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抗疫记者会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一月二十二日)傍晚举行记者会,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医生和房屋署助理署长(屋邨管理)陆子慧亦有出席。以下是记者会的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今日第一时间向大家交代在葵涌邨逸葵楼和其他楼宇涉及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最新疫情,以及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和我今日宣布将会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以遏止疫情扩散,希望能够尽快切断今次Omicron引起的传播链。
 
  首先,在数字方面,截至刚才四时三十分卫生防护中心的记者招待会,与葵涌邨各座楼宇相关的个案,无论是已经确诊的个案或是初步确诊个案,累计105宗,分布在三座楼宇──逸葵楼是96宗、映葵楼是8宗、晓葵楼是1宗。据卫生防护中心的调查显示,今次爆发的源头相信是来自一位女士在海景丝丽酒店检疫期间感染到病毒,她回家后感染了家人和紧密接触者,而其中一位受感染人士曾到过葵涌邨逸葵楼的垃圾房,可能在该处接触过在逸葵楼工作的一位清洁工人,从而引起这一次爆发。这次病毒株确定是Omicron BA.2,一如以往我们所说,传播力非常强,在其他地方,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都是说这种病毒株可以在两至三日之间以倍数增加确诊数字。
 
  这种情况正出现在这次爆发中,我们在葵涌邨逸葵楼发现有Omicron个案,一月二十日当时的确诊和初步确诊个案是九宗;整个疫情发展得非常快,到昨日一月二十一日已经累计20宗,即已翻了一番;到今日,我刚才给大家的数字(包括初步确诊个案)是105宗,增至五倍,这个正正就是我们很担心、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几何式爆发,在这条邨出现。
 
  由于涉及的首宗个案是在垃圾房工作的清洁工人,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就去看看清洁工人在这条邨可能会出现的感染情况。第一宗个案是在逸葵楼提供清洁服务,他居住在映葵楼14楼;另外一宗也是涉及一位清洁工人,他居住在晓葵楼,现在大家可以在画面上看到各座分布。晓葵楼的清洁工人个案是自行检测发现的,因为晓葵楼还未成为我们强检的楼宇。房屋署已经向这条屋邨的清洁承办商──是由一个清洁承办商提供整个葵涌邨16座楼宇的外判清洁服务的──了解这些清洁工人的工作情况。
 
  第一个个案是居住在映葵楼、在逸葵楼服务的清洁工人。他的服务范围是逸葵楼,包括在垃圾房和各自的楼层把居民弃置或放置出来的垃圾放在该楼层的垃圾房或经过垃圾槽收集至垃圾房,亦因为这样他接触到我刚才说的、来自海景丝丽酒店的感染个案。
 
  至于第二个个案是居住在晓葵楼的清洁工人,据服务承办商所说,他是一名杂工,似乎没有服务一座固定楼宇,当葵涌邨这16座楼宇或者包括一些公用地方需要清洁服务时,就会要求这位杂工前往服务,所以理论上,他的服务范围可以遍布整个葵涌邨的16座楼宇。
 
  现时我们通过承办商能够确认到在整个葵涌邨服务的清洁工人有40多位,刚才张竹君医生(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都已对大家说过,这40多位都属紧密接触者,现时正陆续安排进入竹篙湾检疫中心。虽然他们的服务范围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个屋邨内属同一个承办商的清洁工人恐怕都会有一些聚集,或者大家都会打招呼,倾谈一下,甚至一起吃饭盒也不一定,所以全部在葵涌邨服务的清洁工人都是紧密接触者,须隔离检疫。
 
  就着这发生得非常快、只是在两、三日之间就出现了几何式爆发的感染个案,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截断传播链。在这两年来,我们都是通过「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来控制疫情爆发,这包括早于一月十九日,当知道初步确诊个案后,一月十九日当晚已经在逸葵楼进行一次围封强检,或我们称为「受限区域」强制检测,在完成之后,当然亦须做重覆检测。第二个采取的措施,就是昨天当知道情况恶化后,我们通过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公布了一个五天的围封强检。这是在两年来我们都未使用过的、比较严厉的措施,这次围封强检将一直持续至一月二十六日早上,期间所有在逸葵楼的居民须接受五次检测。
 
