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抗疫记者会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记者:行政长官,你好。许局长,你好。第一个问题,内地的中医专家昨天抵港,未来他们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香港医护人员合作?现时香港的单日新增确诊人数回落至四位数,在这疫情发展下,你为何推荐以中西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防控?这样的治疗方式对香港的防控工作有何帮助?第二个问题,第五波疫情爆发至今,有很多分析说可能跟确诊抵港人士入住的检疫酒店防控工作有关,而特区政府早前宣布,从四月一日开始,将会撤销对九个地方(的地区性航班「熔断机制」),港人可以回港而须在指定酒店接受「强检」(检疫)。请问特首,在目前本地疫情防控工作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做好「外防输入」的工作,包括提升检疫酒店的防控要求,尽量避免相关事件发生?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两个问题。第一,大家都知道,昨天我迎接了另一批内地援港专家到港,这次一共七位专家都是中医药的专家,组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他在过去两年参与很多抗疫、治疗病人的工作,他这次到来会在几方面为我们提供大力协助。第一,配合特区政府早前的另一批专家,特别是梁万年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领导的专家组认为在这个阶段,特区政府的防疫工作应该着重「三减」方面,即减感染、减重症、减死亡,而中医药在内地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在治疗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候,能够多应用中医药达致减重症、减死亡,是非常有裨益的。
大概两星期前一支300人的内地援港医疗队来港,当时的组长亦是一位中医师,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院长,人称「德叔」,他的经验非常丰富,曾在内地最少十个地方参与治疗新冠病人。张院长亦被中央委任为中医药专家组的副组长,昨天也有一起迎接仝小林院士。在倾谈过程中,他告诉我,他们在港这两星期,在亚洲国际博览馆的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社区治疗设施,跟医管局的医护人员一起合作治疗,取得几方面突破,这对我们未来的中医药发展真的很有启示。第一个突破是中西医共同会诊,即一名病人由中西医一起会诊;另一个突破是中西医一起巡房,视察病人的发展;第三是一起处方,究竟病人应该使用甚么药物;第四是共商新冠患者个案的发展。这几方面,恐怕以前在香港的公共医疗系统比较少出现,一般都是中医归中医、西医归西医,公营医疗系统以西医为主,中医则主要在市场方面照顾香港市民。我觉得在治疗方面,有了内地中医专家和中医师来协作,不但能够达致我刚才说的「三减」目标,亦可以对未来香港中医药发展开辟一条新路,所以这次中医专家到来,我们都会安排他们跟本地中医业界多点进行座谈和交流,看看能否按着香港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更好发展中医药的意见。
另外,随着个案逐步下降,我们有两件事情要重点处理,第一是防感染,第二是加快病者复元。在防感染和加快病者复元方面,中医药都会发挥可能比西医药更好的效应,大家都听过,中医的特质是「治未病」,所以它在防感染方面有成效,而本地中医师,包括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亦研发出一种「防感方」,现正生产中,希望可以让多些市民使用。在复元方面,中国人经常说,经过大手术后要调养身体,也是使用中医药,所以在新冠病患者治愈后的复元都可以多用中医药。事实上,医院管理局已在辖下18间中医诊所,为康复者提供免费疗程,可以看十次中医,这些服务可以提升,这就是回答你为何我们在此阶段请内地中医专家到来,以及他们将在香港抗疫工作发挥的角色。
