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就「制订未来五年文化艺术政策及发展蓝图」议员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今日(五月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就「制订未来五年文化艺术政策及发展蓝图」议员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谢郑泳舜议员提出的议案,以及六位议员提出的修正案,以及其他30位议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完善体制对文化发展至为重要。行政长官在今年一月向立法会详细介绍特区政府架构重组的建议,当中包括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目前由不同政策局分管的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和旅游事宜统整,加强督导和推动香港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我注意到行政长官当选人亦表示会大致采纳上述方案。现届政府将会全力配合,并尽快向立法会提交有关方案及所需的法例修订、人事编制及财政建议,以期新的政府架构在七月一日开始顺利运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新的政策局领导下,全力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新定位。

  主席,以下我会详细介绍我在开场发言讲述的五大策略下,特区政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一)建设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

  多元及不同规模的文化空间提供各类型土壤,培育艺术家、艺团相关从业人员及观众,造就文化艺术的多维创作。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型的文化建设,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建设和营运。

  二○一九年启用的戏曲中心肩负推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戏曲的发展、推广和传承;同年启用的自由空间则为当代表演艺术提供一个世界级的舞台;而将于二○二四年落成的演艺综合剧场会为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提供设备完善的高端表演场地。

  此外,展示当代视觉文化的M+博物馆亦已于去年十一月开幕,在开幕首两个月已有超过38万人次到访;而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年中开幕,届时大家将可以观赏难得一见的国家级珍品。这两座建筑独特的世界级博物馆连同扩建后在二○一九年重开的香港艺术馆,将在尖沙咀海滨鼎足而立,形成一个世界级博物馆群。三所博物馆会积极与内地和海外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文化艺术教育,培育博物馆人才和行政人员,为香港和内地建立丰富的人才库。

  康文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则在全港提供多个重要文化设施,包括16个表演场地和14间博物馆、两所视觉艺术中心及一间电影资料馆。东九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底分阶段开幕启用,而位于粉岭的北部都会文化中心的前期工程已将近完成,我们快将申请实体工程的拨款。另外,特区政府正推展多个主要博物馆工程项目,即新建的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和扩建现有的香港科学馆及香港历史博物馆,这些文化设施将有助加强与内地及世界各地文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世界级的特定文化艺术设施,特区政府致力在全港各区营造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并通过活化的历史和古旧建筑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让文创气息可以渗透各区,营造文创氛围,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文化艺术与创意。例如通过保育和活化历史建筑,为历史建筑开辟新用途。其中不少历史建筑改建为文创地标,并赢得多个重要国际奖项。例如「大馆—古迹及艺术馆」、元创方和中环街市三组位处中环核心商业区的历史建筑就是好例子。此外,政府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与非牟利机构合作以创新方法活化再用政府拥用的历史建筑,也有不少文化项目,例如饶宗颐文化馆、虎豹乐圃及「蓝屋」建筑群等。

  维港是香港的重要自然遗产。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打造维港海滨为各有特色的休憩处,并同时展示文化创意艺术、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特区政府的目标是于二○二八年将海滨长廊由现时的24公里延伸至34公里,提供约35公顷的海滨空间,当中会继续融入更多艺文装置,增添文化气息。

  活化工厦将旧式工业用楼房转化为更切合现代产业需要的多元空间,当中不少成功例子能够做到革新和保育两者兼得。例如南丰纱厂、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而通过整幢改装,不少旧工厦亦可以成为艺术空间,为艺术家和艺团提供办公和排练的地方。在现行活化工厦计划下,已就整幢改装工厦项目免收豁免书费用增设一项额外条件,即完成改装后业主须将不少于10%楼面面积用于政府指定的用途,例如与文化艺术界相关的用途。

(二)加强与海外艺术文化机构的关系

  我们会积极全方位加强与海外艺术文化机构的联系,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国际艺坛的地位,令我们更有空间和渠道传扬中华文化,增进本地艺术家和艺团交流的机会,以及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体验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与国际的文化联系既广且深。特区政府目前已经和20个国家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包括不少文化大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奠下坚实基础,而民政局及康文署一直与各国驻港总领事馆及文化机构紧密合作,于香港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例如「法国五月」艺术节、「我的意大利Italia Mia」、「韩国十月文化节」,以及「亚裔艺采」等具民族特色的节目。

  在推动表演艺术及文博展览方面,我们在全世界不同城市举办「香港周」、安排本地艺术家及艺团出外表演,并邀请知名艺术家及艺团来港演出,筹办和支持不同类型和主题的表演活动和艺术节,包括新视野艺术节、中国戏曲节、国际综艺合家欢等。在展览方面,香港艺术馆拥有丰富的中国文物和绘画艺术藏品,包括中国书画、历史绘画、全球最大的吴冠中大师及明遗民藏品,为香港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基地。康文署近年分别与法国罗浮宫、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以及巴黎庞比度中心等举世知名的文博机构合办大型展览。此外,特区政府亦会继续举办大型及国际性的文化论坛,包括于今年十二月举行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和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等。