  第三个措施就是当我们知道映葵楼亦有个案,在今早凌晨四时,便就映葵楼进行围封强检。这次围封强检的初步结果——因为强检要求到今晚七时才完成,大家都知道,一般完成强制检测后,亦需要数个小时才能知道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但今早凌晨四时开始于映葵楼进行的检测,第一批做了940宗检测,已经发现有八至10宗初步确诊个案,所以情况令人担心。
 
  我现在宣布进一步措施。进一步措施有几项,第一,鉴于映葵楼出现疫情爆发,就是刚才所说今早凌晨四时开始做的第一批检测已经发现有八至10宗初步确诊个案,所以我们将同样以逸葵楼的方式来处理,对映葵楼实施五天围封检测,行动将会马上进行。不过有关情况会比逸葵楼妥当一些,因为今早凌晨四时作出的限制与检测宣告仍然生效,换句话说,映葵楼的居民应该没有获准离开外出,除了下楼接受强制检测,我们接下来做的五天围封检测会即时衔接,不会让映葵楼可能有感染风险的居民离开他们的住所,这是第一个措施。以逸葵楼的方式处理,包括我们为逸葵楼居民提供的配套服务亦会同样有效,不过现在已经是下午六时多,今晚的晚餐恐怕我们难以安排,因为一般要有四个小时我们才能安排饭盒供应商提供膳食,请映葵楼居民见谅,但由明天开始,便会跟逸葵楼一样,我们将供应早、午、晚三餐给映葵楼须作围封检测的居民。
 
  第二项进一步措施是政府今晚将在以下四座葵涌邨楼宇进行围封强检,称为RTD(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即不须进行五天围封,但在围封期间,即RTD未解除前,居民不可以离开。这四座楼宇包括芊葵楼、晓葵楼、旭葵楼和雅葵楼。事实上,把芊葵楼纳入围封强检是刚刚十分钟前作的决定,因为大概在半小时前,我们收到消息,芊葵楼有些检测结果亦是初步阳性。虽然芊葵楼不属于正在进行强制检测的楼宇,但很多谢居民自愿进行检测,从而令我们掌握到芊葵楼亦有多宗初步阳性个案,所以今晚会将芊葵楼纳入「受限区域」围封强检。
 
  晓葵楼纳入「受限区域」围封强检,是因为刚才我所说已有一宗个案。旭葵楼和雅葵楼,直到今天还未有任何确诊个案或初步确诊个案,因为它们未纳入检测范围,居民可能亦没有病征,未必会被发现,但为何会把这两幢还没有个案的楼宇纳入「受限区域」围封强检?因为位置上它们属同一地域,如果大家看到图中所示,葵涌邨大概分为四个部分,而逸葵楼、映葵楼、旭葵楼、雅葵楼和晓葵楼这五座是在同一个区域的,大家看到图中左上角的地方,这五座楼宇跟其他楼宇相隔了一条路或中间有其他楼宇。这是第二个行动。
 
  第三项进一步措施,我们今晚会将葵涌邨余下的10座——即将16座减去正进行各式各样行动的六座——纳入强制检测,即CTN(compulsory testing notice)。CTN即没有「禁足令」,但须在一段时间里进行多次病毒检测。
 
  为了安全和审慎起见,除了这16座葵涌邨楼宇外,我们也将位处于葵涌邨中间的两座灰色楼宇,即葵馥苑——葵馥苑原本是居者有其屋,但早前变为纪律人员宿舍——两座楼宇亦纳入强制检测范围。
 
