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出席星岛新闻集团「中国宏观经济暨大湾区融合」论坛2023致辞(只有中文) (附图/短片)
*********************************************
郭英成主席(星岛新闻集团联席主席)、加赞(星岛新闻集团联席主席蔡加赞)、郭晓亭副主席(星岛新闻集团副主席兼联席行政总裁)、蔡晋总裁(星岛新闻集团联席行政总裁)、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日早上大家都讨论了不少与香港、大湾区和内地的融合发展,大会请我在这个午餐会上说多些香港的情况。我就这方面向大家扼要地分享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此之前,让我藉这个机会衷心恭贺星岛集团成立85周年,祝你们的业务蒸蒸日上,不断为市民大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和分析。
我们现时的经济状况如何?我想大家都可能心中有数。在疫情过后,今年初恢复全面通关;我们去年的经济连续几季都是负增长,今年恢复正增长。在第一季度刚通关时,我们的经济增长力度比较大,踏入第二季度就慢了一点。为什么呢?或者我们在说香港之前,先和大家看一看外围的状况,毕竟香港是一个细小而全开放的经济体,外围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不管欧美或内地,对我们的影响都相当大。
全球经济方面,今年与去年比较,预期增长会减慢,由去年增长3.5%,到今年调整至3%。不过,过去几个月,其实各地区的发展是很不一样,譬如美国,原本预计它今年的增长没有那么好,但并不如此;而欧洲,原本预计它的增长会好一些,但因为俄乌冲突一直持续,它又差过预期。就内地而言,一些机构预测其经济增长多于5%。国家在年初时提出5%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一季度的数字是相当不错,不同的机构纷纷调高了今年的增长预测。其后,看见第二季的数字后,就开始犹豫,关注内地今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关注在哪些方面呢?就是内地经济复苏经过第二季后,力度是否可以继续有力地持续。第二,就是房地产。第三,在现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外资在内地的投资是如何?资金流向是如何?可以这样说,种种因素牵动了我们的金融市场表现,而市场的情绪和气氛亦自然影响到经济。
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在第二季慢了下来。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中,出口已经连续几个季度下跌,最近的跌幅慢了一些,但仍然是双位数字的跌幅,第二季大概下跌15%。第二头马车就是整体投资开支,去年几季投资都录得负增长,到今年通关之后,投资有力反弹,增长约8%,到第二季则慢了下来,大概是-1%。投资与大家怎看经济环境、前景、息口等有关。消费就仍然录得增长,第一季约13%,第二季约8.5%。我们估计在「三头马车」当中,支撑我们今年余下来的经济动力,主要是消费和访港旅客,即旅游服务输出,这两个会是主要力量。
访港旅客数字到八月时,大概恢复到疫情前的七成左右;与我们的航班恢复情况大致相近。估计到今年年尾,香港的航班大概会恢复到八成,这个较几个月前是快了。现时的进展大致符合预期。
零售方面,第二季恢复到疫情前的88%左右,餐饮业则大概有九成多。
失业率是持续下跌,下跌至大概2.8%。所以近月特区政府正着力输入外劳,不单止是建造界,还有在很多个其他界别,我们都需要输入外劳来纾缓劳工和人手短缺的压力。
通胀率大概是1.8%左右,属于低水平。
资产市场方面,楼价在第一季强力反弹之后,到第二季下跌了少许,跌幅较慢,而交投量都静下来。以首七个月计算,比去年底大概回升了百分之二点几,而去年全年是下跌了15%左右。
股市方面,大家都看到在这段时间的情况,经过第一季有力的反弹后,在第二季,因刚才讲到的种种原因影响到市场气氛,亦见到资金流向的影响,可以说股市转疲弱,日均成交大概是1,000亿元左右。
未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又如何?未来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短期和中长期。中长期来说,我相信大家都是看好的,就是我们国家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双向开放,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在这方面,香港会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在大湾区发展战略中,我们有很独特的地位和角色。在大湾区内,金融和创科这两大范畴是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稍后我会再仔细说说。所以,香港的经济发展在中长期来说是相当乐观的,问题是怎样可以做得快一点、更好一点。
短期方面,刚才提及过有一些挑战。为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我们要巩固优势,本来做得好的优势产业,要继续领跑、继续创新,不断地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就是培育有前途的新产业。
提到巩固优势产业,大家一定会想到金融服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不单对香港重要,对国家亦很重要。在现时的地缘政局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会遇到一些压力,但同时间亦出现很独特的机遇。香港一向在出现不同的特殊格局时,更能突显和发挥在「一国两制」下的角色和功能。
