀」的奖励计划,其中会就能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的公司予以嘉许。为此,我在此呼吁更多雇主加入积极推动家庭友善措施的行列。

  至於议员提出有关政府可扮演的角色的具体建议,我现在综合回应。

  与家庭有关的事宜范围甚广,涉及不同的年龄组别和家庭岗位,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及长者等等,涵盖差不多全部香港市民。家庭事务也与不同的政策范畴有关。现时,各政策局会就不同的课题紧密联系,专题探讨,并按需要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共同研讨政策的内容和其影响。

  政府也有不同的谘询委员会去研究各有关家庭的事宜,例如:策略发展委员会社会发展及生活质素委员会将会讨论有关「为家庭提供的支援」的议题;妇女事务委员会从女性角度关注两性在家庭的角色和需要,和支援家庭的服务;安老事务委员会提倡和推动家庭照顾长者的责任,及长者对家庭可作出的贡献,青年事务委员会研究青少年在家庭等范畴的发展;扶贫委员会也针对贫穷家庭面对的问题,成立了儿童及青少年专责小组,研究如何纾缓跨代贫穷的问题。

  在刚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口潜能」文件中,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到我们需要推广一套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文化,鼓励人们注意生活上的其他事项,包括家庭。各种如「五天工作」和「家庭办公室」等措施,可促进市民的社会健康,长远而言,也可扩大具生产力的劳动人口。

  我们认为现时的安排让我们就社会时而转变的情况和大众所关注的事项,更具弹性及快速地作出回应,这安排应该继续,无需架床叠屋,另外设立家庭事务委员会。

  谭耀宗议员提议设立家庭影响评估制度。在这方面,各政策局在拟订政策方案时,会从不同角度评估政策的影响,当中包括对家庭或其成员的家庭岗位的影响。举例说:《雇佣条例》为雇员设定各类的假期和保障,为创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此外,劳工处亦致力鼓励雇主采纳「以雇员为本」的良好人事管理方法,体恤员工的家庭岗位需要。我们亦有清晰的家庭福利政策以维系和巩固家庭凝聚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制订政策和措施时亦会考虑两性的需要和观点。政府自2002年起,已在19个政策或工作范畴采用了性别观点主流化检视清单,并正逐步在更多政策范畴内推行。

  近年来家庭价值备受社会经济和价值取向变化的冲击,我们已投放新资源,成立了跨部门工作小组研究加强和普及家庭教育,有关工作经已展开,包括电视和电台宣传短片、地区活动、以及电视及电台节目等等。我们期望能引起社会的反思,更希望各人能身体力行,活出「身教」、「和谐」、「关怀」和「承担」等等耳熟能详的家庭价值。除此之外,学校、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各社会服务机构、母婴健康院以及各区民政事务处会继续推广家庭教育,强化家庭价值和支援家庭的功能。教育统筹局亦透过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协助及支援学校推行家长教育。

  谭耀宗议员建议提供税务优惠及全面资助学前教育。政府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过去多年一直积极推行多项措施,以提升幼儿教育的质素。

  政府坚决承担自幼儿阶段开始提供高质素的教育服务。过去,我们投放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以提升幼儿教育同工的专业水平,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在2005/06学年政府已就学前教育作出全面的检讨,并与业界各持分者紧密联系,把他们的建议适当地纳入学前教育检讨中。政府亦会监察检讨的进行,确保善用现有资源以提升教学质素。

  政府明白香港人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有见及此,政府经常检讨子女免税额的金额,以减轻父母在照顾子女生活方面的经济负担,包括子女学前教育的负担。事实上,子女免税额在过去十年已不断提高,目前每名子女(第一至第九名)的免税额达四万元。我们认为提高子女免税额是较为有效的做法,不但无须纳税人申请时提供有关学费开支的证明文件,亦可令没有子女就读学前教育的家庭同时受惠。这较专为子女学前教育而另设一独立免税额更具弹性,制度亦较简单。

  议员认为应该创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环境,正如刚才提到,现行的《雇佣条例》已经为创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此外,劳工处致力鼓励雇主采纳良好人事管理方法,协助雇员处理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这些措施包括灵活的工作安排政策(例如弹性上下班时间、居家办工、职位共享等),及为员工及其家人提供支援(例如为员工子女提供奖学金、安排家庭活动日、幼儿托管服务等)。

