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抗疫记者会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三月二十八日)上午举行抗疫记者会,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杨碧筠和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医生亦有出席。以下是各人的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今早我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和两位署长,向大家汇报我们目前的病毒检测工作及如何加强公众殓房和火葬场协助家属安排死者后事。
 
  我先说病毒检测的工作。在抗疫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循着「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这个策略。「早发现」一定要依靠进行病毒检测,因此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我们都很感谢私营化验所不断增加检测能力。目前在核酸检测方面,化验所的检测能力是每天可以做到300 000次。如果在采样过程中有太多人轮候,便会像早期般出现一些排队的情况,但自从设置了派筹机和一些网上系统,这情况得以改善。随着快速抗原测试包的普及,现时市民自己采样进行快速测试亦越来越普遍,所以大家留意到每天四时三十分的记者会,卫生防护中心报告过去24小时的阳性个案中,现时快速抗原测试的呈报个案比核酸检测得知的阳性个案多。
 
  病毒检测的工作分为两大部分——强制和非强制。强制的病毒检测亦再细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用「围封强检」,即在《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第599J章)下,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发出公告,限制在一个区域里的人士须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强制检测,我们英文简称为RTD(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另一类亦是强制,是CTN(compulsory testing notice),强制检测公告,这不规定居民在哪个地方进行采样,曾身处在强制检测公告地点的市民,须到各区的社区检测中心、流动检测站——无论是预约或取即日筹——接受强制检测。同样,CTN的法律基础都是刚才我说的香港法律第599J章。至于非强制,即自愿检测,包括核酸检和市民「愿检尽检」,无论使用我们的免费服务或自费在社区检测中心进行「愿检尽检」;而第二种现时比较普及的自愿检测方法是使用我刚才说的快速抗原测试包。
 
  我在此想重点说明我们在进行「围封强检」所得到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日后进行全民强制检测计划,很有参考价值。每次「围封强检」基本上有三部曲,每座接受「围封强检」的大厦,我们会就着工作发出三篇新闻公报,告诉大家现时的行动到达什么阶段。第一部曲是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就受限区域发出强制检测公告,所以一般都有一幅地图,绘画得很清楚,究竟哪座大厦须接受「围封强检」。第二部曲是我们在不超过24小时内完成强检,即属于这个区域里的居民都有序地接受采样。第三是再过数几小时后,我们就这个受限区域完成执法行动,即居民当要离开受限区域时,要展示其已经接受了检测的证明,并有一个检测呈阴性的短讯,便可以离开,这视之为执法工作。
 
  由第五波疫情发生至今,我们一共进行了287次「围封强检」行动,平均每天进行三、四次,均可在24小时内完成我刚才说的三部曲,除了有17次是超过一天,最长的一次是为期七天的「围封强检」。我向大家汇报以下几个观察或结果:第一,过去一星期通过「围封强检」所找到的初步阳性个案比例持续下降,下降至单位数,即是在该地方,如果受检人士是100人,早前随时也会找到有十多宗初步阳性个案,现时已是单位数,最低的单位数是今早刚刚公布有一项昨天开始进行的「围封强检」行动,受检居民一共549名,只是找到两宗阳性检测个案,百分比是0.4%,这是特别低的;在这个数字出现之前,最低的大概是1.4%。大家不要忘记,在进行「围封强检」时,如果这位居民是在受限区域里,但他在过去三个月曾经感染,无论他有没有呈报给卫生防护中心也计算为一宗阳性个案,从而成为我们核准的个案——他无须再接受采样。在这个情形下,就这个低百分比,必须观察究竟在这受限区域里,有多少人是已经感染了的人士,所以早前我要求同事取得一个数据,但这数据非百分百准确,因为要靠居民自愿地在一次「围封强检」中告诉我的同事,说他已经感染了,所以无须采样进行强制检测。在此给大家一个例子参考,就是记者早前都有提问,在三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我们一并在大埔广福邨四幢楼宇进行「围封强检」行动,是比较少这样做,因很多时候都是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和屋邨去进行「围封强检」行动,但当日或前一天我们发现在大埔广福邨这四幢楼宇的污水病毒检测量偏高,所以便决定在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集中力量在大埔广福邨这四幢楼宇进行「围封强检」。四幢楼宇中总受检人士是5 383名,在强检找到的阳性个案是263宗,占4.9%,都是一个相对低的比例;但当我的同事去询问或由该些居民自行告诉我们因为感染了而无须进行强检的人士,有1 149名,约20%。加上在「围封强检」找出来的阳性个案,在这四幢大厦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居民都已经先后感染过新冠病毒,这是我们须很认真记住的情况,因为再做任何强制检测,都会豁免这些已感染了的人士。
 
