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及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
**************************
  以下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出席《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蓝图》)发布会后联同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梁肇辉博士会见传媒的谈话内容:
 
记者:请局长说说为什么要发表《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不同业界他们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是透过今次的《蓝图》在哪方面协助到他们?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香港在过往一段长时间,城市急速发展,相形之下,渔农业比较停滞不前,甚至有萎缩的现象,以致一些年轻人慢慢不入行,但正如我刚刚在(发布会)开场时所说,渔农业是香港很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产业,大家回想成长的过程,无论你去到乡郊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会见到很多本地的渔农业,耕作的方式、捕鱼的方式很有浓厚的香港特色。
 
  香港亦是一个很著名的渔港,我们一方面应从文化保育的角度看,要怎样延续渔农业;亦应从产业的角度看,要怎样延续渔农业的生产。以往因为城市的发展、土地问题,也因为世界有很多东西先进地发展,渔农业如果仍然停留在一个技术比较粗浅的阶段,确实很难竞争,尤其当周边的地区的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整全的计划,和业界一同商讨。我不在这里扮专家,因为自己对渔农业的认识很有限,所以我们和业界一起去谈他们面对的问题,政府可以怎样一起携手辅助渔农业,不是单单对业界有一些接济,而是一起建立我们的渔农业。我们的方向是既从土地、财政支援入手,更加重要的是希望业界可以科技化,以及集约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何谓集约化,若我们都是很小的农户,各自的力量很弱,但若我们能够集合一起,就可以有更大和规模化的效应,发展将更好。我们也从人才培训方面入手,从这几大方面和业界商讨,才发表了这次《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希望政府能够和业界一起将香港渔农业发扬光大,建立不单本地的渔农业产品和食品,更能够发展至大湾区,甚至可以出口,令到渔农界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引以为荣的产业。
 
记者:局长想问问,在《蓝图》里面所说15年后的产量目标,有没有一个想法是本地和输入的比例届时是怎样?我们看到目标提到二○二四年在马鞍山试行都市农场,可不可以简介一下概念是怎样?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待会我请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署长具体讲解有关马鞍山农场。我们思考过能否为香港订一个本地渔农业产量占食物的比例,但是现时的比例的确太低,目前要订一个比例可能有点过早。我们的策略是以今日作为基础,怎样将产量倍增,甚至是再倍增,这是我们未来的路线。我们的《蓝图》不是圣经,写了以后千秋百世都是同一本,在未来,我们会不断地更新。当我们认为渔农业的发展到了某个地步,便可以成为香港产业的一个比例,但现阶段的着眼点是怎样将渔农业更好地建立起来、扩大起来,这是现阶段要做的。关于马鞍山农场我请梁署长讲解一下。
 
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蓝图》中的其中一个新想法、新策略就是引入都市农业。香港土地珍贵,除了保护优质农地外,如果我们想有多一点空间发展农业,可能要趁新市镇发展时,在新市镇引入都市农场。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市区的公园拨出一些地方,那些地方以前用来种草,现在可以用来种菜或种植其他农产品,又或在大厦天台,例如在停车场天台引入温室农场或水耕农场,这样农场在市区便不会占用额外的土地,同时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我们亦可以利用科技增加产量和质素,马鞍山都市农场其实正正是一个试验的先导计划,未来会引入一个大约500平方米的都市农场,希望业界会投资,农场可以是温室或水耕场。除生产外,都市农场还可以举办小农墟,让市民逛公园后购买其农产品。将来,整体的概念是希望趁着北都(北部都会区)和其他新市镇发展引入新策略和概念,从而增加农产品供应。

记者:想问问古洞南农业园会引入公私营模式,其实这次《蓝图》有没有拟订大概公私营模式是怎样运作?会不会有具体的安排?第二想问问整个《蓝图》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最想做到什么效果?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蓝图》最核心的目的已经在《蓝图》名称内,就是希望能够促进渔农业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不单是发展,还是可持续的,意思是我们的后代都可以在这里继续经营渔农业,而当中有很多的挑战,所以我们跟业界经过长时间的倾谈、交换意见后,一同制订这个《蓝图》,希望可以达到渔农业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至于你提到的公私营合作,例如农业园第二期,现在《蓝图》提出的是一个计划,因为是公私营合作,有很多具体的细节还要和合作伙伴商谈,但大致上大家已经同意一同合作来建立一个高新农业科技园,具体的细节会在过程里面慢慢建立。
 
