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九题:废物分类及回收
**************
  以下是今日(二月二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严刚议员的提问和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的书面答覆∶
 
问题:
 
  香港自一九九○年代起推出自愿性质的三色分类回收桶计划(该计划),在路旁等公共空间设置三色废物分类回收桶。然而,有意见认为,香港的废物分类政策长期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内地深圳、天津等城市。此外,据悉二○一七年厨余回收量为14 600公吨,只占厨余总量的1%,而本港现时每日产生超过一‍万公吨都市固体废物,但16个堆填区中有13个已经关闭,其余三个估计亦会在二○三○年饱和。有意见认为,为提升将于今年八月实施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简称垃圾收费)的成效,政府应优化废物分类措施。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评估,经推行多年的该计划的成效为何;如有,会否根据评估结果对该计划作出调整;
 
(二)会否因应垃圾收费的实施,调整现行的废物分类安排;及
 
(三)有否积极考虑为废物分类的实施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例如加强推广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
 
答覆:
 
主席:
 
  香港现时每日产生约11 1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当中厨余(30%)、废塑胶(21%)和废纸(20%)共占都市固体废物的七成。环境保护署(环保署)已推出多个减废回收计划逐步完善回收网络,以协助市民源头减废,这些计划包括透过「废物源头分类计划」为超过2 700个屋邨屋苑/住宅大厦及工商业楼宇免费提供废物分类回收桶(俗称「三色桶」),以及在乡郊地区提供约1 100套路边回收桶,协助市民回收塑胶、废纸及金属。另外,环保署正持续扩展一个至今已覆盖超过180个(注一)公共收集点的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重点支援缺乏空间自设回收设施的住宅处所羣(包括单幢住宅楼宇和「三无大厦」)的居民参与源头分类及乾净回收。环保署亦正逐步在公共屋邨内设立50个小型「回收便利点」,以加强地区回收配套设施,回收物的种类亦已增至九类,包括塑胶、废纸、金属、玻璃容器、小型电器、四电一脑、悭电胆╱光管、充电池和纸包饮品盒。由「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及「绿在区区」所组成的回收网络已覆盖全港各区超过八成的人口。
 
  在厨余回收方面,环保署在二○二一年开展大规模的「厨余收集先导计划」,现时已为860个厨余量较多的处所(注二)提供点对点的厨余收集服务,并在合适的场地(例如公众街市、垃圾收集站及食肆较集中,以及邻近村屋或单幢式大厦的地点)增设更多固定或流动的厨余收集点,并且会为全港商场提供免费厨余收集服务。在家居厨余回收方面,环保署正全速在公共屋邨扩展智能厨余回收服务,同时亦透过回收基金和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环保基金)协助私人住宅楼宇及乡村安装智能回收桶收集厨余。环保署不时检视各回收措施的定位和成效,并适时作出调整。就严刚议员的提问,现回覆如下:
 
(一)及(二)环保署在二○○五年起推出「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由环境运动委员会(环运会)为参与计划的屋邨屋苑/住宅大厦及工商业楼宇免费提供的废物分类回收桶,以方便居民利用邻近的回收桶进行废物分类及乾净回收。政府至今已向参与计划的屋苑/住宅大厦免费提供共约8 000套(注三)废物分类回收桶,事实上也有部分屋苑/住宅大厦自行购置回收桶。此外,环保署的「绿展队」会协助参与计划的住宅处所物色可靠的下游回收商和改善其回收措施,而「绿在区区」营办团体亦会向已登记的屋苑提供上门回收服务,主要收集低商业价值的回收物,例如玻璃和塑胶。
 
  为加强地区回收配套设施,环保署持续扩展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目前,「绿在区区」超过180个的公共收集点遍布全港,接收到的回收物会送往合适的下游回收商妥善处理,转废为材。「绿在区区」一直深受市民欢迎,去年已接待超过500万人次进行乾净回收,收集了超过25 000公吨的回收物及举办超过2 200个环保教育活动。此外,环保署正逐步在50个公共屋邨内设立小型「回收便利点」,为公共屋邨以及附近居民提供更方便的途径进行乾净回收,其中四间已投入服务,另有四间于二月中启用,余下的42间也会在今年第一季陆续开始营运。
 