  第二项观察,因为「围封强检」是强制性,所以我们很重视要遵从规定。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在这么多次,即刚才所说280多次的「围封强检」行动中,发现有约2 800名居民没有遵从规定进行检测。我们的同事完成检测行动后,当居民鱼贯离开其受检大厦时,要求他出示证明,他却未能出示,即他没有做过检测,这2 800人占整体受检人士3.5%。虽有法律规定,亦有10,000元的定额罚款,但仍有人不遵从强检规定,这亦是我们须知道的事实。
 
  第三项观察,强制性的「围封检测」是否真的做到百分百全面覆盖呢?另一个数字可以表示这亦难以做到。当我们的同事很勤力地到每个楼层,拍门请居民有序下楼排队接受强制检测时,同样在过去的287次强检里,有16 710户——占整体拍门户数的10.5%——没有应门。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在该段时间不在屋内,我们也很难说。总之告诉大家,即使强制、要求所有人都要检测,都会出现这个现象。这是有关于RTD的情况,藉着今日向大家分享。
 
  第二方面是强制检测公告(CTN),CTN早前暂停了大约一个月,因为当时疫情最严峻,我们在二月底至三月二十一日暂停发出这些按着地点、要求到过该些地点的市民接受强制检测,最近已恢复。自第五波疫情以来,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曾经就2 118个地点发出强制检测公告。自从重新再发出后,我留意到检测量每天都比较平稳,并没有突然飙升的趋势,现时每日大概是80 000次,所以我们肯定现在的检测能力远远可以应付强制检测引伸出来的检测需求。而最近的强制检测——三月二十五日发现初步阳性个案(比率)是6.3%,所以仍是个有效的工具。
 
  第三是自愿的RAT(rapid antigen test),即市民使用快速抗原测试包自行采样进行检测,这是很有用的普及筛查工具,因为进行检测很方便,市民可以自己进行,二十分钟就知道结果。这个测试包现时亦非常普及地派发,或在市场以较低价格都可以买到。从政府的仓库,我们每天供应的RAT,即快速抗原测试包,大概每天供应100万至200万包给所有前线抗疫同事进行测试。有一些比较高风险、高暴露环境的同事、安老院舍人员、清洁工人,经我们派发的都有100万、200万包,如果每人都进行检测,已经有普及筛查的效果。另外,经民政事务总署按污水病毒检测结果所派发的测试包,累积也派发了1 000万包。经我们派发给一些在家居隔离或家居检疫的密切接触者或检测结果呈阳性人士,我们的抗疫物资包已经派发了100万包;一般来说,一个抗疫物资包内大概有五至六套快速测试包,此涉及超过600万套快速测试包。稍后,本星期开始派发给全港住户的防疫服务包,我们预算有7 000万套快速抗原测试剂。我在此呼吁市民要多用RAT快速抗原测试,亦多主动呈报,让卫生防护中心更掌握香港的感染情况,亦可以提供适切的隔离和治疗。我在此亦很感谢所有主动呈报其测试为阳性的人士,在过去约400 000宗呈报个案中,经过我们抽查后发现虚假的比例极少,所以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市民亦很诚实呈报,对于抗疫工作非常有利。
 
  目前在各社区检测中心、流动采样站的检测量非常充足。昨晚,我们公布未来两周仍然有95%的预约名额可供市民预约,所以请市民用好我们的检测能力,协助社区达致「早发现」感染的情况,从而切断病毒传播链。上述是有关病毒检测工作的汇报。
 
