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政务司司长出席「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致辞(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今日(五月八日)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致辞:
 
尊敬的陈丽文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杜敏琪厅长(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阳瑜司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
 
  继第一届大会去年在广州顺利举行,香港十分荣幸承担第二届大会的举办城市。今年大会汇聚了粤港澳三地政府领导和商界领袖,就大湾区发展高质量人才服务、建设人才高地,集思广益。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城市,也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国两制」下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担当大湾区乃至国家人才高地的门户。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备「起、承、转、合」四个元素;我相信,要写好「共建人才高地」这篇大文章,同样需要这四个元素。接下来,我想用「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与大家分享一下香港所发挥的功能。
 
  首先是「起」,就是起动。随着全球走出疫情,各地发展重新出发,招揽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动,为重振经济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
 
  在新起点上,香港贯彻创新突破,在二○二二年十二月落实一系列「抢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我们既优化多项现行的人才入境计划,并针对高薪人才及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各项计划推出以来,反应十分踊跃。到今年四月底,我们已经收到约29万份申请,批出接近18万宗,其中超过12万名人才已经来到香港,远超我们原定每年吸纳35 000名人才的目标。人才到来探索机遇,在金融、贸易、创科、专业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既有助香港经济发展,也增强大湾区发展动能。
 
  第二是「承」,所指的是传承。除了招揽人才以外,我们也需要培养人才,巩固优良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传承下去。凭着良好的教育基建、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实力,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的城市,教学质量在多项国际比较研究中位居前列。
 
  我们会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由下个学年开始,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的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到百分之四十。此外,我们将稳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到每年400个,以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来到香港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致力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推动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已经落户大湾区的内地城市,香港城市大学也正全力推进东莞校园的办学筹备工作。
 
  第三是「转」,我称之为人才流转。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流转。
 
  自去年十月起,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以在香港申请「北上」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不论国籍,只要来到香港工作或开办业务,成为香港居民就可以享受有关便利,体现香港的独特地位。到今年四月底,已经有超过19 000宗「一签多行」签证申请获批,有效期为两年或五年,反映政策广受欢迎。
 
  另一方面,国家移民管理局自本周一开始,将持有商务签注赴港人士的留港期限,由七天倍增至14天,并将「南下」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由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展到北京和上海。有关措施将更便利内地商贸人员到香港进行商务活动,并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到香港汇聚交流。
 
  最后是「合」,也就是合作。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间广阔。今年一月,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在人才培养、招揽、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我很高兴知道,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湾区「9+2」城市今天将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强大湾区为人才提供的服务,营造一个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环境。
 
  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香港与大湾区各兄弟城市将继往开来,完善大湾区人才引进、培养、流动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最后,我祝愿今年大会圆满成功,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0时1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