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馆带领观众进入「基因革命」的时代(附图)
**********************

  基因改造食物是提升人类的食粮质量还是破坏大自然的生态?选择孩子的基因是创造质优儿童还是制造另一群二等公民?复制人类是科学技术进步得太快抑或是道德标准定得太高?

  这些由基因科学所触发的具争论性、并关乎人类未来至为重要的议题,将由今日(六月二十三日)起至十月二十二日於香港科学馆举行的专题展览「基因革命」中公开讨论,藉此加深市民对基因科学的认识。

  是次展览由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制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文化)钟岭海今日在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科学馆一向致力推广普及科学,为市民提供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在现时各个科学领域之中,基因组的研究非常重要,对人类、各种生物,以至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在二○○三年四月成功破解了人类基因组,更令这一门科学向前跨出重要的一步,并带领我们迈进基因革命的时代。是次展览将介绍科学家在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非凡成就,并且探讨基因组的研究和发展对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冲击。」

  「展览透过不同类型的展品,向参观者解释基本的遗传学,展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所蕴含的丰富资料,以及探究基因革命如何影响我们的食物、健康、寿命、隐私、司法制度,以至我们子孙的未来。」钟岭海说。

  地球上的每个生物、每一动植物都有最基本的生命结构,我们称之为去氧核糖核酸或DNA。

  科学家自一八七一年以来已知道有DNA,但詹姆士·华生及弗朗西斯·克里克於一九五三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揭开了DNA分子的双螺旋形状,因而使生命意涵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认为「这结构有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当大的生物学意义」。二人与莫理斯·魏尔金因这发现而於一九六二年获颁诺贝尔奖。

  二○○三年科学家成功绘制了人类基因图谱,顺序列出了人类基因内三十二亿个碱基的序列,它们的固定序列编排界定了人类。基因密码由四种碱基组成,分别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一般简称为A、T、G、C,形状有如双螺旋梯的梯级。

  人类看来与老鼠或虫没有多少共通点,但在各自的细胞内均有基因,它们都是由DNA组成的操作指令,且有不少相同的基因。例如人类和一种蠕虫,便有百分之二十六相同的基因;人类和老鼠更有百分之八十九相同的基因。

  与生俱来的基因,并非不可以改变的,利用基因修补技术治理病症已不再是科学小说的幻想,通过改变基因密码,我们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拯救面临绝种威胁的物种,甚至复制人类。

  不少人认为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基因科学,这将会是人类受用无穷的知识。可是,如何利用则对个人、家庭、国家、甚至作为一个物种而言,难免会引起疑问和矛盾,我们须就健康、粮食、管理大自然和对下一代的责任问题作出思考和决定。

  配合是项展览,一系列讲座将於七月八日、八月五日及十九日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分子生物技术学课程的多位教授,将讨论基因如何应用在中药、侦探、医疗、食物及复制技术上。讲座将分别於下午二时三十分及三时三十分在该馆演讲厅举行,以粤语进行,费用全免,座位先到先得。有关活动详情可参阅科学馆网址http://hk.science.museum/,或致电二七三二 三二二三查询。

  「基因革命」展览入场费为二十元,全日制学生、残疾人士及六十岁或以上高龄人士可获半价优惠,星期三不设免费入场。

  科学馆位於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二号。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一时至晚上九时,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午十时至晚上九时,逢星期四休馆(公众假期除外)。

  有关展览及相关活动详情请浏览科学馆网址,查询请电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



2006年6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7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