  从数字上说,这个行动非常庞大,因为葵涌邨一共有16座,我掌握的资料显示每座大概有1 000多个单位、2 000多名居民,单是葵涌邨16座可能已有35 000名居民,加上两座宿舍,可能要处理36 000至37 000个病毒检测。我们有这个能力,通过进行检测的承办商,目前香港化验所每天检测能力超过100 000次。事实上,昨天破纪录地进行了150 000次病毒检测,但限制因素往往是采样能力,不是实验室检测能力,而是我们须有人在最方便的地方——不论是检测中心或流动站——替居民采样。现时在葵涌邨,通过流动站,采样数字已能达到10 000人次,明天这10 000人次的采样能力将会倍增至30 000人次,应该可以应付居民须进行病毒检测的需要。我在此非常感谢检测承办商,通常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动员人手,为我们安排流动检测站;当然亦非常感谢葵涌邨这么多居民,无论受到五天围封限制或进行这些重复的病毒检测都非常合作,每一次我们都看到绝大部分居民是有序地下楼接受检测。
 
  我呼吁大家要保持信心,疫情持续了两年,全世界现正经历极速反弹,均由Omicron引起,因为Omicron已经替代了Delta,成为各地区、各国的主要变异病毒株,感染力非常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还是认为我们仍可遏止Omicron在本地扩散。

  我在此作几点强烈呼吁:第一,刚才我已说过,非常感谢葵涌邨几万名居民,请各位按我们发出的五天围封检疫,或「受限区域」的一次过围封,或无须「禁足」的强制检测公告来接受检测,而且在这段时间最好留在家中,尽量少外出。
 
  第二个呼吁是该些不受出外限制、住在葵涌邨的居民,我亦呼吁他们尽量避免外出、注重个人卫生、不要参加聚会。如果是不受出外限制的葵涌邨居民,但其工作会将其置于高暴露风险的人士,包括在安老院舍、医院或诊所工作的居民,我在此呼吁他们暂停上班;我亦希望各雇主合力遏止疫情。如果这些居住于葵涌邨的居民受感染而继续上班,而其工作地方具高风险,他们可传播病毒给没有接种疫苗的长者或医疗人员,令院舍和医院内出现传播,这样便会非常危险。这是第二点的呼吁。
 
  至于全港其他市民,请大家减少聚会,因为现时每一次聚会都有风险,不知道无病征但或已感染Omicron人士的行踪为何;特别是小朋友和长者,因他们的疫苗接种率较低,甚至小朋友的疫苗接种工作才刚开始,五岁以下的小朋友无法接种疫苗,所以请他们尽量减少外出。根据外国文献,Omicron对小朋友的影响亦大,对没有接种疫苗的长者的影响更会有生命危险。
 
  第四个呼吁,一如既往,未接种疫苗的香港居民请尽快接种疫苗。昨天的疫苗接种纪录令人振奋,逐渐下降的疫苗接种率于昨天回升,昨天一共有48 000人次接种疫苗,其中接种首剂疫苗人数回升至20 000,令目前本港接种首剂疫苗占合资格人口比率达77.5%,距离达八成渐近、甚至高于八成亦有机会。未接种第三剂疫苗但已相隔足够时间、符合接种资格的市民,请尽快预约接种第三剂加强剂来保护自己。
 
  有一件事可能令我们的风险更高,是当全世界各地Omicron成为主流病毒株、盖过Delta,但我们因仓鼠的传播又重现Delta个案,我们都担心香港若同时有Delta和Omicron的传播风险便非常严峻。
 
  最后,如果大家因行踪或接触过的人士而觉得自己有受感染的风险,请尽快进行核酸检测。我们除了在葵涌邨设立多个流动检测站,其他社区检测中心和流动检测站仍然提供服务,请大家接受核酸检测。若是较高风险的人士,亦建议可使用快速测试。对于葵涌邨居民,民政事务总署免费派发快速测试套装,但它不可替代核酸检测,以敏感度和准确性来说仍是以核酸检测,即PCR test为主。若市民在进行这些核酸检测期间有担心,亦可进行快速测试,即rapid antigen test(RAT),政府亦会尽量提供这些检测安排。
 
