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十)
********************************
劳工支援

133. 近期人力短缺,制约了香港经济复苏的步伐。我们优化了输入人才及劳工的机制,以解燃眉之急。这属有时间性、非永久措施。政府重视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原则,会加强本地劳工培训、支援和保障,释放更多劳动力和提升劳工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就业机会。

加强培训 推动再就业

134. 为鼓励潜在劳动力投入职场,我们明年初完成法例修订,把雇员再培训津贴的每月限额由5,800元调高近四成至8,000元。此外,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明年第一季试行让雇主以「包班」形式提供职前培训,为期两年,首阶段集中于人力严重短缺的行业(例如健康护理、饮食、零售、酒店服务等),提供雇员再培训津贴、培训后不少于一年的雇佣合约、高于市价水平的薪酬,以及为期六个月的就业跟进服务和进修培训安排。

135. 再培训局会检视其服务范围、培训策略及营运模式等,配合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人力培训需要,推动全民持续进修及技能提升,明年第三季提交建议。

136. 政府会推出为期三年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对象为连续三个月或以上没有从事任何获酬工作的40岁或以上中高龄人士。若他们连续完成六个月工作,可获发放最高1万元津贴,而连续完成12个月工作则再多1万元津贴,以加大他们重投工作的诱因,可惠及6 000人。

法定最低工资

137. 「最低工资委员会」本月底将就如何优化法定最低工资检讨机制提交报告。政府会研究及考虑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六个月内就检讨机制的未来路向作决定。

「连续性合约」规定

138. 劳工顾问委员会(劳顾会)正讨论如何修改俗称「418」的「连续性合约」规定:即雇员须受雇于同一雇主工作四星期或以上,每周工作满18小时,才可享有全面的雇佣福利。劳顾会已原则上同意将相关规定改为以四周工时合计为一个计算单位,正就四周内工时的门槛作进一步讨论。劳顾会达成共识后,政府会尽快修订《雇佣条例》。

健康香港

发展医疗创新枢纽 长远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

139. 香港拥有高水平的医疗专业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我们会发挥香港医疗优势,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注册机构,即可不依赖其他药物监管机构,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我们会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内外药物和医疗器械(药械)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研发和临床试验,并在不同阶段建立能力、认受性和地位,确保最终的药械审批获国际及国内认可,措施包括:

(i)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明年成立筹备办公室,就重整及加强药械及技术监管和审批制度作研究,为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议和步骤,迈向以「第一层审批」方式审批新药械的注册申请,探讨长远将中心升格为独立机构,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测试的新兴产业发展;

(ii)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推动中国香港以观察员身分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以熟习及推展药物规管的最新发展,为长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药械权威机构铺路;

(iii)成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明年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为医药研发机构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支援平台,统筹香港公私营的临床试验资源,包括科研人员、配套服务、数据库、样本库、实验室等,并与深圳市政府商讨,让河套香港及深圳园区协同发展临床试验。我们亦会探讨透过临床试验所推动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临床试验网络合作,协调两地临床试验工作以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

(iv)促进医管局临床研究及试验──医管局会在2024‑25年度设立「联网临床研究支援办公室」,为前线员工提供谘询和支援、推出措施鼓励医疗团队参与临床研究及试验、加快临床研究伦理审批流程,以及增强支援临床研究和数据共享系统和机制;及

(v)设立全新「1+」机制 加快新药审批──为了让病患者能使用新药,并吸引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于香港推行,今年内在现行药物注册制度上,设立全新「1+」机制,容许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在符合本地临床数据要求并经专家认可后,只需提交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许可(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便可在香港有条件注册使用。

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发展

140. 去年底政府公布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制订了发展方向及策略,以应对人口高龄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等挑战。正开展的工作包括:提倡「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已有3 400名家庭医生登记在《基层医疗指南》,增加约两成;11月开始资助45岁或以上的市民筛查和跟进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已扩大「长者医疗券计划」至涵盖听力学家、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等,并容许配偶共用医疗券及将会推出奖赏计划。政府会继续与医护界和非政府机构联手,推进蓝图的发展和实践。