  至于路边回收桶方面,环保署因应申诉专员公署在二○二二年四月完成就废物分类回收桶的管理和成效的主动调查的建议,检讨了路边回收桶的政策定位和未来路向。检讨的结果显示,市区的路边回收桶收集的回收物数量只占全港整体回收物数量少于0.1%,而且容易被途人误放垃圾废屑及附有残余食物或饮品的容器等,影响下游的处理工序及造成环境卫生问题。随着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的发展及服务日趋完善,加上各项减废回收计划的落实,市区的路边回收桶在支援社区回收方面的角色已逐渐减少,因此环保署已在二○二二年移除市区(包括新市镇)约800套路边回收桶。由于乡郊地区的路边回收桶收集到的回收物质量较佳,环保署继续保留在乡郊地区约1 100套路边回收桶,方便居民参与日常回收。在二○二三年第四季,乡郊地区的路边回收桶平均每月收集约39公吨(注四)回收物。此外,环保署正试行多项措施以加强乡郊地区的减废回收支援,包括试行特设回收流动点,将「绿在区区」回收服务扩展至人口相对较集中的乡郊地区,以及于六个乡郊地点设置智能回收箱。环保基金亦资助非牟利机构于新界东北20条乡村招募当区居民成为「绿展义工」,在乡村进行回收及宣传教育活动,鼓励乡郊地区居民实践源头减废回收。
 
  在家居厨余回收方面,环保署正联同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协会,全速在公共屋邨扩展智能厨余回收服务,至二○二四年一月已完成为91个公共屋邨共安装超过380个智能厨余回收桶,并预计在今年八月大致完成在全港213个公共屋邨共安装超过700个智能厨余回收桶,占全港家庭人口约三分之一。
 
  私人住宅方面,环保署正透过回收基金和环保基金协助私人住宅楼宇及乡村安装智能回收桶收集厨余,上述项目现时共覆盖30个私人屋苑及三条乡村,合共安装约100部智能厨余回收桶。另外,环运会推出的「私人屋苑智能厨余回收桶试验计划」刚于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接受申请,协助至少1 000户的私人屋苑安装智能厨余回收桶和安排相关维修服务。截至二○二四年一月三十日,环运会共收到41宗申请,预计今年第一季开始在获资助的私人屋苑安装智能厨余回收桶。此外,环保署已于去年九月及十二月分别在两个较邻近住宅区的回收环保站「绿在深水埗」及「绿在东区」设置智能厨余回收桶,试行以公众收集点的方式收集邻近(包括单幢式大厦和「三无大厦」)的家居厨余,市民反应正面。截至今年一月,已录得逾27 300人次使用,现时平均每日厨余回收量约250公斤,累计已收集近16公吨厨余。环保署会继续探讨在合适的场地(例如公众街市和垃圾收集站)增设更多固定或流动的公众厨余收集点,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回收途径。在二○二二年,厨余的本地循环再造量约71 800公吨,回收率上升至约6%。
 
(三)减废回收不能单靠政府推动,还需要市民及各个界别一起积极参与。
 
  就推动减废回收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绿展队」会持续深入社区提供外展服务,通过即场指导和现场示范,鼓励公众实践废物源头分类及乾净回收。「绿展队」亦会向公众宣传「绿在区区」的服务,以及向社区传达最新的废物管理信息。自二○一八年底成立以来,「绿展队」已进行了约153 000次社区探访,与超过 4 500个物业管理公司及居民组织建立联系,合共为全港约七成屋苑/住宅大厦及乡村提供减废回收支援。此外,「绿展队」亦举办了超过4 300次不同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吸引了约323 000人次参与。
 
  为推动回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署于二○一五年成立回收基金,至今获拨款20亿元。该基金透过不同类别的资助计划,协助回收业界提高本地回收业整体作业能力及生产力,并协助企业提升和扩展回收业务。环保署和回收基金谘询委员会一直不时检视基金的运作,适时推出不同的优化措施,配合回收业界在营运及升级转型方面的需要。
 
注一:当中包括11个「回收环保站」、40个「回收便利点」,以及超过130个每周定时定点以街站形式运作的「回收流动点」。
注二:当中包括食物工场、公众街市、熟食中心、批发市场、医院、政府设施、大专院校、酒店、会所、商场、餐厅、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等。
注三:包括由房屋署设置于公共屋邨约1 600套回收桶。
注四:包括12公吨纸张、25公吨塑胶及2公吨金属。
 
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2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