  我现在请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向大家交代政府由昨日到现在于逸葵楼的行动情况。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逸葵楼有2 700名居民需要接受五天的居家隔离及强制检测的安排。在昨天晚上六时开始的联合行动由房屋署牵头,成员包括警务处、卫生署、民政事务总署、海关、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超过250名的人员参与,稍后亦会有其他部门的人员轮替加入。我们理解到禁足外出五天,对当邨的居民有实质影响,购买食物都是有需要的,所以我们由昨天开始,已经为居民提供早、午、晚餐,以解决他们购置食物的困难。虽然我们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但亦提供少量的选择,包括猪、牛、鸡和素食,希望可以为受强检的居民提供一个选择。在派送的过程中,我们留意到有个别延误的情况,我们会检视和作出改善。我们亦会因应实际情况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必需的家庭日用品。

  在2 700名居民中,大约有700名是长者。我们考虑到个别居民需要定期覆检和服药的安排,所以我们透过卫生署安排了两名护士驻守在我们的办事处,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协助。另外,我们亦设定了热线,由超过10名同事接听,了解居民在强检和家居隔离的时候的困难,以及查询、求助和跟进。为了确保居民有序地接受强检,我们除了让居民按照自己的时间落楼去检测之外,亦都会透过电话和上门提醒他们有序地接受检测。有些时候我们会邀请部分的居民稍迟才落楼(检测),因为如果轮候采样的人龙是长的话,我们都希望人群聚集减少,所以这都是为了居民的卫生和防疫需要而去做的,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亦会联同执法人员上门跟进。至于行动不便的长者,我们亦都会特别安排采样的人员上门为他们采集样本。我们会因应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至于行政长官刚才说到映葵楼今天晚上所实施的安排,我们亦会采取同一处理,亦都会由明天开始,为受影响居民提供早、午、晚三餐。我在此呼吁在葵涌邨的居民准时和守规,尽可能去采样中心进行测检;亦都感谢逸葵楼的居民,以至葵涌邨的居民,在过去一段长时间非常合作。虽然逸葵楼的居民被强制不能离家,我们见到大家都非常平静,亦都与我们的同事非常合作。
 
记者:你好,想追问清洁承办商的名字,以及今次葵涌邨的爆发,是因为那名巴裔男士,他可以自由出入(各大厦的)垃圾房,会否追究这方面的责任,即房屋署或承办商的安排?估计今次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大厦多数有环境上的污染,还是居民的流动造成传播?昨日我们看到整个逸葵楼在检疫方面(的安排),居民非常密集地排队,这过程都会造成人与人之间非常接近的接触,如果有更多楼层的居民都要做检测,整个风险其实有多大?如何可以排除当中透过空气互相传染的危险性?今次的疫情大爆发,其实是否因为署方没有果断决定当时──即星期四──及时「封邨」?是否赶不及安排人手?这几天会否已经增加了风险呢?谢谢。
 
行政长官:我记录有五个问题。我请陈帆局长──因为他负责带领房屋署──回答关于清洁承办商和屋邨内垃圾房的管理问题;接着请徐总监说说环境污染的情况和我们在安排检测时有何预防措施,最后我会说说──大家昨日或今日在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的2019冠状病毒病个案最新情况简报会中都有提到──这次政府的反应究竟是快还是慢。请陈帆局长说说。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多谢行政长官。首先说说排队的安排,正如我刚才指出,整个葵涌邨有34 800多名居民,所以全邨都进行采样检测的时候,安排是非常重要,刚才这位传媒朋友亦说得很正确。我们现时在葵涌邨有三个采样点,所以基本上人流首先是分开了三个点,我们亦不排除日后有需要时会增加采样点。其次,我们的同事会留意每个采样点人龙的长短,如果人龙长、聚集的人较多时,其实我们在每个楼层都有同事呼吁居民稍等,先返回家中。我们有些情况会亲自致电他们,提点他们人龙比较稀疏;或者我们知道他们没有落楼接受采样时,会提点他们落楼;有需要时亦会上门作温馨提示。当然,在我们的房屋管理中,每一个住户在我们的名册内都有联络的安排,所以我们用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方法与他们联系,这个我们会留意的。
 
