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一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问题:
据悉,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非常丰富,首份「香港非遗清单」涵盖480个项目,而首份「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项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对于非遗的保护、宣传和传承,政府近期做了哪些工作,后续规划如何;
(二)鉴于有意见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非常重要,政府是否有推行相关工作培养青年非遗传承人;如是,有否评估相关工作的成效如何;及
(三)非遗的宣传保护有否考虑结合目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元宇宙技术等?
答覆:
主席:
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
(二)表演艺术;
(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及
(五)传统手工艺。
政府根据《公约》的规定,在二○一四年公布了涵盖480个项目的香港首份非遗清单;以及在二○一七年公布首份涵盖共20个项目的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当中12个项目已经成功申请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粤剧更被进一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
政府会继续跟进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及香港非遗清单的更新工作,并计划于二○二四年底公布更新名单。
就谭议员问题的三个部分,我分别回覆如下:
(一)政府致力保护、传承和推广香港非遗,致力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并鼓励社会参与,令香港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
我们鼓励和推动社区参与非遗的保护、研究、教育、推广及传承工作,以及支持本地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传承工作,在二○一八年拨款3亿元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非遗资助计划)。至今,计划共资助92个项目,总资助额约8 500万元。这些项目包括传统节庆、研究及出版、教育活动、公众节目,以及传承和培训计划。
政府于二○一六年在荃湾的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示、推广和教育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及部分香港非遗清单的项目。政府亦于中电钟楼文化馆内设立以青年观众为对象的「人为.非遗」展览馆,展示十项香港非遗项目,透过师徒合作的作品,呈现师徒间的薪火相传。
与此同时,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公众、教育和外展活动,包括从多角度探索香港非遗的「发现非遗」系列及「乐在非遗」;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示范的「师傅到」系列;以学生为对象的「非遗大本营」节目、「非遗木偶剧场」和「移动.非遗」专车;以及为伤健人士而设的「多元共融非遗推广」节目。
我们会继续推展公众、教育和外展活动,进一步推动社区参与,让非遗得以持续保存、延续和发展。
(二)政府透过推行非遗资助计划,资助本地非遗传承人及团体进行培训传承工作,培育下一代传承人。在过去三年,有16个资助项目由传承人或传承团体参与教授,例如「广东南音艺粹传承」、「坑口传统客家舞麒麟传承计划」、「传承舞动客家貔貅训练推广计划」、「传承广彩技艺」、「民间手艺.扎作传承」及「香港传统扎作课程系列」。截至二○二三年第一季,共完成了138节培训,超过2 000人次参与,当中不少是学生及青年。这些计划可引发青年人对非遗的兴趣,有助发掘具有潜质的青年,继续在该非遗领域深入研究与不断实践,从而掌握核心技艺和累积资历,成就为新一代传承人。非遗资助计划未来会进一步加强本地非遗传承人及团体培训非遗工作者的资助,以推动非遗项目,特别是20个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传承。
(三)近年来,我们利用数码科技协助宣传和记录非遗。在二○一六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客家功夫三百年:数码时代中的文化传承」展览,通过三维多媒体技术透析传统武术精粹,以三维动态影像撷取技术捕捉武术传承人肢体的活动状况,准确地诠释及记录功夫套路资料,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武术个中要义,同时有效保存武术套路资料。
另外,非遗办事处网页内的「瞬间看非遗」,利用360度虚拟实境全景拍摄一些与「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的非遗项目,例如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以及「传统制作技艺」范畴的戏棚搭建技艺等,让观众以第一身视觉感受和了解节庆仪式过程和戏棚搭建的精湛造诣。
另外,康文署透过非遗资助计划,支持香港树仁大学筹办了「三个潮籍盂兰胜会—研究、传承与推广」,创建了盂兰虚拟博物馆,应用元宇宙技术,以超高清8K解像度360度全景展示潮人盂兰胜会场景,让观众可通过电脑或虚拟实境头盔免费参观,透过元宇宙概念创造虚拟空间,去体会礼仪节庆活动。
非遗办事处已于二○一八年推出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分阶段把480项香港非遗清单项目资料数码化。预计于二○二五年完成有关的工作。
多谢主席。
完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10分
香港时间12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