  在这一波疫情里,有超过7 000名人士离世,我在此向每一位离世人士的家属、亲戚和朋友表示深切慰问,特区政府亦有责任协助家属办好后事,所以今天特别安排了卫生署署长和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向大家说明,他们在这段时间如何加强公众殓房和火葬场的工作,应付比较大量的需求。先请卫生署署长。
 
卫生署署长∶自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于公立医院离世病人的数目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疫情顶峯期,许多病人在急症室离世。在急症室死亡的个案,包括到医院前已死亡的个案,一般均需送至公众殓房由卫生署处理,并向死因裁判官作出呈报,因此署方辖下公众殓房需处理的遗体数目在过去一个月以倍数增加。
 
  就病者离世,我们感到非常难过,在此先对离世者家属致以最深切的慰问。我们十分理解离世者家属现时面对的伤痛和压力,明白他们希望可更快领回亲属遗体,以处理其身后事。以下我会报告卫生署公众殓房过去一个月采取的应变措施,总括来说分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增加公众殓房的容量,以提供足够的设施接纳遗体作贮存;第二方面是极速提升流程处理方式和增加人手,协助离世者亲属尽快办理认领遗体的手续或办理火葬或埋葬许可证,让他们可以及早为先人办理后事;第三方面是为有需要市民提供情绪辅导。
 
  首先,在增加殓房贮存量方面,大家知道,卫生署辖下有三间公众殓房,分别为富山公众殓房、葵涌公众殓房及域多利亚公众殓房,共提供506个固定遗体贮存空间。在第五波疫情来临时,我们已透过重开九龙公众殓房、增设二十个流动冷冻柜以额外增加240个遗体贮存空间,加上增设其他设施,已将遗体贮存空间增至约1 350个。
 
  由于疫情的急剧变化,以及遗体数目上升速度比较快,以致上述约1 350个遗体贮存空间不敷应用。因此,卫生署作出了三方面紧急应变措施。第一项是得到私营机构包括慈善团体的帮忙,东华三院由三月一日起提供45个位于寰宇殡仪馆的遗体贮存空间,借予卫生署使用;另外两间护养院借用共40个遗体贮存空间,其中由香港防癌会赛马会癌症康复中心提供的贮存空间于三月四日开始使用,另外一间护养院提供的位置亦已于三月七日开始使用。
 
  第二项增加容量的应变措施是得到多个政府工务部门的协助,在沙田富山公众殓房附近设立新的遗体贮存设施,共放置61个冷冻柜,增加约2 700个遗体贮存位置。第三项是加快完成兴建新富山殓房,该殓房可提供约800个额外位置,在建筑署的全力协助下,首批500个位置已提前在三月二十五日交付卫生署使用。
 
  透过上述应变措施,卫生署公众殓房的遗体总贮存量已由原先约1 350个增加至现时超4 600个贮存空间。在急症室离世的病人数目在过去一星期逐渐回稳,压力已得到纾缓,卫生署仍会密切留意公众殓房的使用量,亦会在需要时进一步增加贮存量。
 
  第二方面,是理顺流程和增加人手方面。如病人在急症室或到达医院前已离世,其亲属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经警方预约下与法医会面,然后辨认遗体,或需申请豁免解剖,再由法医向死因裁判官作出呈报,裁判官决定是否发出「批准尸体埋葬/火葬证明书」,家属取得相关证明书便可以安排殡葬事宜和领取遗体。由于有一系列程序,亦涉及死因裁判官的运作,卫生署需谨慎处理,确保程序一丝不苟。故此,卫生署第一时间透过调配增加约70名同事,包括公务员和非公务员、不同类别和专业如医生、药剂师、科学主任等,以及文职职系人员,加快处理有关工作。
 
  公众殓房亦加开星期六遗体辨认时段,而刚才提及重开的九龙公众殓房亦于星期日上午提供服务,让家属会见法医和进行遗体辨认。卫生署亦与死因裁判法庭和警方合作制订措施,除需要解剖的个案外,家属在辨认遗体后两个工作天内便可领取火葬证明书,于取得证明书当天或之后任何日子可领回遗体。
 
  至今,于富山公众殓房附近新增的遗体贮存设施共安放超过1 800具遗体。上星期起,家属可经警方安排下陆续前往该设施进行遗体辨认程序。今日开始,会见和辨认遗体的个案,会由每日处理数十个,增加至每日二百个,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有个案。
 
