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医务卫生局局长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有关医疗卫生政策措施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今日(十月十七日)下午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有关医疗卫生政策措施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各位香港市民、传媒朋友:
 
  行政长官昨日已经公布了二○二四年《施政报告》,我们今日由医务卫生局(医卫局),联同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的同事在此为大家在医疗卫生政策措施方面作简报,同时亦希望可以解答大家一些疑问。
 
  今年《施政报告》的主题是「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习近平主席说过:「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而在最近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提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今届特区政府上任时,我已经提出了三个使命,其中一个是优化医疗,用改革来提升医疗质量及效率;另一个是创出香港,引领湾区。我们希望可以发挥香港在医疗专业方面的优势,从而达至引领湾区的医疗融合和创新。
 
  为呼应这两个使命,我们今次《施政报告》的医疗卫生政策措施有两大主题,包括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和国际医疗创新枢纽。两大主题中分为九大范畴,包括:
 
1. 推进基层医疗发展
2. 提升公私营医疗服务
3. 汇聚医疗专业人才
4. 支持筹建第三所医学院
5. 促进中医及中药发展
6. 促进精神健康
 
  而在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方面,我们会积极:
 
7. 改革药械审批制度
8. 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转化
9. 加强大湾区医疗协作
 
推进基层医疗发展

  在深化医疗体系改革方面,我们会全面审视医疗体系的定位和目标,包括医管局、卫生署,以至今年七月刚成立的基层医疗署的职能和分工,首要是推进基层医疗发展,当中要强化基层医疗架构。我们会立法强化基层医疗管治架构,赋权在七月刚成立的基层医疗署,确保基层医疗服务的质素保证及监察机制。
 
  按《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建议,我们会推进各样发展,包括制订社区药物名册及推出社区药房计划。社区药房计划不但会为市民提供更方便和便宜的基层医疗药物,我们也会为院舍的院友提供药物管理服务和药剂服务,从而提升他们在用药方面的安全度。我们会把妇女健康中心和长者健康中心服务整合至地区康健中心,并会加大力度将现有临时的地区康健站转化成为地区康健中心。我们会将医管局普通科门诊定位为弱势社群的全面基层医疗服务提供点。
 
  为了应对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的压力,我们会扩大疾病筛查。其中,医管局会于普通科门诊加入慢性疾病筛查服务。换言之,我们将在医管局普通科门诊推出类似现时在地区康健中心为市民提供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为弱势社群提供慢病筛查服务,并会加强护士诊所服务。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会扩大至血脂检查,真正做到「三高全覆盖」,从而更全面评估及管理市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我们也会针对常见癌症,以风险为本的政策,逐步推展筛查计划,包括:
   
(一)为高风险妇女提供乳癌筛查,开展第二阶段(的乳癌筛查先导计划);
(二)针对肺癌,我们会研究以人工智能的方法协助肺癌筛查;以及
(三)至于另一种很常见的癌症──肝癌,我们会推行乙型肝炎筛查,为高风险群组如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属提供筛查和持续管理,从而希望及早发现肝病或肝癌。
   
  在促进健康方面,政府会为市民订立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策略,针对香港人口结构及不同社群的健康需要,按不同年龄和本身的健康状况,为他们制订健康管理计划,包括疫苗接种和慢病治理及筛查项目。我们亦会重整母婴健康及家庭计划服务,加强生育辅导及育儿教育,从而促进健康生育。
   
  在学生健康方面,我们会强化「全校园健康计划」,为每间参与的学校建议针对性校本措施,为每间学校提供「一校一健康报告」,从而改善学生的体能活动和他们的饮食安排。我们也会继续推行控烟工作,包括今年六月提出的十项控烟建议,以进一步降低吸烟率和减低烟草产品对社会的祸害。
   
  在加强口腔健康方面,我们会「做阔做浅」,为巿民发展面向不同年龄组别的基层牙科预防服务,包括为学前儿童提供预防性的牙科服务,以及推出「青少年护齿共同治理先导计划」,鼓励预防牙患,早点做检查,早点处理牙患。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做窄做深」,针对性地提供更多牙科护理服务给弱势社群。我们会推出「社区牙科支援计划」,加强对弱势社群,特别是为一些有经济困难的长者提供牙科服务,接替目前在关爱基金下的一个牙科资助项目。