第二,这波疫情来到现时这个阶段,我们要考虑一方面坚守「外防输入」,外地抵港人士要集中在检疫酒店隔离,但都不能够不让一些滞留在海外,特别是相关九个国家的香港居民有回港的机会,所以政府宣布在四月一日后,解除这些国家的「禁飞令」,恢复航班,香港居民预订了检疫酒店,就可以有序地回来。在检疫酒店方面,我们非常严格地做好防疫要求、检视工作,以至通风系统等。在第五波疫情,现时看来是有一宗个案在检疫酒店受感染,但了解情况后,就知道其实谈不上是制度上的不足,而是有点不幸,一名人士在检疫酒店的检疫期已达末段,但因为Omicron病毒的传播力如此厉害,可能在开门之间,被另一位后来的感染人士传染了,从而走入社区。无论如何,每一间指定检疫酒店都有一套要求,我们亦有同事监督落实这套要求,这些工作会继续加强和进行。多谢。
记者:你好,想问疫情下,不只外商焦虑,其实本地小商户都在水深火热中。近日有食肆老板一连几日在报纸刊登广吿,要求政府在抗疫之余,在今年十一月尽快解除「限聚令」或开放出入境限制的措施;亦有专家开始提出社会恢复常态的路线图,想问你对这些意见或诉求有何看法?在分阶段解除社交距离措施后,对于解除「限聚令」、「口罩令」等,有没有时间表或提供实行措施的指标,令市民知道政府的计划和方向?另外,想问二○一九年冬至,康文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警方在深水埗通州街公园的行动中丢弃了无家者的家当,昨日小额钱债(小额钱债审裁处)裁定这些无家者得直,但只象征式获赔100元。想问特首你会否就事件向这几位无家者,特别是其中两位在程序当中离世的无家者道歉,以及确保政府人员更加尊重无家者这班基层市民?除该100元的罚款外,政府或你个人会否提供一些额外补偿?最后,特首你在任司长期间,于特首(选举)提名期前大约一个月辞职;另外,上一任特首在提名期前两个月宣布不竞逐连任。想问星期日(四月三日)就是特首选举提名期,市民都很想知道你会否参加五月的特首选举,你可否明确吿诉市民,你会或不会参加特首选举?如不明确回答,原因为何?谢谢。
行政长官:第三个问题,我已回答很多遍,答案都是一样:下一任行政长官选举提名期由四月三日开始,本人目前唯一工作是抗疫,我没有其他答案。
另外两个问题关于香港本地商户受到影响,我们当然知道。为此,我们亦推出了很多支援措施——「防疫抗疫基金」先后推出了六轮,其中两轮都是在第五波疫情时推出,而且推出的时间很快,发放补助金的效率亦相对较高;另外亦推出了「2022保就业」计划,而今次「保就业」计划正正聚焦支援中小企。刚才许局长都提及,在金融领域,我们不会支援大公司太多,但小型企业,即少于50名雇员的,我们会全数帮忙其工资补贴。
有关日后解除社交距离措施的路线图,这一定与疫情相关,但我在三月二十一日已经公布了现时社会上都认同是很有用的路线图,即若疫情不反弹,继续保持下降轨迹——这数日确诊数字都是下降中——由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大部分社交距离措施便可分三个阶段、三个月逐步解除。到了第三阶段,其实剩余的措施已不多,不过「限聚令」及佩戴口罩,看来会持续一段日子。这些其实已经公布,不过有关分阶段、分三个月逐步解除措施方面,尚有一些细节,我们稍后会公布,或者大家再等待一会。
至于该特别个案,我知道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工作,应由署方回应你刚才那些很具体、执行上的提问。但我可以说得很清楚,我留意到有组织指香港特区政府无人关心无家者,亦不知道哪个部门负责。这方面比较宏观的问题我可以回答——负责的部门一定是社会福利署。本人曾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三年多,支援无家者是我当年作为署长重要的工作之一(见附件摘录自「署长随笔」文章),在当年提出了一些支援无家者的措施,亦协助一些机构,特别是有数个很关心无家者的机构——其机构名称亦包含「无家者」的,提供一些援助和资助,供他们成立服务无家者的宿舍或就业支援计划,所以我会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履行我当时对无家者的关注,继续做好支援无家者的服务。