记者:想问问早前接连爆发非洲猪瘟,对香港的影响是怎样?之后会有什么预防措施?今早海关公布了走私个案数字上升,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我先回答非洲猪瘟方面的问题,待会请渔护署署长补充。现时非洲猪瘟在世界各地而言是不时出现的情况,去年香港也有,今年目前是第三宗,我很密切留意非洲猪瘟在香港是否有蔓延的趋势。目前一至三宗个案,在很多地方来说还算是可预见的情况,但我们仍密切注意事件。非洲猪瘟是不会传染人类,大家不需要担心非洲猪瘟令人类染病,由于它不会传染人类,即使食用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也没有问题。然而,非洲猪瘟在猪只间的传播和杀伤力是很大的,死亡率相当高,如果在猪场蔓延,对于香港猪农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其蔓延。我们的做法是,当发现猪场有一个非洲猪瘟个案出现时,我们会人道处理猪场的猪只,并会冻结三公里以内猪场的猪只出入,猪瘟的潜伏期一般是15日,我们会待过了潜伏期、安全的时候,其他猪只才可以恢复出入。以往的经验,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来控制猪瘟的传播,我们仍会密切关注是次的情况,希望不会有一个大规模的爆发。
 
  濒危走私方面,这与我们今日的主题没有关系,我作简单回应。我们都很紧张濒危动物会否经香港进行走私活动,渔农自然护理署有和海关、其他海外机构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络,打击这些活动,我们会加强留意情况,现时能够抓到多些个案,相信是海关以及我们的情报系统发挥作用。希望透过加强打击走私活动,其他地区濒危动物的走私情况,也能因此而有遏止的情况。
 
记者:局长,《蓝图》内提到会划订农业优先区,现时香港退耕情况严重,怎样提供诱因令优质农地保留耕种用途?另外想问问刚才提到的都市农场,包括停车场天台,或者城市花园种菜的概念将来是不是区区都有?环保禽畜农场会否预计在新市镇,即是北部都会区建立?谢谢。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就猪场的问题,我曾到内地考察一些新建的多层猪场,它不单是多层这般简单,更是高科技、现代化的猪养殖的方式,有很多人工智能,例如猪面辨识,亦根据每一只猪的健康情况分配配料。我们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将来可以令猪只的养育质素更好;也更有竞争力,我相信长远一定要走这个方向。我们会因应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在那里寻求地方实行多层的养猪产业,也可以解决现在很多猪场因为用传统方式养殖,不受附近居民欢迎,亦与城市发展未必相配合的情况,长远来说亦更可以帮助养猪的农民转型升级,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法。
 
  至于你问到退耕、农业优先区的问题,你的观察是有对亦有不对的地方,退耕的情况,我们见到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外围的竞争,可能令到一些农民觉得收入太低而退耕,但更多的情况是例如城市的发展需要收回一些农地。我们认为土地是支援渔农业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特意做一个香港优质农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地方本身是适合作农地而将来不会有发展计划的,那些地方我希望能够保留作为优质农地,再透过《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各方面去支援渔农业的发展。农业必须要有土地,所以我们配合《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内其中一个的目标,透过研究寻找一些相信不会有发展需要,而又适合做农地的土地,保留这些土地将来划作优质农地。至于你问到城市农场,梁署长特别支持这个项目,我请他来讲解。
 