  至于承办商的名称,我们在整个葵涌邨是一个承办商,我可以提供名字给大家:是「真会记」。但至于感染的源头及感染的途径,我相信要由徐总监解释。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现时逸葵楼比较多个案,根据个案聚集的情况,差不多不同楼层和座向均有个案出现,再者我们现时发现有工作人员为确诊者,她每日的工作程序需要在不同楼层上落,亦需要在不同楼层的垃圾收集点执行工作,我们相信这次爆发,第一,可能从该名职员或员工与不同市民在工作上的接触所传播,而我们亦看到环境样本有阳性,即在环境样本检测到存在病毒,可能在工作期间会将一些公共地方的环境污染。若市民的个人(卫生)意识做得不好,可能会将病毒带进自己的口、鼻和眼睛而传播,尤其是我们在其中一个公众地方包括八楼一部电梯的按钮发现病毒,以及在七楼一个垃圾房内只有员工能有机会触碰到的收集点,都出现阳性环境样本。因此,根据整个个案调查,似乎是一个工作人员与市民之间的人与人传播,亦包括一些环境传播。
 
  有关检测方面的风险,检测时永远会有风险存在,所以检测的地方一定要比较空旷,检测时如果释放了病毒,空气便可以将其稀释。检测亦需要在一些人与人接触较少、较宽阔的地方进行。
 
  今次的检测亦需要有序地进行,避免太多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这亦是需要的。在检测期间,市民去检测时需要佩戴口罩,亦有一些消毒的情况例如使用酒精搓手液,每一项程序均须留意才可减低检测时的感染风险。
 
行政长官:关于最后的问题,就这两年的抗疫经验,我们往往都要面对一个问题——究竟这些行动是否够及时?因为病毒有传播的风险,所以有效的措施如果能够越早、越及时做到当然越好,但这不是一个完全科学的工作。不是说一旦发生什么事,按一下按钮便可以马上落实一些措施,这亦未必和我们的能力有关。我可以和大家说,我在每一次的内部高层督导会议中也说,如果有些措施要实行,我们便动员所有政府和承办商的能力去实行,而不是反过来说我的能力只有这个程度,所以办不到。明明知道某些措施是从卫生、防疫的角度去考虑要实行,但故意不去办,我们并没有这个考虑。当然,我们能否办到令市民完全满意,这就和能力有点关系。譬如刚才陈帆局长已说,我也希望能很准时地把饭盒送予2 700名在逸葵楼的居民,或由明天开始送予在映葵楼的居民,但是派送的能力可能亦有一些限制。
 
  在这次事件中——我早前已经说过,鉴于Omicron的传播力这么快——我们的策略是希望能走在疫情散播之前。这阵子做的工作是基于我们从化验所掌握到的最新资料来做,即发现有初步确诊个案,甚至好像刚才所说,在芊葵楼的初步阳性个案,资料还未传送到卫生防护中心的化验所,是我们从承办商得知的,发现芊葵楼有一些样本可能是阳性,所以我认为这个工作我们都尽量做得很及时。我刚才和大家交代了一些日子,在一月十九日我们知道有初步确诊个案,当晚已经做围封强检,完成一日后——其实仍然在做重复的检测——又掌握到多些初步确诊个案,所以到一月二十一日便采取最严格的五天围封强检。当然在汲取了经验后,是否应该无缝接着进行围封强检比较理想,这个我不会反对,所以今日在映葵楼将会是无缝式的衔接下去,即今早凌晨四时起映葵楼的2 000多名居民已经不能离开,只能做强制检测,我们稍后发出的公告会衔接下去,即中间不会有任何空隙,居民不会不受到「受限区域」的限制而外出。
 
  我们每一次都希望能够在下一次再有疫情时,每项措施都做得更好,但希望大家明白,全世界也在控制这疫情,其实它的传播和爆发都非常厉害,我们会继续尽最大努力,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手段,都能够完善、做得更加好来防止这次疫情扩散。多谢大家。
 
记者:你好。特首之前曾说「禁足」不可行,但最后也做到了,现时有两座大厦正进行「禁足」。有否因早前的判断而影响和耽误了时间,令今次疫情有爆发的风险?第二,五日强制家居隔离在时间上是否足够?看珠海的疫情,已封控七日,有些地方仍有个案出现,潜伏期会否超过这段时间?五日是否足够?范围是否够大?为何不选择整条葵涌邨做——因有清洁工曾到过这么多座大厦清洁,是否能力上做不到?最后,是否现时仍认为全民强制检测不可行?
 