记者:你好,林太。想请问刚才提到昨日与一些商会代表会面,可否说说会上包括外国领事及商会对你提出解除「禁飞令」的反应如何?现时据政府公布,「通关」方面未有明确时间表,在此情况下,(是否)有些外国代表(表示)具足够信心不会撤资,或不会离开香港?若在未来讨论「通关」的情况,有否一个必须先与内地「通关」的原则,或无此需要、先与海外「通关」亦可?政府现时的立场为何?谢谢。
行政长官:政府就「通关」──即逐步恢复人员往来的正常状态,无论是香港与内地或海外地方──仍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此工作,我们已多次重申立场,希望同时能与内地及海外恢复人员往来。因香港的优势和特质正可被称作桥梁作用也好,「连系人」作用也好,或走出世界的平台作用也好,都须连通海内外。若香港只能「通」国际,国际投资者或外来企业来到香港,但他们不能进入内地,将大大打击他们来港的意欲。这亦是我多年来与国际商务委员会商讨时,他们表示相对于其他地方,他们很重视香港的吸引力,即香港是进入内地市场最佳的平台。因此,我们要保持这优势,我们的立场很清晰。
「通关」有否先后次序亦很难说,因看来也是要逐步进行。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完全没有「闭关」,只要符合要求及进入内地后须隔离和检疫,现时仍可进入内地。我们现已撤销九个地方的「禁飞令」,即所有地方的航班都能抵港,不过同样须满足上机前的要求,以及抵港后要到酒店进行检疫,因此要逐步进行。至于逐步进行时,与何地「通关」的步伐孰快孰慢,要看实际情况。
我昨日与130多位代表会晤,许局长亦有通过视频参与。大体上,他们很欢迎我们早前公布的措施。有出席者认为措施放宽得不够,仍可再放宽,例如最好不用在酒店检疫,而是在家居检疫,我们亦解释这暂时不可以,因海外有很多地方近日放宽措施,会带来风险。他们亦强调教育问题,有关日后复课对国际学校会有何安排。他们亦强调要能与内地「通关」,正正是我刚才所说的因素。整体来说,我认为会议气氛很务实、和谐,大家都希望香港在此次疫情后能尽快恢复经济及社会发展。谢谢。
记者:你好,林太。香港民意研究所昨日公布一个民调结果,72%的受访市民说不满意香港政府的表现。看到这么多人不满意香港政府的表现,你有何感受?其实你觉得港府哪方面的施政最有改善空间?另外,港大刚有研究发现,香港的自杀个案在三月二十三日达到高峰,而长者的自杀率是各年龄层中最高,有学者促请政府应尽快重启一些康文设施。对于自杀率的攀升你又觉得如何?会否觉得政府在制订抗疫政策时过份侧重抗疫而忽略市民的精神健康?多谢。
行政长官:第一,香港是一个自由、多元的社会,每个机构、每位人士都可自由评论所有事项,包括特区政府的工作和表现。我们会以开放态度、谦虚立场来聆听各方意见,从而改善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
事实上,本届特区政府在接近五年间做了大量工作。我在去年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已制作了一份附篇,汇报本届政府的各方面工作,但有很多工作要持续努力才可见到成效。同样,抗击疫情方面,我们由二○二○年一月起,开首两年我们相对成功,很多海外机构都反映说香港很成功;但遇到第五波疫情,尤其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传播力这么厉害,再加上一些客观环境因素,这波疫情真的很急、很猛,但我们都从不松懈。我们由一月起已推行最严厉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措施。我们不断呼吁市民,市民亦相对配合这些措施。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能力难以应付时,我们亦马上向中央寻求援助,中央也即时为我们提供很多方面的援助。
因此,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但你说是否可改善?我们每日都检视我们的工作,从而改善。我每日在此向大家做新闻发布会都很乐意听到大家认为我们在何地方可改善。但若要市民有信心和保持精神健康,其实社会须有更多正能量。我留意到你刚才提及那项研究或调查,我都希望大家发放一些更正面的信息,政府官员亦要多表示对市民的关怀,这些工作都正进行。我亦希望全社会可发放一些正面的信息,齐心抗疫,如帮助我们一起做义工派发防疫服务包;多致电邻居或亲友,尤其那些在接受检疫或隔离的人士,看看他们有何需要;传媒亦可多报道一些好人好事,特别是香港电台32台,近日成为「抗疫台」,它都做了很多很正面、很阳光的报道,这些将有助香港市民面对「疫」境,从而提升抗疫能力,并对香港继续保持应有的信心。