  至于无须经由公众殓房处理的死亡个案,联合办事处,包括入境事务处、食物环境卫生署和卫生署火葬许可证办事处,已延长服务时间,以便市民可即日完成这些死亡个案的死亡登记及殓葬事宜。
 
  第三方面,我们明白离世者家属面对亲人离世的伤痛,若有需要,卫生署设立了情绪支援热线(「疫时哀伤情绪支援热线」),电话为9814 1325。热线已由三月二十二日起开始运作,暂定至四月三十日止,上午九时至晚上九时,由卫生署安排临床心理学家为不同人士作情绪支援。希望面对困扰的离世者家属能透过服务获得适当支援和解决方法。另外,署方亦加派了人手处理市民的查询。
 
  最后,我希望藉此机会,除了感谢卫生署各服务单位同事继续发挥专业精神,服务市民,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公众殓房的贮存量令运作畅顺,我特别感谢警方和建筑署的迅速支援,还有其他兄弟部门,包括食物环境卫生署、机电工程署、运输署、水务署、医疗辅助队等政府部门,以及医院管理局、中华电力、冷冻柜供应商和物流服务承办商等机构,全力以赴,齐心为逝者的家人安排好后事,并发挥共同抗疫的精神,我表示深深感谢。
 
  卫生署会不断检视及进一步优化公众殓房处理遗体的工作和程序,亦会继续监察公众殓房的使用情况和贮存量,在有需要时作出更多应变措施。
 
行政长官:请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
 
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各位市民好。今天食环署想特别讲讲在防疫抗疫这事上,属于遗体处理的部分。我们很明白失去至亲的伤痛,所以我们在处理遗体时,一定会以帮家属办理好身后事为大前提。刚才卫生署署长亦有讲到在公众殓房如何增加容量,如何增加人手、理顺流程等方面的工作,我想在此补充一句,食环署都有在这流程中协助。我们主要做的是将在急症室中的尸体运往公众殓房这运输环节。食环署辖下原有10队尸体处理队,他们一直以来都是24小时不停运作,处理我刚才所说的遗体运送。由二月底开始,在过去一个月我们大幅增加人手,亦寻求外间承办商协助。因为我们知道有大量遗体需处理,我们不想在这环节上造成任何延误,所以我们将尸体处理队由10队增加至25队,大幅增加一点五倍,搬运人手数目亦增加五成,车队亦有增加。幸好在这过程中能顺利配合医院、殓房、警方等部门,一起合作完成这件事,大致上在上星期末已完成这特别行动,现时尸体运送工作已大致回复正常。
 
  关于遗体处理我另外想讲两方面,第一是火化服务。食环署辖下共有六个火葬场。除了使用量极低的长洲火葬场外,其余五个位于钻石山、歌连臣角、和合石、葵涌和富山,平日这些火葬场每日的节数为约130、140左右。由二月当第五波疫情开始变坏时,我们已有心理准备火化服务需求可能增多,所以我们由二月开始已逐步将火化时段增加,至今大家如果到我们网站浏览预订火化时段一览表,会看到每天可供预约时段已去到接近300,代表我们的火葬场几乎24小时运作,最后一个预约时段已到接近午夜。因为这个部署,由二月至今,我们每日开放预约的时段,由申请日翌日起计的第14或15天可供预约,一直有充足数额供大家预约。和合石方面,我们希望四月初会有两个新火化炉投入服务,届时节数可再增加。我在此鼓励需要办理后事的家属,尽早将先人遗体火化,早些应用现有预约时段,无需到后期再找预约时段。
 
  另一方面大家知道办理火化服务需要一些程序,譬如需要先到入境事务处领取死亡证,再到卫生署领取火化准许证,然后到食环署预约火化时段。这三步骤我们一直以来在港岛区胡忠(大厦)及九龙区长沙湾(政府合署)有三合一办事处,我们已延长这些三合一办事处的服务时间,过往我们的服务时间是星期一至五到下午四时半,现在已延长至下午五时半;过往星期六我们工作半天,现在全日开放至五时半。目的不外乎希望利便家属尽快办理所需手续,我们的目标是任何申请即日可以办妥。同一个办公室有三个窗口,家属做完三个手续后基本上可办妥整个程序。
 
