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一题: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
*******************

  以下是今日(十月二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张欣宇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的书面答覆:

问题:

  有意见指出,现行政策对公营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童的支援不足。此外,不少中小学反映,由于受限于课程编排,以致欠缺时间照顾与支援SEN学童的需要,而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统筹主任)亦因行政工作量大而难以兼顾SEN学童的需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全港(i)统筹主任及(ii)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支援老师)的数目,以及每名统筹主任和支援老师平均支援的SEN学童数目分别为何;

(二)现时政府为各类SEN学童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以及每名学童平均可获的资助金额为何;

(三)政府有否考虑增拨资源,为自闭症和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学童提供普及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四)鉴于根据现行政策,社会福利署(社署)会为SEN儿童(初生至六岁)提供学前支援,而在SEN儿童六岁后的学龄阶段,则由教育局拨款给学校提供支援服务,但有意见认为,社署和学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及效果截然不同,政府会否考虑改由社署为SEN学童提供支援服务?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视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持续推出优化措施加强对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支援,每年投放在融合教育的开支由二○一七至一八财政年度的15亿元,大幅增加至二○二四至二五财政年度约41亿元,增幅高达170%,显示政府对融合教育的重视和长远承担。

  就张欣宇议员提出的问题,现综合回覆如下:

(一)至(二)为协助公营普通学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教育局除向学校发放常规资助外,亦为学校提供额外人手和专业支援。教育局每年按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人数及所需支援层级提供「学习支援津贴」,在二○二三/二四学年,第二及第三层个别津贴额分别为15,779及63,116元。如津贴总额达到特定指标,教育局会为学校提供职衔为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支援老师)的额外常额教师职位,而每所公营普通学校已设一个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统筹主任)的职位。在二○二三/二四学年,统筹主任和支援老师的人手编制分别为844及1 355个。在「全校参与」模式下,校内所有教师都应有能力和责任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统筹主任担当领导的角色,与校内其他教师及专业支援人员协作。学校可按整体学生的需要,以「个别计算,整体运用」的原则,灵活地结合和有效地运用「学习支援津贴」及其他资源,包括增聘教师及教学助理,以及外购专业服务。

  除了额外教师,教育局又为学校提供额外的专业支援人员。现时「校本教育心理服务」已覆盖全港公营普通学校,而「加强校本言语治疗服务」亦已全面推行。此外,教育局会因应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需要推展支援计划及服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具针对性的支援,例如为有读写困难学生提供的中文分层支援计划、分别为视障学童及听障学童提供的支援计划,以及推出「学校伙伴计划」,支援普通学校照顾有智障兼有严重适应困难的学生。

(三)有自闭症及有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的学生是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主要类别,学校可因应学生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需要,透过三层支援模式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支援,如课堂内的调适和支援;针对学习、情绪及行为适应等而提供的小组训练;以及为有严重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学习计划,善用资源,以发挥最大的效能。教育局又推行「全校参与分层支援有自闭症的学生」计划,透过「跨专业到校支援」及「学校与非政府机构协作」,协助学校运用有实证支持的多元化策略,辅导学生发展学习、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融入课堂学习及社群,发展潜能及加强生涯规划。

  至于有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的学生,教育局发展一系列提升学生执行技巧的教学资源;并为中学发展相关的电脑软件,以便学校为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此外,教育局定期为学校人员举办讲座和经验分享会,以及与大学进行跨界别协作,透过「赛马会喜跃悦动计划」为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支援。

  目前有多种协助有自闭症及有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学生的实证支援策略,应用行为训练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应用奖励来强化正面行为。教育局一直透过教师培训和支援计划,推介有效及经实证的支援策略,提升学校支援学生的能力,并会分阶段推出一系列运用资讯科技及多媒体互动的学与教资源,如「影片示范教学策略」、数码互动教学平台、数码学习游戏等,其中已包含应用行为训练的元素。我们鼓励学校灵活调配资源,采取适合及多元的策略,切合不同学生的需要。

(四)政府一直透过跨界别协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支援服务。概括而言,医务卫生局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提供评估及诊治服务;社会福利署(社署)提供学前康复服务;而教育局则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援。

  儿童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支援会有所不同。在学前阶段,幼稚园采用综合模式的主题学习,按幼儿的发展进程和学习需要,让幼儿透过多元化的游戏和活动学习,大部分在个别范畴发展较迟的儿童会因应个人成长步伐逐步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在学前阶段,社署透过拨款津助非政府机构为六岁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学前康复服务;而在小学阶段,学生过渡到较有规范、设有不同科目的学习模式,学校亦逐步掌握学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类别,透过「全校参与」模式,由统筹主任与校内不同的专业人员及科组协作,全面照顾学生在学习及适应上的需要。

  为提升幼小衔接的效能,在学前至小学的阶段,教育局与社署、卫生署及医管局设有协作机制,确保小学能及早知悉升读小一学生的特殊需要,帮助他们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小学会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适切的支援安排,并向家长提供「幼小衔接支援概要」,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的支援安排并作出适当的配合,以增加成效和促进家校沟通。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