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三题:耳念珠菌
***********
  以下是今日(三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凯欣议员的提问和署理医务卫生局局长李夏茵医生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香港自二○一九年出现首宗海外输入的耳念珠菌个案至二○二三年十月底,共检测到逾600宗耳念珠菌带菌个案;而单是二○二三年首十个月录得的个案便有约350宗,较二○二二年增加逾两倍,当中近半数为院内感染个案,并且集中在九龙中联网的医院。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统计,二○一九年至今,每年感染耳念珠菌的个案宗数、患者年龄及死亡人数(以表列出);

(二)有否统计,第(一)项所述的个案中,有多少宗属于在公立医院感染的个案,以及所涉患者人数,并按涉事医院列出分项数字;

(三)鉴于据报,公立医院于二○二三年首十个月的耳念珠菌带菌个案数目大增,是否知悉,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有否了解原因为何;

(四)针对多重耐药性真菌,公立医院现时有什么感染控制的新措施;

(五)鉴于据报,有不少病人因入住公立医院而成为多重耐药性真菌/细菌带菌者,当局有否检讨公立医院的有关防感染控制措施是否足够;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六)对于感染多重耐药性真菌/细菌的独居老人或其家人无能力照顾他们的患者,是否知悉,医管局现时有否措施于该等患者出院后提供支援及跟进;若有,是否知悉医管局会否考虑加强有关支援;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就陈凯欣议员提问的各部分,经征询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后,现综合回覆如下:

  耳念珠菌为一种多重耐药真菌,于二○○九年首次在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中发现并分离。其后,耳念珠菌在全球迅速传播并造成感染。目前已有超过50个国家发现并分离耳念珠菌,世界卫生组织亦已认定耳念珠菌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耳念珠菌主要透过接触受污染的环境表面或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者而传播。耳念珠菌生命力顽强,具耐高温高盐特性,可粘附在物体表面并形成生物膜,能在环境中存活数个月,亦能抵抗一般消毒剂,因此容易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及造成爆发。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体部位繁殖而不发病,另一方面,耳念珠菌发病时可影响腹腔、伤口、耳朵和血液,而这些感染可以变得严重。医管局一直主动采取措施监测耳念珠菌,包括加强入院筛查及临床样本检测。由二○一九年本港出现首宗海外输入耳念珠菌个案至今年二月二十九日,医管局共录得800宗耳念珠菌个案,绝大多数均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个案年龄介乎20岁至99岁,当中约百分之九十八的个案为无症状带菌者,即出现感染症状的个案仅为百分之二。医管局录得个案包括所有死因的30天死亡率为百分之十六点五,绝大多数的主要死因均为其他自身疾病。

  耳念珠菌个案数目在过去数年上升,相信与在疫情期间医院需要处理大量病人,以及广泛使用抗生素有关。为减低耳念珠菌在院内传播的机会,医管局一直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灭菌」及风险为本的策略。医院会透过主动监测及针对高风险病人进行入院及住院期间的筛查,尽早找出潜在的带菌者以分隔病人,并实施接触传播防护措施及提供专用医疗仪器,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医院亦重点加强员工手部卫生及病房环境卫生,包括手部卫生稽查、加强清洗所有病房的空调通风口、加强清洁消毒带菌病人的周围环境及增加更换床帘次数等。

  就带有耳念珠菌的病人而言,医护人员会因应其临床情况,提供适时的跟进及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感染控制资讯和小册子。若病人出现感染情况,医生会处方药物治疗;对于大部分只是带菌而无感染征状的病人,医护人员会为病人作个别评估,处方为期三个月的除菌疗程,以缩短带菌情况及减低出现有关感染风险。

  感染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多重耐药性病菌的病人出院后,一般只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和物品清洁,以预防及控制多重抗药性微生物在社区传播。如病人及家庭有个别需要,医管局会为病人转介社康护理服务,提供支援及跟进,如监察感染征状,或确保病人跟从医生处方,正确使用抗菌素等。

  此外,为加强安老院舍对耳念珠菌的感染控制,医院会为院舍病人按风险评估进行出院筛查。此外,医管局及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已加强合作,为有带菌院友的院舍提供感染控制评估及建议,并安排带菌院友进行覆检,防止耳念珠菌在院舍传播。

  医管局会继续密切监测多重耐药性病菌的情况,并适时检讨辖下医疗设施有关感染控制措施。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3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