加强抗击传染病能力

141. 香港成功击退新冠疫情,但必须具备忧患意识,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作好准备。政府会提升本地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强化与内地的联防联控和人才培训;以及透过本地大学,促进国际间在疫苗等范畴的科研合作。香港赛马会将出资30亿元作支持。

数码健康纪录

142. 政府会推出「医健通+」,未来五年建立综合医疗资讯基建,透过「一人一健康户口」,统一存放公私营电子病历及整合医疗服务治理流程,市民可透过手机翻查及携带电子病历和预约服务。新系统能支援各项医疗政策及改革,尤其是大湾区跨境医疗协作。

推进公营医疗服务

143. 医管局会继续优化公营医疗服务,包括:

(i)2024‑25年度,减少耳鼻喉科及骨科两个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10%;

(ii)2025年于玛丽医院根据国家认证标准设立全港首间胸痛中心,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诊症流程,改善治疗效果,提升病人存活率;及

(iii)2025年成立母乳库及建立母乳捐赠机制,为未能由其亲生母亲喂哺母乳的婴幼儿提供母乳,尤其减低早产及重病婴儿患上重症的机会。

口腔健康

144. 政府参考去年成立的「口腔健康及牙科护理工作小组」的意见,提升全民口腔健康为重点,在未来两年:

(i)推出「青少年护齿共同治理先导计划」,透过资助13至17岁青少年使用私营牙科检查服务的部分费用,推动青少年预防性牙科护理服务;

(ii)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为弱势社群、有特殊需要和残疾人士提供更多的紧急和特殊护理牙科服务;及

(iii)优化「长者牙科服务资助」项目,让更多合资格长者可以接受牙齿检查、洗牙、脱牙和补牙等牙科诊疗服务。

精神健康

145. 政府重视精神健康,会继续采用综合模式推广精神健康,涵盖预防、及早识别,并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时介入、治疗和复康服务。我们致力推行6月公布的十项加强措施,支援精神复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包括:

(i)加快处理个案──医管局会把个案管理计划的个案经理与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优化至不超过1:40,维持精神科专科门诊的第一优先(即紧急)个案及第二优先(即半紧急)个案的整体新症预约轮候时间中位数分别为不超过一星期及四星期;

(ii)加强社区支援和社工培训──社署明年内会优化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服务,包括强化及早识别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及早介入,探讨加强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单位社工的培训,以提升他们处理复杂个案的能力;

(iii)在社区提供精神健康评估──明年于三个地区康健中心推出先导计划,与社区机构合作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及早跟进和转介高风险的个案;

(iv)加强「关爱队」队员培训──为「关爱队」队员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培训,协助转介社区中有需要的市民及早寻求支援;及

(v)推出「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教育局在2023/24学年推出适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并筹备初小及高中的资源套,积极加强学生认知,协助学校推广精神健康。

医护人手供应和培训交流

146. 为纾缓牙医及护士短缺的情况,政府明年中前会向立法会提交草案,修订《牙医注册条例》及《护士注册条例》,在维持专业水准和病人福祉的前提下,提供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牙医及护士,于指明机构执业提供服务。此外,由2023/24学年起,逐步增加牙科辅助人员的培训学额,并提供学费资助。政府亦会探讨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提供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辅助医疗专业人员,投入医管局及卫生署服务。

147. 我们会加强香港与内地医疗人才双向培训及交流,以及持续推进「医院管理局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并建基于近期与广东省首阶段交流的成功经验,与内地其他地区城市,例如上海展开人才交流,推动两地医生、护士、中医师等不同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持续进行临床交流。

中医药发展

148. 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包括:

(i)推动中药检测科研──以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为平台,加快推动中药信息化及数码化并促进共享共用,例如明年初完成构建「数码化中药平台」,并开放作中药鉴别及教育用途;

(ii)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中医药发展专员」招聘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明年初到任。专员将统筹中医药专业及政策发展,与中医药界联系,共同制订全面的《中医药发展蓝图》,并于2025年公布;