行政长官:我请徐总监稍后说说为何进行五日的强制围封检测。首先,我必须澄清,我没有说过「禁足」不可能;刚刚相反,我是说若要进行全民检测,必须有「禁足令」配合,不能一边厢要求全部人或全区居民接受强制检测,那边厢却容许他们到处去,两者要同时进行。若我们要在某处进行强制检测,应该禁止他们离开该处,才会有效。我们不是从没有这样做,第一次应是去年在佐敦进行,我亦曾亲自到场。所谓「禁足」即不准离开,是有时间性的,可以不准他们离开24小时,也可以不准离开120小时。以前我们的做法也是「禁足」,RTD(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的性质就是「禁足」,所以我必须澄清——这一点很重要——我没有说过香港不可以采取「禁足」的做法,但若要进行全民检测,就等同全港700多万人一同「禁足」,大家可以想像影响会有多大。姑勿论全港,现时九龙西可能存有传播链,全九龙西的居民被「禁足」五日或只是24小时,已是非常大型的行动,如何安排这些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常识的问题。另外,我们有能力,但能力并非无限——各位记者朋友,各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若每日要求你们写500篇报道可能也会超乎你的能力——当能力有限时,我们要把力度用于最有功效的地方。以我们过去两年的经验,当我们看到哪里出现风险,无论是有检测结果呈初步阳性,或通过污水检测——世界上不是很多地方能有系统进行——看到哪里呈阳性结果,就在该处进行检测,即使未出现个案,亦在该处执行RTD。RTD本身即是「禁足」,这一年多以来,我们已执行超过130次RTD,即「禁足」,有100 000人曾被「禁足」,不准离开居所,直至完成检测,以及检测结果阴性,翌日早上还要出示手环才可离开,这就是「禁足」。但全港性的「禁足」如何进行?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每人也应想想这件事能否做到。我没有说过不可以采取「禁足」,我们每日都在「禁足」。今次「禁足」涉及五日家居「禁足」,必然有其科学理据,我请徐总监说说。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就着需要五天强制检测而不外出的安排,在科学方面,我们要看Omicron的潜伏期。以我们所知,Omicron的潜伏期较短,大概三天左右的潜伏期。在这个案上,我们相信若感染源头,即可能是一些带有病毒的工作人员,他们已经离开了其工作环境,剩下来就只有环境之间有机会传播。如果市民不外出的话,再感染的途径便会截断。
 
  现在余下的是已经受感染的人士,在潜伏期内会否发病或检测得到。按此推算,如果由不可离家开始计算,相信在三至四天之间,我们可能已经找出相关传播。当然,亦有一些可能是市民与市民之间原先已有感染出现的情况,我们亦有弹性,希望在五天内找到全部的传播情况。接下来很重要的是要留意每日检测的数据,看看呈阳性反应情况有多少,就看到我们这个时期收效的情况。当然,除了科学,也要配合真正的运作需要,若检测时间太长,会对市民造成不便,对此亦要取得平衡。

记者:首先想问,现时暂时不会将整个葵涌邨围封,但其实邻近的大窝口邨今日也出现了两个个案。其实邻近的屋邨是否正面对Omicron或其他病毒的感染风险?另外,刚才特首自己也有提及Delta和Omicron现时正在香港流行,为何刚才会提到很有信心疫情是可以受控呢?有两条传播链的话,对香港整体防疫来说是否一个很大的风险?另外,特首也有提到,希望住在这条邨的人,任职诊所或院舍的员工便不要再上班。在这一方面,特首会否提供一些补贴予受影响的居民或其他人?而居民今天晚上没有饭吃,他们可以怎样做?如果他们买外卖的话,会否也觉得有风险,不建议他们买外卖呢?
 
