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医务卫生局局长就「检讨香港精神健康政策」议员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今日(六月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就「检讨香港精神健康政策」议员议案的开场发言:

主席:

  我很感谢林素蔚议员提出的议案,以及郭玲丽议员、陈沛良议员和李浩然议员提出的修正案,表达对香港精神健康政策的关注和建议。

引言

  政府非常重视市民的精神健康。我明白精神健康不只涉及医疗护理服务,在涉及精神健康的政策方面,是需要跨越不同政策局和部门,环环相扣。政府透过教育局、医务卫生局(医卫局)、卫生署、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劳工及福利局、社会福利署(社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内其他持份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采用一个综合模式推广精神健康,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跨专业及跨界别的服务,包括精神健康的促进、预防、及早识别、介入、治疗和康复服务、自我照顾,以及社区支援。

  政府于二○一七年发表《精神健康检讨报告》(《检讨报告》),就加强整体精神健康服务提出建议。为监察《检讨报告》建议的落实情况,政府于二○一七年十二月成立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谘询委员会),委员包括医疗界、社会服务界及教育界专业人士,亦包括关注精神健康的非业界人士。在谘询委员会的平台上,委员、相关持份者、非政府机构,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局和部门一直紧密合作,协助政府制订政策及措施,全方位加强精神健康服务。

以「医社合作」形式提供精神健康服务

  除了为精神病患者提供适时的介入治疗和康复服务外,精神健康的支援服务是需要由市民生活的社区提供。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跨专业团队,聚集社工、教师、经训练的非医疗专业人员(当中亦包括郭玲丽议员关注的辅导专业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等界别的力量,以及清晰的角色分配,才能为市民大众、复元人士及其照顾者提供全面的支援。政府各相关政策局和部门一直推动以「医社合作」方式,及以「分层护理模式」在社区和基层医疗的层面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务。我们会继续研究加强非医疗专业人员,包括辅导人员,在精神健康服务的跨专业团队中的角色。

  因应社会的需求及持份者的意见,近年多项为市民大众提供社区层面的精神健康服务陆续出台。在此,我略举一些例子。

  在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他们的照顾者方面,社署透过资助非政府机构,在全港营办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为精神复元人士及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其家人及照顾者,提供由预防至危机管理的一站式、以地区为本的社区支援服务。社署亦资助非政府机构营办一间专为精神复元人士的家人及亲属而设的家长/亲属资源中心,为照顾者提供支援服务。

  鉴于学童自杀的问题,教育局、医卫局和社署透过跨部门合作,集结教育界、社会服务界和医疗服务界的力量,在二○二三年十二月推出以学校为本的三层应急机制,及早识别和支援有高风险的学生。

  另一方面,政府亦提供预防、及早识别和适当介入服务。政府在二○二三年年底分别推出「情绪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热线,以及为少数族裔人士设立情绪支援及辅导服务中心。「情绪通」18111热线每日二十四小时一站式支援受情绪困扰的人士,为他们提供情绪及精神健康支援,并因应个案性质转介至合适的服务机构。少数族裔人士情绪支援及辅导中心则以少数族裔语言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情绪支援及辅导服务,并转介有需要的个案至其他服务平台接受额外支援或治疗。

  二○二三年《施政报告》提出,政府会在今年内于三个地区康健中心推出先导计划,与社区机构合作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以及及早跟进和转介高风险的个案。我们预计可在今年第三季正式落实先导计划。在先导计划中,我们会试行透过辅导人员,为精神健康评估筛选出的轻度至中度一般精神病个案提供介入辅导。政府亦即将为「关爱队」队员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培训,包括精神健康急救培训,协助转介社区中有需要的市民及早寻求支援。

公营医疗机构精神科服务

  林素蔚议员提出的议案特别关注公营医疗机构精神科服务的情况。就此,医管局的精神科跨专业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医务社工和朋辈支援员等,一直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提供全面和具连贯性的医疗服务,当中包括住院、门诊、日间康復训練及社区支援服务。以下我会作简单介绍。

(一)向公营医疗机构增拨资源用作改善精神健康服务

  为确保有急切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时间内得到诊治,医管局精神科专科门诊设有既定的新症分流机制。新转介至医管局精神科的个案会被分为第一优先类别(即紧急个案)、第二优先类别(即半紧急个案)或例行类别(即稳定个案)。一般而言,精神科专科门诊会为有急切需要的病人,例如有严重暴力倾向或自杀倾向的患者,安排作第一优先类别跟进。医管局去年已达到轮候时间中位数的目标,即第一优先个案轮候时间中位数不超过一星期,而第二优先个案则不超过四星期。另外,医管局亦会提供精神科护士诊所服务,让患者在轮候专科门诊或等候覆诊期间获得跟进。

(二)加强公私营医疗机构在精神科治疗领域的合作

  林素蔚议员的议案亦提及向精神复元人士提供的支援。政府明白发生涉及精神复元人士个别个案的确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精神复元人士的支援,并减轻医管局精神科的压力,医管局于二○二二年年中开始在「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中引入「共同医治模式」,邀请在医管局精神科专科门诊诊所接受治理十二个月或以上,患有一般精神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适应障碍等)而适合在基层医疗继续跟进的病人,在社区接受私营医疗服务和持续护理,从而缩短医管局精神科专科服务轮候时间,更有效分配资源以应对一些较复杂的精神病个案。

  不过,并非所有精神复元人士都适合以公私营协作的形式跟进。病人自身病情的严重性、所需的药物及支援配套都会影响个案是否适合以公私营协作模式跟进。由于严重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全面的医疗配套及更多资源以作跟进,故此,患有严重精神病患的精神复元人士一般会比较适合继续透过公营医疗系统跟进,并透过「医社合作」的模式,确保他们按照订定的目标及复元计划,继续他们在社区中的复元之路。

(三)社区精神科服务

  医管局近年积极推动多项社区精神健康计划,以加强社区精神科服务,与社区协作伙伴及照顾者,共同支援居于社区的精神复元人士。社区精神科服务涵盖三层服务,包括「社区专案组」、「个案管理计划」及「精神科社康服务」。因应精神复元人士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及风险,跨专业的医疗团队会为他们提供适切的社区支援,如精神健康评估、疾病管理、预防复发、药物管理、危机介入、压力处理、身心精神健康教育等。

  透过定期的外展或家访及与社区伙伴的紧密协作,个案管理计划下的个案经理会协助精神复元人士制定目标及复元计划,从而重新融入社区;亦会向照顾者和其家人提供支援及意见,同时致力推广社区精神健康。医管局早前已把个案经理与严重精神疾患患者的比例进一步优化至不超过1:40。

结语

  主席,政府理解公众对精神科服务的关注。正如我在一开始提及,政府的精神健康服务横跨不同决策局和部门的权责,政府亦需要与不同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内其他持份者协调和合作,满足社会不断转变的精神健康需要。政府会继续探讨如何以更加综合、安全和全面的方式应对本港精神健康有关的事宜,并因应社会对公营医疗机构精神科服务的需求,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跨专业、完整和具连贯性的精神健康服务。

  主席,我乐意聆听各位议员的意见,稍后我会作详细回覆。

  多谢。
 
2024年6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2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