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九题:创新科技人才的供应
*****************
以下是今日(二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周小松议员的提问和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的书面答覆:
问题:
关于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推动「再工业化」所需的创科人才的供应,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知悉,过去五年每年(甲)本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共提供多少个创科相关课程的学额,以及(乙)分别有多少名(i)本地及(ii)外地学生修毕该等课程(按学位类别以表列出分项数字);
(二)是否知悉,第(一)项所述过去五年每年的(甲)本地及(乙)外地毕业生当中,分别有多少人(i)在毕业后的第一年及(ii)目前仍然在港从事创科相关的行业(按学位类别以表列出分项数字);
(三)过去五年,每年分别有多少名具创科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的外地人才,根据政府各项入境计划(i)申请及(ii)获批来港;是否知悉,该等获批来港的人才当中,有多少人来港至今仍从事创科相关行业(按涉及的入境计划以表列出分项数字);
(四)是否知悉,过去五年每年移民离港的创科人才人数及其离港原因;及
(五)有否评估,现时吸引本地及外地创科人才留港发展的政策及措施的成效;会否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培训及挽留该等人才;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本届政府已史无前例投放超过1,300亿元,循行政长官于二○一七年提出的八大方向发展创新及科技,各项措施已渐见成效。在人才方面,香港于「2021世界人才竞争力报告」中「人才准备度」的表现排名全球第一。政府十分认同人才是推动创科发展的重要引擎。经统筹教育局和保安局提供的资料,我现综合回覆如下:
(一)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大学方面,基于院校自主原则,政府一般只订定每所大学在每个修课程度的核准学生人数指标,让大学按其宗旨及策略灵活决定各项课程(包括与STEM相关课程)的收生人数。在过去五个学年,与STEM有关的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实际入学人数及毕业生人数详见下表一及二。
表一:2016/17至2020/21学年教资会资助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的实际入学人数
学年 | 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 | |
第一年实际入学人数 | 高年级实际入学人数 | |
2016/17 | 6 567 | 1 598 |
2017/18 | 6 785 | 1 582 |
2018/19 | 6 986 | 1 596 |
2019/20 | 7 036 | 1 617 |
2020/21 | 6 962 | 1 532 |
注:上述与STEM有关的入学人数包括课程的学科类别含有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由于部分教资会资助课程属跨学科类别,这些课程的入学人数会按比例计算入各有关学科类别。在上表中,小数值均已约为整数,故此数字总和可能与相对的总计略有出入。数字已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学生。
表二:2016/17至2020/21学年教资会资助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本地及非本地毕业生人数
学年 | 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人数 | ||
本地 | 非本地 | 总数 | |
2016/17 | 6 077 | 876 | 6 953 |
2017/18 | 6 409 | 908 | 7 317 |
2018/19 | 6 479 | 999 | 7 478 |
2019/20 | 6 298 | 1 061 | 7 359 |
2020/21 (临时数字) |
6 588 | 1 100 | 7 688 |
注:上述与STEM有关的毕业生人数包括课程的学科类别含有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由于部分教资会资助课程属跨学科类别,这些课程的毕业生人数会按比例计算入各有关学科类别。在上表中,小数值均已约为整数,故此数字总和可能与相对的总计略有出入。数字已包括第一年及高年级的入学生。
就自资专上教育院校而言,在过去五个学年,与STEM有关的全日制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实际收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则分别详见下表三及四。
表三:2016/17至2020/21学年与STEM有关的全日制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实际收生人数
学年 | 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 | |
第一年级学士学位实际收生人数 | 衔接学位实际收生人数 | |
2016/17 | 640 | 1 090 |
2017/18 | 649 | 1 358 |
2018/19 | 597 | 1 523 |
2019/20 | 542 | 1 619 |
2020/21 | 461 | 1 859 |
注:上述与STEM有关的收生人数包括课程的学科类别含有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筑学及城市规划。数字已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学生。
表四:2016/17至2019/20学年与STEM有关的全日制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人数
学年 | 与STEM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人数 |
2016/17 | 1 608 |
2017/18 | 1 538 |
2018/19 | 1 835 |
2019/20 | 1 800 |
注:上述与STEM有关的毕业生人数包括课程的学科类别含有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筑学及城市规划。数字已包括第一年级及高年级入学的本地及非本地学生。由于2020/21学年的毕业生人数尚在整理中,因此只能提供2016/17至2019/20学年的相关数字。
