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今日(四月六日)出席策略发展委员会的行政委员会会议后,与传媒的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策略发展委员会行政委员会今日讨论香港在国际事务上的角色及定位问题。大家一致认同,香港要维持国际都会及国际联系,对於推动香港本身的发展及令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至为重要。至於为何有利於推动香港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广泛而强大的国际联系,才可以发挥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旅游中心及投资者乐园的地位。
  
  有了这个国际联系,才有利於香港可以推动其他各种各样经济发展的项目,譬如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创意中心诸如此类。另一方面,维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才可以强化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为何会是这样的呢?始终香港是要比其他内地大城市发挥她的独特作用,最主要是香港能够更好地协助国家及世界接轨,令到国家可以更好地实施到「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正因为香港在国际联系上没有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所能及,因此这个优势亦令到香港可以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担当不可取代的角色,令香港的「一国两制」更加巩固,以及更加可以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作出贡献。对这个大前提,大家是没有异议的。

  随后会议上有比较多委员关注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否逐步减少,因而表达各种各样的疑虑。譬如说他们认为我们若不再努力做些工作的话,这个优势未必能够长期维持下去,而且内地大城市在这方面亦都可能急起直追,影响到我们的优势。有部份委员提出,关注到香港在回归以来,香港人的国际视野是逐步地减少中。另一方面,对国际事务的认识亦是减少中。甚至对於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都会所具备的优势、所拥有的机会亦都所知不多,缺乏那种国际大都会所应有的外向型的思维,而逐步多了许多内向型的心态;即逐步对於国际事务、国际环境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机会认识不足。

  从这方面看来,变成了我们不认识本身所具备的各种各样的国际联系及所带来对香港的机遇及对香港的好处。反过来说,产生一种所谓一个国际大都会居民所应有的那种自信心及自豪感,正慢慢地在减少、下降中;到了某一个地步,产生了一种较为狭隘的地方主义。对於如果政府说要做一些工作去增强和外间的联系,譬如引入一些国际活动或者进行一些所谓到外国访问的活动,都可能被认为是浪费金钱,看不到这些活动对於强化香港和外地联系所带来的好处及重要性。这是否是说香港人正逐步走向内向化呢?而与香港人想作为国际大都会这个香港人的要求是产生矛盾的,这就是众所关心的。

  另一方面,有人提过,香港对於外地的认识不足,即变成我们缺乏通晓外国情况或国际社会情况的人才,有人提过我们缺乏那些能够协助香港了解国际社会或国际事务的智囊机构。亦有人提过,大学学者在研究香港如何强化与外地联系这方面的研究不足,即是这种应用性的研究不足。而大学学者和我们社会上亦没有这些专家可以通晓外国情况,而协助我们打通和外国的关系。这方面,有人又甚至提到作为亚洲国际都会,我们其实对亚洲情况了解少之外,对西方国家的情况了解更少;譬如特别是对於比较靠近我们的国家,例如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东南亚,以至日本、韩国,我们对於这些地方的了解不多,这样作为亚洲国际都会,连周边地区的情况及发展,我们都缺乏足够认识,这怎能谈得上加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亚洲区域发展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呢?这亦是有人提出的问题。

  更多人关心的是香港人的英语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英语水平不足,如何可作国际大都会呢?如何协助国家发展呢?有人提到是否应该营造一个较为有利於运用英语的社会环境,即不是单循依靠学校教育这么简单,需要有一个社会环境来营造说英语的习惯和提升英语的水平。

  接着的讨论则围绕着如何强化我们和国际的联系。有一种建议是,是否需要强化我们在海外经贸办事处的角色,是否要增加他们的数目呢?或者是突出他们某些方面的作用,来强化我们和国际社会的联系?

  有些人提到政府官员要多些访问外国,来强化我们和外国的联系,有些则说我们是否要举办多些国际活动?例如类似最近举行的WTO(世界贸易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令香港可以在国际社会上更多人认识。

  又有人提过我们是否要吸引多些外国人来香港,令香港更加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但要办好这事,又要在生活质素例如空气质素、在国际学校的供应和其他生活设施方面想办法。

  又有人提到我们应否动员我们的民间组织,特别那些NGO(非政府组织),去发挥更大,将香港和国际社会联系起来?有人提出,政府应否在这方面有个策略,鼓励及协助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去加强和其他地方的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例如鼓励他们在香港举办多些活动,特别是一些国际性的NGO会议。有人提多一点是我们的NGO可否在国际NGO活动上扮演领导角色,如果多些香港人在这些国际民间的交流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又提升到世界性的名堂,对於香港的国际形象肯定有好处。

  虽然委员提出不少意见认为要如何加强香港和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但最后认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若要作为国际大都会,社会的人没有国际视野,没有国际承担和责任感,没有对国际的认识,没有一种要强化和国际交往的意欲,作为国际大都会,要强化和国际社会联系,这又谈何容易呢!这是最多人关注的问题。因此亦谈到教育方面是否要灌输多些对国际事务的认识给我们的学生?在提升英语水平则不在话下。

  而教育方面,有人提到认为香港人相对於甚至内地城市,对全球化的认识不足,甚至有多少抗拒全球化的趋势,即是说作为国际大都会,若对全球化有抗拒的话,亦不知全球化对香港带来的利是多於弊,对於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建立国际联系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2006年4月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0时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