大家这两天都热烈讨论股票市场。见大家最近对印花税的讨论很热烈,我昨天写了一篇网志。那篇网志主要的信息是:特区政府要全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股票市场是我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不断提升竞争力,而单靠减印花税一招,不足以长期、结构性地推动整个股票市场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想阔一点、想多一点,这亦是为什么我们要成立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如何提高股市的流动性。我们没有排除印花税这个选项,请千万不要误会。但要成功、要到位,我们一定要使出「组合拳」,要好几招一起做。举例说,就上市制度或交易机制方面,是否有些措施值得考虑?我们成立的小组要研究这些议题,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小组里有业界代表,将市场信息、市场智慧,与监管机构、特区政府分享,大家一起想,齐心合力,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
除了上市机制外,如何开拓更多资金来源、如何找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还有推动市场发展,不断创新、与时并进是很重要。在二○一八年,我们容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上市,此后我们的股票市场就踏上一个新台阶。现时我们上市公司大概有2 600多间,新经济公司大概有260间左右,占10%而已,但他们占股市日均成交量和市值约为25%。如果我们那时不走这一步,局面会如何?只得一招是不够的,所以你见在二○一八年后,我们推出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制度;今年则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但我们的工作不止于此,还要不断去思考,这就是成立专责小组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方面,在座朋友们都是不同领域的翘楚人物,有什么想法请提出给小组,让大家仔细研究。
除了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外,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挥好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独特的功能:互联互通。如何可以发挥好这个角色呢?这不只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而是帮我们引来更多新的「水」。在现时的地缘政治里,大家关注资金量,如何能够更加方便让「北水南下」,我们需要聚焦探讨。「北水南下」外,大家见到我们近期推出的「港币──人民币双柜台」交易,挑选了24间比较大的公司,同时以港币、人民币计价。例如纳入「南向通」的公司,有部分亦可以用人民币计价。这只是一小步,我们要再继续努力,例如构思更多风险管理工具、衍生工具产品。股票以外,更要着力做好国债和其他产品的工作。如果我们一直做得好,这会助力内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符合国家发展的大战略,这些「北水」南来盘活我们的市场,就更能支持我们的国际金融中心跃上另一个台阶。互联互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时间有限,其他方面例如绿色金融、债券方面,我在此就不多说,大家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向我们提出。结束之前,多说一个范畴,就是创新科技。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金融是最重要,但不能只是一招,创新科技会是我们的重要抓手。金融和创科会是我们经济增长的「双主引擎」。我们在创科方面有各种优势,最近内地出台了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圳园区的方案,大家可以看到香港会发挥很独特的功能。在地缘政治格局里,香港背靠祖国、连通世界,引进的不只是资金,还有人才、科研机构、创科企业。去年十月,《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有关团队由去年十二月底开始运作到今年八月,接触了超过200间公司,已有超过25间落实到港落户或扩充业务,其中有不少公司的市值或估值超过100亿,当中有些公司拥有比较前沿的科技。他们来到香港开公司或扩充业务,我们在政策上是全面配套,提供便利,我们会考虑它们带来的人才和技术、座落在哪里、带来多少投资、创造多少本地生产总值、聘请多少人。如果它们希望特区政府入股,而我们亦觉得它的生意有可为,我们可以投资,虽然只是当小股东,也表示支持。引进企业除支撑我们的经济发展外,对创科发展也特别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只靠我们自己培育初创企业发展,进展太慢,我们一定要借力,希望这些公司落户,加快我们在创科方面的发展,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人才方面,除了「高才通」外,我们亦调整了几个输入人才的计划,到七月底合共批了超过70 000人,他们会陆续到来。可以这样说,这些人才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生力军。
除了金融、创科这两个主引擎、「南金融、北创科」的布局外,国家所提的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当中例如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我们都是有优势的。此外,软实力亦是我们的重要的强项和可以作出贡献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推动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是国际大都会,赚钱固然重要,除了赚钱外,生活质素、文化素质、大都会格调,这些都很重要,我们会着力提升。
在不同的领域,都希望大家多支持特区政府,有什么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向我们提出,希望能够与各位集思广益,把香港建设得更好。多谢大家。
完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9时57分
香港时间19时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