  为减轻政府员工的工作压力,以及改善员工的家庭生活质素,在不影响运作效率的情况下,政府已於七月起分阶段实施五天工作周。在政府内实施五天工作周,除有助激励公务员士气、促进社会和谐外,亦可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政府部门视乎运作需要,亦可安排员工按交错工作时间上班。作出这样安排时,部门会确保办公时间内有足够的员工为市民提供服务。政府无意立法强制其他界别实施五天工作周。其他公营机构和私营机构,可自行决定是否实行五天工作周。

  「可持续发展提升人口潜能」文件提及雇主应考虑更具弹性的工作模式、支援妇女和长者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加强幼儿服务等,让社会大众进一步思考如何平衡家庭成员个人事业发展和家庭责任,这些措施亦会有助维系家庭的凝聚力。

  为协助一些家庭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未能照顾年幼子女,政府透过非政府机构提供多元化及具弹性的幼儿照顾服务。受资助及非牟利自负盈亏运作的全日制幼儿中心、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为0至6岁的儿童提供幼儿服务及幼稚园教育。而非政府机构采用自负盈亏方式营运的「课余托管计划」则照顾6至12岁在学儿童在下课后的托管需要。通过入息审查的有需要家庭可获得半费至全费资助有关的服务费用。

  我们理解有些家长因工作或其他关系需要服务时间较具弹性的幼儿服务。除了幼儿中心提供的延长时间服务外,我们亦透过非政府机构、地区团体、妇女组织等提供服务时间更具弹性的幼儿服务,包括互助幼儿服务中心、日间寄养服务及督导幼儿托管服务。社署会积极探讨拓展常规幼儿中心以外於周末时间提供的服务,以满足家长的需要。

  至於加强社会福利服务的建议,现时分布全港各区61间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系列预防、支援和补救服务,并提供延长时间服务,方便市民。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亦会采取主动外展方式,接触有需要的家庭。此外,中心亦会与不同单位建立网络,以便转介有需要的市民至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早识别问题和介入,提供适切的支援。

  自2004年至今,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和投放更多资源,支援及强化家庭的功能以及处理家庭危机问题。当中包括先后增加了三队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增加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的社工人手、加强临床心理支援服务、加强对妇女庇护中心的支援、增加儿童院和寄养服务名额、加强有关预防家庭暴力的公众教育和为社工及专业人员提供的培训、推行两项为期两年的施虐者辅导先导计划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助完善政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服务和支援。

  此外,社署已建议制订机制,在发生涉及死亡的虐待儿童个案后进行跨专业检讨,就预防虐儿和介入方面找出可作改善之处。社署现正手筹组有关检讨机制,预计检讨机制可於2006年年底推行。

  对於何俊仁议员提出强制规定有关专业人员须申报所处理的家庭暴力个案的建议,社署早前委托香港大学进行的虐待儿童和虐待配偶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外国经验显示强制举报可能窒碍一些受虐人求助,成效有待商榷。

  我们现时已有措施帮助前线专业人员及早识别和转介有需要的个案。举例来说,自2005年7月开始试行的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服务,及早识别初生至五岁幼童及其家庭的各种需要,并适时向他们提供合适的服务。我们已预留资源,用以改善试行计划,并在完成试行计划检讨后把这项服务分阶段逐步推展至本港所有社区。

  然而,仍有一些家庭亟需援助但又不愿接受服务。为加强接触他们,以便及早处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我们已在今年度起增拨资源,展开一项家庭支援计划,向这些有需要的家庭介绍各种支援服务,并鼓励他们接受适切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会研究立法引入男士侍产假的建议。在考虑立法和修订法例时,我们首先要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共识,并在雇主及雇员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香港的公司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在人手调配方面的弹性比较低,立法引入侍产假会增加经营成本,运作上亦可能会有困难。我们会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清楚了解大众对家庭友善环境的诉求逐渐增加。建构一个家庭友善的社会,需要跨部门和跨界别的共同努力。各个政策局将会继续在各个范畴内,推动家庭友善的政策,加强家庭凝聚力。我们亦会继续与各谘询委员会、教育和社会服务机构、商界、以及社区团体等紧密协作,建立家庭友善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们继续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检视我们的政策和措施。多谢大家。



2006年7月13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4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