  第二方面我想讲讲关于如何协助殡仪业界及殓葬商,让他们好好服务需要办理后事的家属。在这方面我们有两件事想和大家讲讲,第一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在二○二○年时,当时我们因应新冠疫情出现,已联同卫生防护中心将《处理及处置尸体时所需的预防措施》指引更新,当时已提供讲解及公布让业界知悉。两年过后来到第五波时,大量服务需求涌现,所以在三月时食环署安排了三次网上研讨会协助业界面对挑战。第一个研讨会主要重温刚才提到二○二○年公布的指引,第二次研讨会目的是联同相关政府部门及医院管理局,与业界一起讨论如何理顺办理身后事流程和缩减所需时间。多谢业界当时很踊跃发表意见,他们的意见我们已吸纳,其他部门亦已有所改善。第三个研讨会我们特别邀请了临床微生物及感染学専科医生龙振邦医生,直接向殡仪业界前线员工讲述处理遗体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该网上研讨会除讲解外,亦有即场答问时间。出席的50多个机构和人士均很踊跃发言及查询,我相信该网上研讨会对业界释除处理(感染)新冠病毒先人遗体有帮助。我上述讲的三个网上研讨会均有纪录可在食环署网页查看,若传媒朋友有兴趣可点击观看。
 
  另一方面,我们很高兴看到东华三院将其红磡寰宇殡仪馆由明日起,转为感染2019新冠病毒离世人士举办丧礼的指定殡仪馆。我们很多谢东华三院做了这件事,他们亦开放了馆内指定地方并增设灵堂予持牌殓葬商为先人进行化妆及举行瞻仰遗容仪式。我们感谢东华三院这样做,亦希望鼓励其他业界人士给予支持及配合。
 
  另一方面关于协助业界的是棺木处理的问题。由于两地疫情关系,棺木运到香港曾出现阻滞。我讲讲背景,香港每日用到的棺木约250至300副左右。大部分、约九成半是来自内地,余下约百分之五是本地生产棺木,包括环保棺木,亦有来自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澳洲等地。当我们理解业界将棺木由内地运到香港出现问题,主要是物流上的问题时,我们马上与内地单位协商、协调,看看如何提供协助。在三月十四至二十六日期间,我们协调了3 570副棺木由内地运到香港,分别由水路及陆路运到。因此现时棺木供应加上香港库存基本充足,我们今日会再联络业界了解今个星期运送棺木情况。我们会一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着陆路和水路运输得到改善,相信这难关已暂时处理。
 
  以上就是我刚才提过,关于遗体处理方面,食环署所做的服务和工作。我很多谢前线同事不辞劳苦处理遗体及协助家属,我的报告到这里。
 
行政长官:谢谢。
 
记者:早晨。想问林太刚才都提到大埔广福邨现时的做法是在两日内四幢(大厦)全部做完(「围封强检」),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士有感染,这是否都可以幅射到全香港其实都有四分之一人受过感染?以及将来会不会用大埔这个做法做到精准抗疫,即是在各个地区做,这样就变相是另类的全民检测,在短期内可以做得到?另外,亦都想问检疫酒店方面,若「禁飞令」在四月一日放宽,虽然现时检疫酒店房间增多,但我们亦看到有人反映价钱是昂贵了。以往这么多波疫情中,政府说如果入住率不足一半会有一些补贴给他们,但今次看到他们有些是坐地起价的情况,政府是否都可能与他们商讨一下,会不会担心长期下去,日后如果「禁飞令」打开(取消)后,情况松动下来而酒店没有人入住的话,补贴方面会如何支付?会不会有加价或者如何与他们商讨?以及长远而言,如果它们的入住率继续偏低时,继续补贴下去会否担心浪费公帑?多谢。
 