  特区政府一直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及海外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由二○一八至一九年度起逐步增加供文化交流的经常拨款至每年5,000万元,加强与内地省市、海外政府和文化机构合作。特区政府会继续支持有接近50年历史的香港艺术节扩大规模和影响力,通过每年在港呈献大量优秀内地和海外节目,使之发展成可以媲美爱丁堡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和亚维侬艺术节等的艺术交流节日,让文化氛围遍布全港各区,同时吸引高端旅客。

  为了进一步稳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特区政府特别拨款4,200万元,在两年内举办香港首个演艺博览会,促进内地、海外及本港艺术文化界的交流,以及开拓表演艺术节目的洽谈交易市场,为艺团及艺术工作者开拓新机遇,进而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稍后,当疫情退却,香港与内地通关后,人员往来恢复正常,不论是旅客或艺团都可亲身参与这些交流和互访的活动。

  香港是多个著名艺术展览的首选,其中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二○一三年首次落户香港以来,不足10年已成为视觉艺术的国际盛事,每年吸引逾200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顶级艺廊参加。而全球逾100家当代艺廊每年亦在Art Central展出新进艺术家的前卫作品,令香港成为公认的亚洲艺术之都。

  香港现时约有50所私营博物馆。特区政府欢迎及鼓励私营博物馆和私营画廊,与公共博物馆相辅相成,促进本港文化艺术生态多元发展。

  近年不少著名国际拍卖行如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均落户香港,加上艺术展览的蓬勃发展,造就香港艺术品交易和拍卖市场的兴起。香港是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据艺术品市场分析公司的数据显示,香港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从二○一九年的17.5%增加至二○二○年的23.2%,并首次超越伦敦,仅次纽约。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二○二○年香港的艺术品、收藏品及古董的进出口总值达336亿港元,比二○一七年增加接近一倍。这一连串与国际艺术品交易相关的经济活动亦间接带动了本地画廊的发展。

  香港现时约有超过80家高档次私营画廊。香港实行低税率和简单税制,不向艺术品征收关税、增值税或遗产税;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健全,而且能为艺术家提供全面的私人财富管理服务,种种优势令香港正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展望将来,我们会继续吸引内地和世界知名文博机构汇聚香港;促进艺术品交易成为香港文化产业及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贸易发展局营运的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已经成功与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5个策略伙伴达成了合作协议,免费提供超过28 000项可供买卖的知识产权项目,方便全球用家及知识产权的中介服务商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助促进知识产权交易。

(三) 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

  我们必须不断扩大网络,为本地艺团和艺术家拓展机遇,达至持续发展。第三个策略就是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自二○一六年七月起,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首设文化交流组,特区政府并向其他驻内地的经济贸易办事处提供拨款于当地增聘人员专责文化交流的工作。特区政府与七个内地省市和特区,即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云南省和澳门特区,已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协议书。内地省市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达的平台,在香港举行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向全世界展现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康文署一直与内地文博机构交流合作,举办国宝级文物或艺术品的大型展览,推广中华历史和文化。康文署于二○一八至一九年度获合共1.4亿元的五年拨款,积极在大湾区开展推动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香港的文化艺术,为香港的艺术家和艺团提供新机遇,以及藉此培育未来的艺术行政人员和节目承办人。近年,康文署已进行了45台共127场本地制作在七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演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东莞及惠州)。康文署会继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院线沟通及与院线营造新品牌,为本地艺团提供更多演出机会。

  特区政府自二○一九年起在内地举行「香港周」,推动香港与内地文化及人才交流,亦加深内地居民对香港的认识。继首届「香港周」于二○一九年十一月在上海圆满举行后,第二届「香港周」于去年四月至六月在广州以线上及线下形式举行。特区政府现正积极筹备于今年第四季在武汉举行下一届「香港周」,持续加深内地居民对香港艺团/艺术家以及创意产业的认识,同时亦为他们开拓更多发展机遇。

  特区政府感谢中央人民政府在支持香港特区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作出的各项重大举措,包括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香港文联)在二○二○年十一月注册成立,和在香港组建文化央企「紫荆文化集团」,统合出版、新闻、影视等。特区政府会继续加强和文联各文化央企的全面合作。

(四)善用科技

  我们会透过不同政策及资源配合,推动科技的运用,提升艺文界自身的容量和能力,在创作上有更大的发挥。随着科技发展,艺术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新趋势,行政长官在二○二○年《施政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和支持发展艺术科技。在资源上,特区政府各相关政策局辖下不同的基金或计划合共预留了一亿元,供有意推动艺术科技的人士申请。截至今年二月,已经批出了超过3,600万元拨款,共149个艺术及创科团体进行艺术科技项目。推动艺术科技可为艺术工作者与创意产业及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和产业发展机会。