(二)教育局及教资会并无收集教资会资助课程学生及自资专上教育院校学生于毕业后从事创科相关行业的数据。
(三)过去五年,根据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政策,而申请人属创科相关行业/界别的申请获批统计数字详见下表五。入境事务处(入境处)没有备存提问涉及的其他分项统计数字。
表五:过去五年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政策申请人属创科相关行业/界别的申请获批统计数字
输入人才计划/政策(注1) | 二○一七 | 二○一八 | 二○一九 | 二○二○ | 二○二一 |
一般就业政策(注1) | 1 323 | 1 381 | 1 655 | 652 | 585 |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注1) | 298 | 438 | 501 | 426 | 576 |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注2) | 76 | 137 | 204 | 419 | 563 |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注1及3) | 528 | 435 | 619 | 603 | 520 |
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注4) | 不适用 | 24 | 75 | 116 | 60 |
注1: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所提供的获批数字为资讯科技界别的申请人。
注2: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获分配名额数目为资讯科技及电讯界别的申请人;计划下的行业/界别是按入境处和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谘询委员会在甄选程序中所划分,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来港前已在港觅得工作。
注3:数字为延长逗留期限的获批数字。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下的应届非本地毕业生的申请人来港时无须已在港觅得工作,因此入境处没有备存申请人在首次申请时所属行业/界别的数字。
注4: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于二○一八年六月推出,计划的获批数字涵盖13个科技范畴的申请人,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网络安全、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材料科学、机械人技术、5G通讯、数码娱乐、绿色科技、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和微电子范畴。现时,配额有效期为12个月。创新科技署发出的配额分别为210(二○一八年)、100(二○一九年)、207(二○二○年)及96(二○二一年)个。表列的数字为获发配额的公司在相关年份为合资格人士向入境处申请工作签证/进入许可的数目。
(四)香港居民在离境时无须向政府申报外游目的。因此,政府没有香港居民移居外地的直接统计数字,亦没有备存提问要求的分项统计数字。
(五)政府透过一系列措施吸引、培育和挽留人才,多管齐下壮大创科人才库。为从小培养学生对创科的兴趣,政府致力在多个层面推动STEM教育。常规课程以外,中学IT创新实验室及奇趣IT识多啲计划分别资助中小学举办与资讯科技相关的课外活动。两项计划推出至今,合共有超过410所中小学提交资助申请。
为吸引大学生在创科方面发展,创新科技署于二○二○年六月推出创科实习计划,让更多修读STEM学科的大学生在学期间体验与创科相关的工作,至今惠及超过4 700名大学生。香港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亦透过不同计划为青年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创新科技奖学金每年资助杰出的大学生参加海外交流、本地实习和师友计划等,以培育他们日后成为创科界的领袖。政府亦推出不同计划协助毕业后的青年投身创科行列,例如创新科技署的研究人才库资助企业和研发机构聘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持有人进行研发工作,最长为期三年,过去五年已资助6 260名研发人才。另一方面,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员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训,截至二○二一年年底已资助逾8 000名人员参与超过10 000个培训课程。
为便利人才来港,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快速处理涉及输入非本地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的申请,当中涵盖13个科技范畴。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则加大力度资助大学吸引国际知名的创科学者和其团队来港参与教研工作。
政府于二○一八年制订首份香港人才清单,旨在更有效及聚焦地吸引高质素人才,以配合香港经济高增值及多元化的发展。经二○二一年检讨,清单现时更清晰阐明部分专业的领域,涵盖医疗及健康护理科学、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艺术科技等范畴的专才。政府亦会进一步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倍增至4 000个,吸引世界各地优才来港工作,并探讨扩展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至涵盖本港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所设分校。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正全力合作发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两地政府亦已于去年九月推出合作区的联合政策,提供便利人流、科研资源流动及开设业务等方面的支援措施,携手为合作区招才引智。
政府会继续促进「官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完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