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四题:资助学士学位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限额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洪雯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的书面答覆:
问题:
《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政府会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措施包括由二○二四/二五学年起,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学士学位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最近三个学年,每年每名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授课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总成本(包括教学设施及设备、师资、学生宿舍所涉开支及其他资本开支等)及边际成本分别为何;
(二)有否统计,最近三个学年,每年各教资会资助院校向修读其学士学位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收取的学费与第(一)项所述的平均总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差距分别为何;
(三)有否评估,教资会资助院校的承载能力(包括教师人手、教学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等)是否足以应付上述非本地学生限额增加后的新增学生的需求,以及有否估算政府未来就提升有关承载力的所需金额;
(四)会否考虑以收回平均总成本而非边际成本为基本原则,调整向上述非本地学生收取的学费,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及
(五)鉴于有意见认为,上述非本地学生限额增加后,原已供不应求的教资会资助院校学生宿舍的宿位会更为紧张,以致影响本地学生入住该等宿舍的机会,当局会否考虑订下本地学生入住该等宿舍的比例,以保障本地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体验?
答覆:
主席:
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以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来港就学;并宣布多项措施,包括将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大学授课课程(即学士学位、副学位及硕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由现时相当于本地学生学额的百分之二十,自二○二四/二五学年起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各大学可因应本身条件,循序渐进录取更多非本地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来港升学,以高质量教学和配套,扩容提质;同时在大学校园缔造多元共融的国际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即使在本地校园学习期间亦可受惠,开拓视野,丰富学习体验。
值得留意的是,所有教资会资助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均不获教资会以公帑资助。根据现行政策,教资会资助大学向修读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收取的学费,应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额外直接成本,而且无论如何不能低于适用于本地学生的学费(现为每年42,100元)。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亦只可以超额收生的方式录取,并独立于本地学额以外计算。上述安排可确保政府高等教育经常开支的受惠对象为本地学生,并保障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不受影响。
上述原则亦体现于校园发展工程非经常补助金的安排。在现行机制下,教资会透过评估大学的教学空间需求,建议政府应否为个别工程项目提供非经常补助金,而授课课程非本地学生的教学空间需求不会获补助,并由大学自行承担。政府为大学兴建宿舍提供的资助亦限于工程费用的百分之七十五,余下须由大学自行承担。再者,学生宿舍是以自负盈亏的原则运作,政府并无就此提供额外经常性补助。
就洪议员提问的各个部分,我现回覆如下∶
(一)及(二)在最近三个学年,教资会资助大学每名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平均教学开支及大学向非本地学生收取的学费水平载于附件。每名学生平均教学开支已涵盖不同方面的经常性开支,例如教学人员薪酬、中央教学服务(如图书馆、课堂以外学习体验活动及学生支援服务),以及添置教学器材开支等的费用。以二○二一/二二学年为例,每名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平均教学开支约为154,000元,而同期非本地学生学费则为每年140,000元至171,000元。
(三)《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各大学可因应本身条件,循序渐进录取更多非本地学生。与本地学额的概念有别,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并非一个指标,旨在定出最高限制,提供空间予各大学自行决定增收非本地学生。政府与教资会资助大学就提升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保持紧密沟通,大学在欢迎放宽上限的同时,亦表示会按过往做法,以谨慎负责的态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国际化策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收非本地学生。
在探讨提升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的过程中,教资会曾就大学教学资源作评估,并了解到在过去数年,大学一直增加教学人员,加幅比整体学生人数的增长更快。在二○一八/一九学年至二○二二/二三学年,在八所大学修读教资会资助授课课程的就学人数(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学生)由92 955人增至93 660人,增加约百分之一,同期教学人员数目由4 786人增至5 120人,增幅为百分之七。此外,财政司司长于二○一九至二○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已预留160亿元专款,供教资会资助大学增建或翻新校舍之用。计及所有已获批准拨款并正进行中的政府资助项目,落成后预计可增加教学空间约56 000平方米净作业楼面面积,连同多项大学自资工程项目,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
正如上文所述,修读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不涉公帑资助。若大学决定增收非本地学生,亦有责任运用非教资会资金(例如非本地学生的学费或其他收入)加强相关配套,以确保教学质素。
(四)如上文提及,大学须向修读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额外直接成本的学费。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基于非本地学生属非教资会资助范畴,现行政策容许大学因应本身情况,自行厘订合适的非本地学生学费水平。
我们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环境高度国际化。本港共有五间大学晋身世界百强,在争夺优秀海外及内地学生来港留学亦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订定学费水平须具国际竞争力。举例来说,现时本港与新加坡大学的海外学生学费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再者,按现时厘订教资会资助大学拨款的机制,政府不会因大学在非教资会资助范畴的收入增加,而扣减对大学的经常资助额,反之亦然。政府无意改变现行就非本地学生学费方面的政策。
(五)《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各教资会资助大学将继续推展多项宿舍项目,目标在二○二七年之前增加合共约13 500个宿位,照顾包括新增学生的需求。
大学宿位由大学按各自的机制编配。大学应善用资源,持续检视不同学生群组入住学生宿舍的优次,同时亦应维持灵活性,以实际需要和教育裨益作依归,例如研究院研究型课程学生相对独立成熟,而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包括本地学生、非本地学生及交换生)则可获益于学生宿舍的活跃社交和群体活动,培养全人发展及扩阔视野。此外,一如世界各地汇聚顶尖学府的城市,随着香港发展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未来将有更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赴港留学,而留学生住宿需求往往吸引私人市场参与,提供多元化的选项,例如大学可与私人机构协作提供宿位,或为有意在私人住宅租务市场租用单位的留学生提供谘询服务。政府及教资会将向大学重申应多管齐下,参考世界各地主要教育枢纽发展的情况,结合高效市场力量,扩阔学生的住宿选项,实事求是地妥善平衡及支援不同学生群组的住宿需要。
完
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