(iii)加强中西医协作──2023‑24年度起,将中医复康加入「中风治疗」临床框架、在日间化疗中心开展全新的「癌症治疗」先导项目,以及继续探讨把中西医协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种(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及

(iv)推动香港首间中医医院的筹备工作──香港首间中医医院预计2025年底起分阶段投入服务,医院将与内地中医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支援持续发展。

跨境医疗协作

149. 我们会增加两地医疗合作,贡献国家「健康中国」策略,措施包括:

(i)支持国家医院认证标准国际化──医管局会重启医院认证计划,确保管理及服务达到国际水平,并支持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办事处,助力国家医院认证标准走向国际,提升大湾区整体医疗水平;

(ii)推出「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明年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合适的医疗机构,目标先增加约五间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基层医疗服务试点;也会涵盖例如深圳的个别指定牙科医疗机构;及

(iii)善用大湾区医疗服务──于合适的大湾区医疗机构(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香港市民策略性采购医疗服务,纾缓本港公立医院服务压力,缩短市民轮候时间。

宜居活力之都

体育发展

150. 近年,香港运动员在多项大型比赛中表现出众。在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奖牌数目再创新高至53面。政府继续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

151. 在精英化和专业化方面,明年中落成的香港体育学院新大楼会为精英运动员提供更多先进训练设施,我们亦会增拨资源强化学院的运动医学中心。文体旅局继续推展《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提供多项康体设施如体育馆、运动场和公园,包括可举办国际级别比赛的游泳馆,以及设有剑击训练及比赛设备的体育馆;并会在明年中与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合作为教练提供更多接受专业培训和实习的机会,提升教练的专业水平和运动员的训练质素。

152. 盛事化和产业化方面,今年有超过15项得到「M」品牌制度支持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港举行,是历来最多,吸引了世界各地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旅客来港。获支持的赛事包括首次移师香港的世界场地越野车锦标赛、沙特阿美石油女子团体高尔夫球赛、香港男子网球公开赛等。明年底落成并于2025年启用的启德体育园,是香港历来最大型的体育基建项目,可举办国际足球和榄球赛、音乐会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提升体育软实力,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153. 普及化方面,我们会在「全民运动日」与港协暨奥委会合作,加入体育节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康文署亦会考虑在每年的特定节日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给市民使用,举办主题运动日供市民参与;亦会由明年起在体育馆设立自我体质测试站,在户外场地引入智能健身设施,使用者更可透过应用程式,储存及取用运动数据及健康资讯。政府亦会鼓励和协助民间组织举办不同的体育活动和赛事。

环境生态保护

154. 为达到「双碳」目标,政府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我们已设立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协助迈向国家及香港的碳中和目标,从源头解决碳排放问题,重点措施包括:

(i)加强建筑物节能减碳──今年内就修订《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的建议谘询业界,包括扩大监管范围至更多类别的建筑物、强制公开能源审核报告资料、缩短能源审核周期等,目标明年展开立法工作;

(ii)把更多产品纳入回收循环再造计划──明年提交条例草案订立适用于不同产品的法律框架,制订相关附属法例。目标在2025年起逐步将「生产者责任计划」推展至塑胶饮料容器、纸包饮品盒、电动车电池、汽车轮胎及铅酸电池五种产品;

(iii)建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提升「北部都会区」的生态质素和生物多样性,让市民享有优质户外生态教育及康乐设施;在园内引入现代化水产养殖业;有关策略可行性研究预期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及

(iv)保护香港生态系统──按国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届会议上推动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因应香港实际情况,更新并落实《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地区环境

155. 政府会推行「悦目亮丽城市计划」,加强美化城市,包括重点打造城门河及元朗明渠为赏花热点、在主要节日美化主要道路中央分隔带及回旋处花床等园景,以及为合适球场、体育场馆外墙及洗手间注入艺术及设计元素等。政务司副司长会负责统筹。

团结力量 说好香港故事

156. 我们会团结爱国爱港力量,把香港自由、开放和中外融合的实际情况、「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整体机遇等,向香港内和国际社会积极宣讲,把真实的香港故事向世界说好。

(待续)
 
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1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