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我们的构想是会首先进行先导计划,像刚才你们提到马鞍山这个地点。此外,我们亦会在新建街市的上盖设立都市农场,这个更好,因为楼上种植,楼下已经是街市,可以透过「现种现卖」的形式进行商业活动。北都将来有很多新市镇的发展,我们希望不只是政府,而是鼓励私人发展商都会在其大厦引入都市农场,例如在大型商场的上盖或平台作出相关的设计和设施,出租予农民进行都市农场活动。透过这个活动,都市渐渐地会有很多农场,整个概念就是这样。这个概念并非香港独有,东南亚和欧洲一些先进的国家已引入概念一段时间,我觉得都市农场很适合在香港这个地少人多的地方进行。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在此,我也补充一下,由于香港真的很小,很多不同的用途都在争夺土地,我们需要土地来建屋、建学校、建老人院、建医院,我们也要土地来做农业、保育和养鱼,全部都需要土地。不单在农业方面,在塘鱼养殖方面,将来在北部都会区做湿地保育时,希望将湿地与塘鱼养殖、甚至塘鱼养殖的科技研究合二为一,我们看到如何将保育与渔农业结合的可能性有很多。同样地,我们看到城市发展,正如何俊贤议员所说,如果有一个好的设计,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如果能在同一个土地上既有发展亦有农业是很理想的。刚刚署长也提到外国有很多经验,但外国的情况不如我们需求大,在这方面我觉得踏出的这一步是很重要,也是一个试验,我们认为这个试验成功机会是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做,当汲取到经验,慢慢地做得更好时,可以把渔农业和整个城市的保育与发展融合,我们觉得这方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记者:局长,三条问题,第一塘鱼养殖方面,《蓝图》10年内开展结合自然保育及塘鱼养殖概念的做法,为何要10年?为何等三宝树可能部分已经设立后才做?其实香港亦有很多鱼塘,为什么要等待10年?是否担心其他鱼塘因发展而收地,所以暂时不做?第二想问问农业优先区,暂时有没有一个初步的选址?要配合北部都会区及其他地区乡郊特色,北部都会区会否是其中一个考虑的选址?另外,农业方面的工作目标是15年内增量四倍,有什么政策增量,会如何去增量?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你问的问题都需要详细解释,我请署长代为解答。
 
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有关塘鱼养殖,以往我们的概念是分开的:有些鱼塘纯粹作保育之用,有些鱼塘则用作从事养殖。所以过往一直存在不太协调的矛盾,养鱼的渔民认为他们养殖的鱼被雀鸟吃掉,而保育方面则认为养鱼活动影响保育,影响雀鸟活动。将来的概念是在湿地保育公园内,将现时的鱼塘变为生态保育湿地鱼塘,即一个鱼塘发挥双功能,同一时间可用作保育、吸引雀鸟,亦可以在该处进行养殖活动。将来的操作者将不会再区分是从事保育或渔民,而是兼顾两方面,同一时间发挥湿地的保育功能,剩余空间则用作养鱼。所以将来我们希望引入新模式,让渔业界参与有关活动。渔民将来不单是渔民,而是保育者加上水产养殖工作者。为什么我们要等待10年?其实我们不是等待,而是一直进行有关工程,以建立湿地保育公园,将其中的鱼塘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才可以重新分配予渔民或其他持分者,发挥以上的功能。
 
  至于农业优先区,其选址其实并非单一地点。我们根据一系列的指引,划定哪些地点适合作为农业优先区。目前初步拟定的位置是涵盖新界北部,主要是新界的地点。现时的阶段是要研究若要保护这些农地长远作为农业发展的用途,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探讨有什么诱因可以吸引土地持有人释放这些土地作农业用途。另外,在规划上有什么措施规限这些土地只能作为农业用途。我们正在构思这些措施。当我们研究到一些可行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大约会在明年进行公众谘询。
 
  农业产量方面,须承认我们的目标相当进取,目前的年产量为15 000公吨,我们希望在15年内将产量增至四倍,即60 000公吨。为何我们认为可以达致这项目标?第一,如果成功划定农业优先区,基本上将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地会增加。
 
  第二,透过引入科技和改善设施,举例来说可以兴建更多温室。目前农业生产很受天气影响,农民过去一年都曾经几次受到天气影响,导致很大失收。如果我们鼓励或协助他们兴建更多温室和防雨棚,甚至兴建更多先进的水耕设施,整体而言可以令农业生产以倍数增加。再加上如刚才所说,如果都市农业取得成功,将来都市农业的产量也可占相当的比重。我们估计如果能在新市镇成功引入都市农业,届时都市农业的产量,加上水耕种植,可以达至约一成的农业产量。

(请同时参阅发言及答问内容英文部分)
 
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1时37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