行政长官:两个问题。第一,大埔广福邨的「围封强检」不是一个特别的策略调整,而是因为前一天的污水检测——近日污水检测的病毒量都在下降中,我上星期展示了一些图表让大家看——当天发现大埔广福邨有几座大厦的病毒量特别高。事实上,昨日广福邨还有几座大厦进行「围封强检」。既然当日的污水检测最高病毒量都集中在大埔广福邨,就应该把能力放在该处,尽快找出感染者。我记得当日有五座大厦进行了「围封强检」,四幢是在大埔广福邨,一幢在黄大仙。日后如果每一日检验出来的污水病毒量都有同样现象,而我们的能力亦容许我们一次过去做,就会一次过去做。
 
  我为什么今日要把最新情况让大家知道?因为近日有很多学者用很多模型推测究竟香港目前整体的感染率是多少。当然,经过核酸检测或快速抗原测试呈报,确诊人数现时大概超过100万人,但按常理都知不应只有100万,尤其在早期未有自我呈报快速抗原检测(RAT)阳性结果之前,相信都有不少人都做过RAT,在检测后呈阳性并痊愈。从我们在「围封强检」中收集到的两组数据加起来,确诊人数的确大约四分之一。四分之一放在740万人口中,就是180万,但相对于学者的估计都是偏低,所以最终怎样可以知道一个更准确的数字是不容易。不过,我们承认现时的感染数字应该多于每日向大家报告的累积数字。我亦留意到今早孔繁毅教授提出一个概念,他在星期六开会时都对我说过,现时我们用死亡个案计算出的死亡率,分母是用现时防护中心的累积个案数字,譬如100万;其实不应该只是100万,应该用一个整体的感染人数,譬如180万、250万,这样计算出来的死亡率会更加准确。我们会在日后重新再分析,看看情况是如何,目标都是让市民掌握香港的最新情况,亦希望能够尽快通过一些手段把疫情稳控下来。
 
  第二个问题,我们早前——在上星期一——公布将就九个国家取消「禁飞」,相信有不少滞留的香港居民会急不及待回来,所以我的同事过去几日都很努力联同酒店业界找更多酒店房间作检疫酒店用途。我们亦在两日前公布了成功多找到4 400间房间,所以总数已经达10  000间房间,另外亦有四间酒店会转为专给海外佣工,那方面有1 600间房间。这个数字已经非常高,尤其他们须预订七晚酒店,所以其实是把整个可以预订的酒店房间数量翻了一番。暂时来说,我们觉得这已是合理水平,因为越多的话就会越多人回来,风险又会稍为提高,但我们会密切监察情况,如果发现还有空间可以增加的话,我们都会尽量(增加)。
 
  你提到政府对于这些检疫酒店的补贴——其实我们好像从来都不用补贴——我们的补贴就是如果它愿意成为一间指定检疫酒店,它就不可以再接收其他客人,如果它以检疫酒店的身分所接收的客人少于某个百分比,我们就会给予一些补贴,但据我所知——或陈教授可以补充——它们大致上都可以做到超过这个百分比,所以并不存在动用了公帑。但这些酒店自己如何定市场价格,恐怕这并非政府可干预,因为这是一个商业行为。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多谢行政长官。刚才行政长官已经说了,大致来说,检疫酒店的安排其实是一项「外防输入」的措施。(海外)回来的人士需要「闭环管理」,所以我们对酒店的要求,包括是否适合做指定检疫酒店,以至(酒店)数目,其实都是「外防输入」的策略之一。我们看到过往预订的房间,有时都是挺满,当然不同的时间、疫情的转变,或公共卫生策略都会有时有所改变,但大致上(指定检疫酒店)营运都是畅顺的。
 
记者:各位早晨,请教以下问题。香港的确诊数字连续两日低于10 000宗,在刚过去的周末,市面上人流大幅回升,特首会否认为市民不听从政府呼吁?会否担心疫情反弹导致不能如期在四月底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有没有什么想向香港市民说?另外,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教授指目前死亡率计算方法有错误,认为分母不应是100万人,因实际感染人数约400万人,若用此方法运算,死亡率应只是0.18%,政府当局对此说法有何回应?谢谢。
 