提升公私营医疗服务
   
  我们在九个范畴内的第二个范畴是提升公私营医疗服务。在这方面,我们会强化医管局提供的公营医疗服务,包括最近公立医院系统管理检讨委员会作出了建议,我们在十月八日已收到整份报告。我们会就着整体公立医院的管理系统和结构性问题根据报告内的建议去改革医管局,目标是提升公营医疗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让巿民对公营医疗服务更有信心。我们会探讨收费架构和水平,目标是妥善引导服务的使用,以及将资源转向最有需要的危重病人,增加支援一些有经济困难的患者,强化公营医疗服务内的针对性补贴,以确保在财政方面的可持续性。
   
  我们也会加强集中各个联网的药械采购,提升它们的议价能力,并且更快地自动将有效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创新药加入医管局的药物名册。我们会制定遗传和罕见病目录以帮助临床团队早些作诊断和治疗,也会支援这些科研项目和临床试验,从而发展精准医疗。
   
  在香港儿童医院服务方面,我们会全面整合所有联网的儿科服务,特别是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的服务,从而开拓更多先进的儿科医疗服务,更好地发挥儿童医院的功能。

  此外,我们也会敲定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的项目和时间表,特别是要配合北都(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和地区需要。我们会按国家的认证标准,建设第一间中风中心,提升急性中风服务的质素。我们也会根据目前在玛丽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胸痛中心的经验,在明年,即二○二五年筹备在威尔斯亲王医院设立第二间获国家标准认证的胸痛中心。
 
  我们也会优化专科门诊的分流制度,以及转介安排,包括设立更多跨专科综合门诊,令病人一站式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专科服务,免却在不同的门诊之间多重转介。我们也会提升白内障手术量至少两成,由现时的25 000个手术提升至30 000个或以上,以纾缓现有病人轮候手术的情况。
 
  我们也会提升医疗服务的质素和效益。措施包括组织一个专业平台,以实证为本,制定临床指引,并研究建立医疗服务质素和效益的基准。我们会探讨就私营医疗收费的透明度立法,计划在明年开始谘询专业界别,从而提升服务效益,以及应对不断发生的医疗通胀。我们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条例》修订草案,赋权我可以要求医护提供者,在市民的同意下将指定的重要健康数据存入个人医健通户口内,令市民有更整全的电子病历,以加强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连贯性。
 
汇聚医疗专业人才
 
  第三项政策范畴是汇聚医疗专业人才。政府近年针对不同医护专业在注册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我们先后修订了医生、护士,以及牙医的注册相关法例,亦开始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我们会加大力度,提升引入非本地培训的医生、护士和牙医在公营医院内执业的速度,善用现时的法律框架,从而纾缓现在本港医护人手不足。
 
  我们亦正全力推进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的工作,以引入非本地培训辅助医疗专业(包括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放射技师、医务化验师和视光师)在医管局和卫生署提供服务。我们会在明年初向立法会提交修例的条例草案。
 
支持筹建第三所医学院
 
  第四个范畴关于支持筹建第三所医学院。香港医生与人口比例,在先进的经济体内是最低的。我们每一千人口只有2.16个医生,较很多邻近的亚洲地区和国家的近2.6至2.8,甚至欧美国家每一千人口超过三个医生,是低很多的。所以我们要解决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亦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我们很需要加大力度培训本地医生的供应。
 
  就现时两间医学院,我们会由二○二五/二六学年开始,将它们现有的590个学额加大至每年650个。此外,我们会积极支持本地大学提出建议,筹建第三所医学院。我们刚刚在今日已经公布组成「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在此我很感谢几位具有丰富医学院教学和大学管理经验的海内外学者和相关界别的一些专家答应加入我们这个工作组,我们预计工作组会很快开始第一次会议,亦会在今年内邀请本地有意开设第三所医学院的大学在明年第一季度内提交建议书。
 
  为了为新医学院提供一个长远的配套设施,政府会在北都元朗牛潭尾预留土地,为新医学院发展校舍,以及提供一个可能建设新综合医教研医院的用地。
 
促进中医及中药发展
 
  第五方面是关于促进中医及中药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医及中药国际化的桥头堡。我们正积极与中医药界共同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预计在明年年底公布。
 