记者:早晨,首先想问刚才说到一些海外公司高层或人员流失,林太说这是不争事实,会否有数字可以跟我们分享?刚才英文问题都问过,有些外资机构可能会选择到新加坡,对香港现时还要quarantine感到很失望,是否因为响起了警号,所以今天政府就特意说一些不同的数字、政策,想增加外资的信心?同样,关于内地上海的疫情,国家主席习近平写文章提到要做好「外防输入」,但见到我们放宽九个国家的「禁飞令」和减少检疫期,其实逐步都是放宽,我们未来会否偏向先跟国际社会接触,保持、巩固我们的地位,才能跟我们的国家恢复一个正常通关,以避免我们成为一个缺口向国家输入疫情?另外,想追问防疫抗疫包方面,接下来星期六就会派发,但有一些协助派发的团体说,还未收到一些派发指引,例如何时派、派不到的话是否需要留讯、是否需要方便市民前往补领,他们觉得在安排义工上有一些困难。现时整个政府的进展如何?会否担心到时出现混乱?谢谢。
行政长官:第一,我先回答关于防疫服务包的工作,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按原定计划,今日会展开这个行动的首阶段工作,首阶段工作是包装。本人稍后下午会联同司局长到不同的包装中心,参与包装工作。我们要包装350万包,我相信除了公务员同事,亦有义工参与包装工作。包装完成后,会于四月一日或二日开始向全港家庭住户派发,届时需要更多义工,因为如果只是派发到一些公共屋邨,我们就有房屋署协助;如果是私人屋苑,会有物业公司协助;但因为有很多家庭是居住在一些唐楼、「三无大厦」、乡村,所以需要有更多义工协助。我没收到有何不清楚或困难,我自己亲自通过视像跟150多位社区领袖、宗教领袖见过面,如果他们有何困难,亦会向我们或向民政事务局提出。一个如此庞大的行动,你说有一些组织想提供义工,不过参与不到该服务,因为已经很多人做,这并不出奇,但我在此对每一位——只要他曾经表示过想参与这项工作,他很有心,希望一起向全港住户派发——即使最终他有没有实体参与过,我都向他们表示衷心致谢,因为有心,这已经是一个很正面、很有正能量的举措。
关于香港现时跟其他地方「外防输入」方面,我们仍然坚守,我没有放弃,特区政府没有放弃过任何「外防输入」措施,但由一月开始、持续了接近三个月的「禁飞令」,是少有地严厉,亦可能比内地更严厉,自己人都完全不可以乘飞机回来。我们只是理顺这个如此严厉的措施,恢复一个途径,给这些面对很多焦虑、困难的香港居民可以飞回来,这并不是放宽任何的「外防输入」措施。事实上,我们的「外防输入」措施,正如我刚才所说,在昨天我们那场视像会议,很多外国企业或总领事都认为我们太紧,因为他们的国家已经放宽,无须入境检疫,在一些国家甚至民众无须戴口罩,但香港远远未能放宽到这种程度,更不会「躺平」、不做事。我们每天都检视究竟在「外防输入」方面还有何可以完善的地方,今日又在此检视一次,因为四月一日将会多了很多人从这九个国家或其他地方飞来香港,所以如何可以在整个机场的流程做到滴水不漏,仍然是一个很重要、我们须检视的工作,因此请大家不要误会,亦不要表述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放宽了「外防输入」。
严格的「外防输入」当然会影响外资的信心,这不用进行调查都知道。你到一个地方,但那个地方令你离开后再回来很困难,你想回祖家探望你的亲戚、朋友,或向总部汇报,但一回来又要接受七天检疫,这是事实,但香港为了要保障香港人,亦要——用你那种说法——我们不想香港成为一个缺口,引入了输入个案后因为人员的往来而传到内地。这项工作必须坚持,我们仍然坚持这项工作。但外资的信心不应该是一个短暂、一朝一夕的信心,外资的信心应该是对香港这个城市、对「一国两制」、对中央如何看待香港的信心。从金融领域而言,我看不到有另一个经济体或另一个城市有我们那种来自中央的支持,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从「沪港通」到「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我看不到有另一个经济体有这种优势。如果外资都看不到,这也没办法,但我知道外资是看得到的,香港仍然是一个他们能赚钱的地方;亦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去年的税务年度多收了利得税,亦见不到物业市场有何波动;至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刚才许局长解释了给大家听。这些全部都是信心的指标,希望大家都看到,作为香港的一份子,都应该增强信心,应该去找这些正面的指标报道。