行政长官:关于第二条问题,我刚才回答第一位记者提问时已表示这并非错误与否的问题。现时政府公布的阳性个案数字约为100万人,但我刚刚亦说合理推测是不止100万人。我们在大埔广福邨「围封强检」行动获得的经验是,虽然强制检测能识别额外4%至5%的阳性个案,但有20%已在较早前受感染,因而得出有四分之一人口受感染的推论。待疫情较稳定,我们须整理和分析很多我们掌握的公共卫生数字,以便日后了解香港是次疫情的客观情况。孔教授与我会面时提出这一点,我今天亦主动看看数字,认为其说法有理据,即分母应更准确反映香港的感染人数但现时很难说清楚分母应为400万或是人口的四分之一,要再做工夫。
 
  谢谢你提出人流回升,我真的担心。我们希望由四月二十一日起分三阶段在三个月内放宽社交距离措施,距今尚余三、四星期,期间会有清明节和复活节假期,现时天气亦较好,若市民有一定程度的抗疫疲劳和希望外出,我们并非不能理解,但真的要更忍耐。我们希望能在这三星期尽最大努力进行检测和隔离的工作,把疫情稳控至更低水平,以期由四月二十一日起有序放宽有关措施。即使市民一定要外出,仍必须严守防疫要求,戴好口罩、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继续减少跨家庭聚会,尤其跨家庭聚餐会脱除口罩。限制跨家庭聚会的规例现时仍然生效,但亦须靠市民自律。我想向市民说的是,希望大家继续忍耐一段时间,以如期落实我在上周公布的一连串工作,包括最重要的让学校复课,以及在四月二十一日放宽对业界的限制,例如让餐饮业恢复晚市堂食和让部分处所重开。请各位市民一同努力,谢谢。
 
记者:各位好。首先,同样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透过划分「重点区」和「非重点区」实行分区封控,当中有否值得香港参考的地方?刚刚提到「围封强检」中有一定比例的居民没有完成检测或没有应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代表日后即使推行全民检测,也会有类似比例的居民不进行检测?最后,医管局估算若要用尽亚博馆接收确诊长者,或需增加1 000名内地医护支援,特区政府现阶段会否请求中央委派更多内地医护来港支援?谢谢。
 
行政长官:关于第一条问题,我已多次表示,每个城市采取何种抗疫措施与该城市的特质有关。当然,每个地方的工作均具参考价值,无论是上海、广州、深圳或新加坡,均具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最终决定在香港采取什么策略则须视乎香港的情况。香港最特别的情况,我多年来身为行政长官也强调,是我们融通海外及海内,我们的优势是成为平台、跳板,甚至是「连系人」的角色,我们的抗疫工作必须令我们既连通内地,亦连系海外,才是成功的抗疫策略。要做到一点也不容易,但我们应该争取达致这个效果。
 
  第二,无论是具法律基础的强制检测或是「围封强检」行动,当中的确有部分居民并无遵从要求,这情况在「围封强检」尤其明显。由于我们不完全掌握被纳入强制检测公告的地点涉及多少人,因此较难评估有多少市民违反强制检测公告;「围封强检」则不同,由于相关大厦的居民需要出外,当他们离开大厦时,若我们发现他们未有接受强制检测或没有接获检测结果,便知道他们没有遵从公告。不遵从相关公告属刑事罪行,定额罚款10,000元。我在此呼吁市民在抗疫工作须守法,唯有守法和配合特区政府的抗疫措施,才有机会更早遏抑疫情,从而恢复市民期待的社交活动和企业期待的经济活动。
 
  医管局在内地医疗团队的协助下,目前亚洲国际博览馆(亚博)社区治疗设施中正在使用的病床在增加中,由最初只有200多张,至最近我得知医管局报告有350张,现时或有更多。若仍需额外人手以启用更多设施,我们当然可再向中央提出。最初我们说内地医疗人员来港主要集中在两个设施服务,分别是亚博的社区治疗中心和中央援建的临时医院——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这方面须由医管局自行评估,不单检视目前这两个设施的人手和床位应用,也要检视医管局辖下其他医院专门治疗新冠病人的能力是否足够。若足够,医管局可分派人手到亚博,这样便无须再向中央要求增派人手;若不足够,我们随时会向中央提出要求,而中央往往都很积极正面回应特区政府提出的援港要求。谢谢大家。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3月28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6时19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右二)今日(三月二十八日)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左二)、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杨碧筠(左一)和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医生(右一)在添马政府总部就防疫抗疫措施举行记者会。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举行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