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家长家课参与及学生学业成长」研究报告公布
*********************

(下稿代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发)

  根据「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家校会) 所作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香港绝大部份家长、学生、老师均理解家课的学习意义,而家长均愿意直接或间接地协助子女,这是相当可喜的现象。

  研究亦显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用於家课的时间并非成正比。学者认为学生花太多时间做家课及补充练习,不但对学习无甚帮助,更会令学生麻木及厌烦,失却对学习的兴趣。

  家校会家校资讯小组召集人曾洁雯博士今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香港家长十分关注子女的家课。因此,家校会委托香港浸会大学於本年二月至六月期间,进行『家长家课参与及学生学业成长』研究计划,探讨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家课的看法及期望。」

  她说:「是次研究共有36间本港官立、津贴、直资及私立小学,72个班别,2442位同学,1499位家长及327位教师参与。研究一方面透过小组及个人访谈形式,深入了解家长、教师及学生对家课的看法,又以大型问卷普查方式收集整体的数据。」

  调查显示香港小学生平均每日约有六项家课,初小学生需要约两小时完成,高小学生则需要约个半小时。学生用於家课时间则与其学业成绩并非成正比,如学生的学业表现较优异,则他们会用较少时间完成家课。

  研究还有以下几项发现:
  一、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父母在家课上提供支援,而家长及老师均认同父母家课支援对於子女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感觉父母有能力协助自己完成家课时,学生会更加认同家课的实质功用。
  二、家课类型方面,家长及教师均认为运用脑筋思考的家课最重要。但家长期望家课应配合子女程度,子女能自行完成,而老师则觉得家课程度适中,部份或会需要学生探索才能掌握。这显示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有差距。
  三、家长参与子女家课的形式,会因应子女不同的成长阶段而改变──初小学生家长较多提供直接协助,高小学生家长则鼓励子女自主做家课。

  家校会主席黄宝财教授在会上指出,家课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让孩子透过练习巩固知识,探究问题,培养思考能力;(二)让孩子学习承担责任,每日完成适量的家课,能有效建立孩子的信心及处事能力。

  他说:「太多、太深、太难的家课皆不适宜,否则家课会失去意义,变成是家长或补习老师在做家课。特别是小学的专题研习不应用一些太空泛、太抽象的题目。否则孩子摸不边际,结果变成家长在做专题研习。」

  黄教授又建议老师及家长应让孩子理解家课的功用,稍有难度的家课,可以挑战学生作较深度的思考。当孩子做家课遇上困难时,家长不应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协助他们理解问题及一起思考,鼓励孩子自己找寻答案。家长更应鼓励孩子如有困难,可向老师及同学请教,从而培养他们勇於发问的精神。

  他说:「最重要的是家长无须期望子女无误地完成家课,因为子女可透过做家课巩固学习,建立自己的信心和责任感。此外,学校如能让家长多些了解家课的要求,预计时间,家长就可以免除加於学生身上的不必要压力。」

  有关「家长家课参与及学生学业成长」研究计划的报告摘要,可浏览家校会网页:http://embhsc.hkedcity.net



2005年12月2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52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