  我们亦会探索应用大数据,推动中西医相互作用的国际研究合作。我们会扩展中西医协作服务至更多中医优势病种,包括呼吸科疾病及膝骨关节炎这两种中医优势病种。我们亦会继续推展首间中医医院及政府中药检测中心永久大楼的建设及筹备工作,预期于明年落成及分阶段启用。此外,我们会在今年年底举办首届「香港中医药文化节」,推广中医药文化普及。
 
  以上这些措施都是响应国家提出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政策方向。
 
促进精神健康
 
  第六,促进精神健康方面,政府不时强调精神健康不单涉及医护工作,亦需要应用综合、多角度,以及跨专业的模式处理。故此,政府将加大提供医、教、社协作服务,包括制订「精神健康分层护理模式」,透过不同专业界别的分层架构,清晰分开各个专业,例如教职员、社工,以及医护人员等,在每一层级个案所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定位和分工,令大家可以各司其职。
 
  另外,政府亦会每年为《精神健康职场约章》订立推广主题,嘉许达标的参与机构,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对职场精神健康的关注。
 
  另一方面,教育局和社会福利署亦有很多其他针对精神健康的工作措施与医卫局协同推进。
 
改革药械审批制度
 
  有关建设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政策方面,首先是改革药械审批制度。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中生物医药是其中一项战略性产业。我们会以制度创新配合科技创新,推动生物医药技术新质生产力。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设立全新「1+」新药审批机制以加快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新药的审批,「1+」机制已于二○二三年十一月实施并相当受欢迎。到目前为止,卫生署已批准五种新药注册,为病人带来治疗新希望。其中一款新的治癌标靶药物,甚至已纳入医管局的药物名册。今年政府会进一步扩展「1+」机制至所有新药,包括不一定是(治疗)重症或罕见病的新药,亦包括疫苗及先进疗法制品,例如一些细胞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方法,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先进的药物治疗,体现「好药港用」。我们更会于明年第一季为药物研发的企业提供会面谘询服务,务求令他们更了解「1+」机制,加快最先进药物和治疗的审批。
 
  另外,卫生署今年六月已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药械监管中心)筹备办公室」,办公室将于明年上半年提出「药械监管中心」的成立时间表和迈向「第一层审批」的路线图。政府也会推进规管医疗器械立法的准备工作,配合「药械监管中心」的成立时间表。
 
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转化
 
  至于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转化,我们会全方位提升香港临床试验能力及推动创新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位于河套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将于今年第四季投入服务,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支援平台予香港的公营以至私营的医疗机构和药械企业,并会与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以「一区两园」模式协同建设以大湾区高达8 600万人口为基础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
 
  此外,我们会用好香港丰富而标准的电子病历库,成立「真实世界研究及应用中心」,以现有病人过去的用药资料,为药厂加快药物审批的过程,同时结合「港澳药械通」数据,支持创新药物可能在内地审批注册上市。我们也支持在香港进行先进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及应用,吸引全球顶尖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香港,从而汇聚全球科研人才,加快病人获得先进诊疗。
 
  这些措施均响应国家提出要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的政策方向,同时达到「好药港用、研发惠民、创科转化、产业发展」的好处。特区政府会继续主动把握「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联通世界,促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加强大湾区医疗协作
 
  最后,在加强大湾区医疗协作方面,我们会继续利用好医健通平台,扩大及深化跨境医疗纪录互通,支援市民获取更连贯的医疗服务。
 
  我们亦会继续与内地合作,探索利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政策上的创新,在园区内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以至「真实世界研究及应用中心」,打通数据、生物样本、创新药械的跨境流动及应用,加速医疗创新产业发展。
 
  另外,我们会加强协作在大湾区内推动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医生培训,扩大区内的专科人才库,满足整个大湾区医疗服务需求。
 
  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推行「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试点计划」),我们已落实把医疗券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大湾区内九个服务点,分别位于广州、南沙、中山、东莞和深圳。这次《施政报告》宣布将「试点计划」扩展至大湾区全部九个内地城市,令九市全覆盖。这个计划可以让合资格申领长者医疗券的香港长者可在大湾区内有更多服务点善用医疗券,更好使用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健康,以及为他们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模式。
 
结语
 
  各位,以上是这次《施政报告》医疗卫生政策两大主题及九大范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卫局的政策目标是持续推动改革,不断进步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确保香港的医疗卫生体系能维持高质量发展。我们会努力推行各项措施,应对未来人口老化及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今天的简介到此为止。多谢各位。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3时39分
即日新闻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相关措施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