行政长官:第一,疫情每一日都在变化,甚至每半日都在变化。我差不多由两日前,近乎每日都在内部召开会议,第一时间应对和安排动员的工作。刚才你也听到,尽管今次的爆发是在一条公共屋邨,但有很多部门协助房屋署进行大量工作,例如今晚因为映葵楼要围封五天,有四座楼宇要做「受限区域」检测已由民政事务总署牵头处理。过往有一种简单的分工,即公共屋邨由房屋署处理;私人楼宇就由民政事务总署处理,现在都不会计较,因为我们是一支团队来抗疫。同样地,全港700多万人也是一支抗疫团队。如果每一个人在抗疫过程中都能够多走一步,承受一定的不便和损失,我们才会抗疫成功。当然,在重大的影响下,特区政府也会作出一些协助,否则也不会有先后五轮「防疫抗疫基金」。但如果每一个人因为抗疫的工作而有所付出或有一些损失,现在就要坐下来讨论如何补偿,这不是抗疫优先要做的。我希望大家明白抗疫要齐心,大家都同坐一条船,所以若有不便,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提供方便,但不能做到让所有市民都满意。我觉得这一次的感受,就像刚才陈帆局长所说,葵涌邨的居民真的很合作,一次强检,出来的结果是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接受了强制检测,也有利于我们尽早发现感染个案。由于我们每半日会检视情况,大窝口邨的风险是存在的。刚才我也问过,是有风险的,我们会视乎情况推出措施——你现在应该十分熟悉我们那几类措施。
 
  至于Delta和Omicron的传播链,我现在要呼吁,我们仍有这个风险。但幸好目前Delta的个案,由于由仓鼠引发,也因为能够很快作出行动——虽然那些行动引起了很多反对、爱护动物人士的反对——但仍是要做。这正正是我刚才所说,每位居民在这场世纪大疫情中都要承受一些损失、一些不开心。我明白养宠物的朋友会不开心,但也没办法,因为最大的公众利益是尽快控制疫情。谢谢。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我们要明白这是居家隔离和强制接受检测,目的是控制疫情,不让它扩散,所以一般人士是不能进入受限制区域。除此之外,我们会因应个别居民的实质需要,例如其家人送药物,这些必需的药物,我们会容许,亦会给予方便;但是你提到外卖,对不起,在抗疫及防疫的前提之下,我们不会处理。
 
记者:你好,想问逸葵楼星期四晚上没有被即时围封,想问如果因为这样而造成社区大爆发的话,应由谁负责?另外,有专家提到在Omicron爆发之下,难以维持「清零」;有一名巴裔妇人在检疫酒店,将酒店的病毒带入社区,造成大爆发,亦有专家说是因为「清零」政策要求入境者检疫21日,因此可能发生一些交叉感染。想问香港是否仍会坚持「动态清零」这个方向?还有,年初四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的机会大不大?也想跟进行家的问题,有些外人可以自由出入葵涌邨的垃圾房,责任由谁负责?谢谢。
 
行政长官: 我请陈帆局长回答关于屋邨垃圾房的管理问题。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外人出入垃圾房(方面),我相信要待卫生当局核实有关人士的行踪。如果大家留意,卫生当局的同事在记者招待会都有提过,有关人士有时所说的行踪及时间,在不同时候都有所出入,究竟他是如何进入某些处所或某些空间,其实会否有其他的情况,我相信要厘清这个事实才可以作出评论。
 
行政长官:就另外的问题,第一,先回应那个大的问题——「清零」政策。特区政府现时一直沿用「动态清零」,我们知道完全没有办法可以保证没有个案。以今次这一波疫情而言,至少有三个引起感染的来源:一个是航空公司违规的机组人员;一个是在检疫酒店内受到感染的人士,返回自己的住所,但她已完成了检疫;第三是一个从海外入口的仓鼠引起的传播。这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控制的,当然你说违规的人员是可以控制的,但都不是政府可以完全控制每位人士的个人行为。事实上,从这两年的经验来看,我们制订了很多规例,但亦有人会违反规例。我们发告票、诉诸法律、法庭判他入狱,这些也有不少例子。但很不幸,若违规人士本身是高风险、传播力强的话,便会出现爆发。
 