至于你说人才方面,我所谓不争事实,是因为我听到有些人说「我的公司少了一些人」;有些国际学校告诉我,下学年的入学学生会减少,这些都是作为政府要听的声音、要知道的情况,但香港一向都没有一种数据显示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移民而离开香港。我们没有移民的数字,我们只有简单地在一个时候的流入和流出,或称为移入或移出的数字;如果移入的人少于移出,就有一个称为「净移出」的数字。传媒往往将净移出视为移民数字,这个其实不准确,是非常不准确。最近统计处公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前,我亲自看过该篇新闻稿,我说我们要解释给市民听,究竟人口移入、移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过去两年,影响移入的因素显而易见,第一是不能够正常「通关」。譬如以单程证为例,大家都知道,单程证配额应该是每天150个,如果全部使用,一年会移入55 000人,但事实上,因为「通关」困难、口岸关闭,二○二○年只移入了10 100人,相对于二○一九年的39 100人,只有三分之一;二○二一年稍为好转,但仍只有17 900人,所以令香港的移入数字大幅下降。另一个因素是海外佣工。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时常向大家说,来港的外籍佣工高峰期达400 000人,但最新数字是不到340 000,所以移入的人数又少了几万人。
这样的净移入、净移出的数字不能够从数据显示究竟香港是否走了很多人。譬如一个很简单的数字,到四月一日,当香港居民可以再由九个国家飞回来,据我现时手上掌握的数字,当日乘坐航班回来的已经有2 000人,今日只有200至300人,这样大家又是否会认为应该会很开心,因为很多信心回来了?所以这些移入、移出的数字不可以视为对于香港前景的信心,或者移民的数字。
有两个数字反而值得大家参考,就是究竟香港还有没有吸引力。第一是「优才计划」。大家都知道「优才计划」的要求订得很高,我们长期以来每年都提供1 000个配额,即是那些取得很多奖项,例如运动员取得奥运金牌,这样才算是一个「优才」,可以来香港。我在任内先后将计划的配额增加了两次——二○二○年,由1 000人增加至2 000人;二○二一年,由2 000人增加至4 000人。而这两年「优才计划」获批的人数一直上升,由二○二○年批出的1 700人——所以当年如果没有增加配额就不能到来,即另外那700人就不能到来——到去年,获批人数超过2 000人,这是一个指标。另一个指标,就是对于年轻人而言,香港高等院校还有没有吸引力。尽管现时人员往来这么困难,又须检疫,但据我掌握的资料,就是属于大学资助委员会的八大院校,即是八间大学的非本地学生人数是有增无减——最近这个学年,即二○二一至二○二二学年,是有增无减。当然,仔细地看,你可以看到由内地来的学生是多于海外,因为海外学生真的不能到来,有些地方根本不批准航班飞来香港,他们又怎会到来?这两个数字才有意义,就是香港对优秀人才、优秀学生而言,仍然非常具吸引力。我仍然深信香港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地方,但人才的本质是流动的,今日在这里,明日可以去另一个地方,然后之后又可以回来,所以最重要是香港有吸引力,可以不断地吸引人才。我对于香港未来的前景,包括金融发展,充满信心。多谢大家。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2年3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33分
香港时间16时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