  面对全球产业数码化,加上疫情下维持一定社交距离措施的催化,善用科技以发展及推广文化艺术与创意,越趋重要。特区政府加强支援及协助文化及创意业界数字化转型,善用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与平台,举办或参与跨地域、跨界别的合作项目,不但可以维持与本地甚至国际观众与机构的联系,线上形式亦有助对接新的巿场、目标受众及参加者。

  展望将来,特区政府会投放更多资源于艺术科技。由今年度起,政府会每年拨款8,500万元,支持将于明年起分阶段启用的东九文化中心发展为艺术科技的重镇和摇篮,开展有系统的培训计划。特区政府亦会预留7,000万元提升康文署辖下演艺场地的设备,让艺团可以在表演项目中更多、更好地应用科技,提升观众的体验。此外,特区政府亦拨款3,000万元推行「艺术科技资助先导计划」,鼓励九大主要演艺团体应用艺术科技,丰富它们的舞台创作;以及拨款1,000万元支持「艺能发展资助计划」鼓励的中小型艺团进行更多艺术科技的探索,进一步推动艺术科技的发展。

(五) 培育人才

  以上我大致勾划了文化艺术界的生态圈──包括多元的文化艺术空间及基建、无边的交流网络造就无限的发展机遇、就业和培训阶梯,以及相关的工具箱提升业界的技能及内涵,接着就是人才培训。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的泉源。特区政府一直致力培育多方面的人力资源,令我们的人才库越来越强大。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区政府会联同多个重要合作伙伴包括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香港演艺学院、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艺术中心推进人才培育的工作。

  香港演艺学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及相关科艺领域教育和训练的高等教育院校。演艺学院在世界享负盛名,在今年四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演艺学院在表演艺术类别连续四年荣膺亚洲第一,更蝉联全球十大。在二○二一/二二学年,演艺学院将培训约1 000名相当于全日制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约250名。根据二○一九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约67%被访者都全身投入演艺行列发挥所长、学以致用,成为香港表演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除演艺学院外,香港多所资助大学均有开办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课程,个别大学更将会开办艺术科技的本科课程,培育行业所需的人才。而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管理多项研究资助计划,亦欢迎大学提交有关艺术科技及其他文化研究的建议书。例如,浸大领导的艺术创意技术研究计划「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于去年七月获研资局拨款接近5,300万港元资助。该计划的研究成果将包括艺术数据库、人工智能创意算法系统、研究型剧院、数码艺术与政策网,以及别具特色的创意应用项目等。

  艺术行政人员是文化艺术界的重要部分,对艺团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援作用。有见及此,政府在二○一三至一四年度至二○一七至一八年度期间拨出共1亿5,000万元有时限性拨款,透过康文署和艺发局合共提供693个实习、奖学金及在职培训名额,以加强为培训艺术行政人员而设的各项计划。考虑到业界对艺术行政人员的需求仍然殷切,特区政府于二○一八至一九年起的六年继续拨款2亿1,600万元,透过康文署及艺发局提供约700个培训名额,培育更多艺术人才,支持香港文化艺术未来的发展。

  此外,由于有更多大型的文化设施即将落成启用,业界对文物修复人员的需求殷切。特区政府拨款3,700万元,在未来六个年度,为康文署和即将启用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并增加博物馆见习员(文物修复)计划及暑期实习生计划的名额,加强青少年和香港本地的文物修复培训工作,预计超过150人受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会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邀请故宫学者及文物修复专家留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行学术访问及为公众教育活动提供专家意见;计划将来会将合作伙伴扩展至其他内地和国际顶级博物馆,促进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合作。

  特区政府致力推动粤剧的传承及发展。特区政府继在二○一八至一九年度为「粤剧发展基金」注资7,000万元后,再度于今年度注资一亿元,加强支持从业员的专业提升和持续培训,以及鼓励创新中短篇剧作,促进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康文署每年亦会委约制作新编粤剧作品及上演非经常演出的传统粤剧,鼓励创作,同时亦重视保留粤剧传统。

  去年七月,国家艺术基金更首次向港澳特区全面开放一般项目申报,让港澳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可直接申报资助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香港首次有九个项目入围获国家艺术基金二○二二年度立项资助,涵盖「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训」、「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美术创作」等各个范畴,成绩令人鼓舞。我再次感谢国家对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支持,令香港可以更好地把握及发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

总结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可以助力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作积极和应有的贡献。藉着香港多年来建立的国际网络和与海外文化艺术机构的关系,特区可以联同内地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例如文物展览、艺术表演、创意活动、电影和国际会议等,让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为国家做好国际传播的工作,向各国人民呈现中国真实、立体和正面的形象。 

  在「十四五规划」的定位和中央的支持下,特区政府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拓展香港的文化艺术产业和提供更多青年就业机会,既可加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亦有助国家在世界舞台建立更强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主席,特区将继续不遗余力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下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推动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并促进香港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都会。特区政府十分感谢国家对香港的支持,既是对香港的肯定,亦为业界带来无穷的发展机遇。

  多谢主席,谨此陈辞。
 
2022年5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1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