  同样,就检疫酒店而言,大家也要考虑到这些检疫酒店也是很努力在通风或其他方面满足作为检疫酒店的要求,从而提供检疫酒店服务。大家不要忘记,最初并没有酒店愿意成为检疫酒店,它们翌日也要继续经营生意,怎样成为检疫酒店?但政府是需要有很多检疫酒店设施来让港人返港——我们已经不是说提供给游客,而是给香港人返港之用——但亦没有百分之百保证。有时候,居住在酒店的检疫人士在开门、关门之间便出现了感染。我希望大家明白,不要说有一次出现了这些我们不想看到的情况,便须「人头落地」,问谁要负责。这两年来,你看到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完全保证到——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可能是全世界之中做得最好——但有时候也没有办法。由冷冻食物传入来、邮包传入来,如何能保证?谁人又能负责?所以我们应该要用一个很积极、齐心的态度来应对疫情,我相信我们有这能力——在过去两年有这能力。今日面对这个挑战是大的,但是我觉得只要大家有信心,亦愿意和政府配合、齐心协力,是有能力让我们可以控制Omicron在香港扩散,从而可以让我们继续在未来一段日子可以保持到于过去半年所看见的相当好的情况。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在年初四,即现时社交距离措施一共实施28日结束前能够大幅度放宽的机会比较微。但我不想今日在这里说,因为我答应了我们会不断检视,事实上现在每一天也在检视。如果不放宽,是不是百分百不放宽,抑或有何形式可以利用「疫苗气泡」来放宽呢?这些全部我们都会认真讨论,然后适时公布,要让我们有些时间在这方面准备这些工作。
 
  我想补充一句,为何我们做这么多工作,还有一个考虑是大家比较少讨论的,就是保护医院。两年前,我和陈肇始教授说,我们第一个工作目标是防止香港的医疗系统崩溃;今日我们十分成功。你看到其他地方染病的医护人员已经很多,Omicron的传播力这么高,已经出现有些情况是不够人上班,连医护人员也染病,根本不能上班去帮助其他染病的人。但我们很幸运,到现在我们医疗系统运作仍然相对正常。因此,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就是为了要保障医院。有一段时间,大家记得,很多从外地来港的人士,在「检测待行」时已证实是阳性,要立即从机场送去医院。我们要不停接收从海外感染的个案并送到本地医院,从而制造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令香港的医院系统可能出现崩溃的情况。因此,每一个措施我们都要考虑对香港医疗系统的影响。因为除了Omicron的感染之外,香港人还需要有公共医疗服务,他们会有其他的病。现在我们处于冬季,有流感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因素也要在防疫的措施充分照顾到,从而找到一个我们认为最平衡各方考虑、最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控制疫情的整体方案。谢谢大家。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我想就行政长官所说我们现在「动态清零」的状态稍作补充,因有超过一位记者询问这个情况。「动态清零」不是很容易做的情况,但特区政府有信心,亦有能力(可以做到)。其实我们在(去年)十二月时已经就着假如有第五波疫情来临,我们应该如何应变,做了不同的计划。我们无论在「外防输入」或「内防扩散」,包括我们的检测能力、个案追踪、检疫设施、医院的病床,其实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了准备。所以我们今日的能力,即例如今晚立即要做很多「围封」强检、我们要增加多少个(检测点)、需要要求检测承办商怎样协助,其实这些我们早已向他们说了,当我们有这样的情况,便需怎样做。我们甚至邀请了不同的大学,请他们培训医学生或护理学学生,当万一我们需要进行检测或多些人手接种疫苗时,我们都会有人手。至于个案追踪,其实在早前上一波,我们已培训不同的政府同事帮忙做个案追踪。所以今天我们的「动态清零」,现在做的防疫抗疫应变,其实都是我们两年来总结的经验和一直准备的。多谢。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23时28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今日(一月二十二日)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左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右二)、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医生(左一)和房屋署助理署长(屋邨管理)陆子慧(右一)在添马政府总部就防疫抗疫措施举行记者会。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举行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