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答问会开场发言(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一月十二日)上午在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答问会的开场发言:

立法会主席、各位议员:

  早晨。首先恭贺梁君彦议员再次当选立法会主席,在未来四年继续领导立法会履职尽责。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的首次会议,会议厅内悬挂了国徽和区徽,标志着特区政治体系的里程碑。本届立法会是特区根据去年三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其后修订《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落实特区完善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后产生的首个立法会,全体90位议员上周一在我监誓下,庄严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切实履行立法机关的宪制职能。我在此再次恭贺每一位当选的议员,并承诺在任内带领管治团队与各位议员衷诚合作。

  今天是本届立法会的第一次会议,而眼前头等大事仍然是尽最大努力稳控因Omicron变异病毒株引发的疫情,相信稍后各议员提问都会集中这议题。由于我过去一周已多次公开交代抗疫的工作,我反而想藉今天出席立法会的机会向议员交代另外三方面的工作,即建立行政立法关系、推进「北部都会区」和重组政府架构。

行政立法关系

  过去多年反中乱港分子企图以政治主导议会工作,令立法会难以全面发挥与行政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衡,并支持行政主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职能。自从二○二○年年底反对派议员离开立法会后,二○二一年是立法会与行政机关良性互动、成果丰硕的一年。去年立法会通过46条政府法案,较过往每年平均数多一倍;亦批出了超过3,200亿元拨款,让政府推进基建和其他民生工程;我亦行使行政长官的宪制权力,以书面同意由议员提出的两条条例草案。这些行政立法配合的成效开启了良政善治的局面。

  今届立法会议员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或专业,体现广泛代表性和政治包容性,无论是通过选举委员会界别、功能界别或地方选区选举进入议会,都会反映社会各界不同声音,和而不同,大家为市民谋福祉,为香港谋发展。我和管治团队期望与议员充分合作,在经完善的选举制度下做出实际成绩,争取市民认同,让新制度发挥其优越性,为香港民主的长远健康发展奠下坚实基础。

  在配合立法会工作方面,我会定期出席时间长短不一的答问大会,直接回应议员的质询。我亦要求官员在回答议会的口头质询时,要做到简洁、清晰及有理有据;各司局长亦应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尽早与议员作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并谘询相关立法会事务委员会。政务司司长亦会每周与立法会内务委员会正副主席会面,保持沟通。当然,特区政府会自身做好讯息发放和政策解说工作,争取市民支持。

  制定和修改法律是立法会的重要工作,我在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已同时公布拟向今届立法会初步提交的40项立法建议。这40项建议涵盖当时已知涉及重大政策的立法建议,未有包括较技术性的修例建议,所以最终提上今届立法会的法案肯定会更多。40项建议当中有不少是在座议员关心的议题,包括正在进行谘询有关《版权条例》的修订、防止儿童被虐的强制举报、提高职安健最高罚则、取消强积金「对冲」、精简土地发展法定程序、《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本地立法等。政务司司长正统筹本年度的立法议程,稍后会提交立法会参考,看来今年的立法工作会是相当繁重的。

「北部都会区」

  「北部都会区」是我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为香港谋划未来的重点,其规划概念和空间布局,既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大湾区包括前海的机遇,亦尝试为解决经济转型、就业、房屋、交通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打开新局面。

  自《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展策略》)公布以来,至去年年底,我们记录到超过300篇报章意见和评论文章。社会普遍支持「北部都会区」发展,评价相当正面,部分评语包括:认为政府「展现了更大的发展思维和格局,值得肯定」、「给解决房屋短缺问题带来希望」,亦指出付诸实行时挑战重重,政府「要有敢于跳出条条框框的决心和勇气」。当中很多是善意批评,包括成败在执行;拆墙松绑、加速落实;克服建造界人手不足等问题;强化跨局协作等。

  为回应社会各界对「北部都会区」的期望,我已督促相关政策局不失时机,跟进《发展策略》多项关键工作,但在谈具体项目前,我想重申社会应为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将愿景落到实处。

  第一,土地开发程序须大幅精简。要在20年内全面落实《发展策略》,必须大刀阔斧压缩土地规划流程。发展局会在今个季度向立法会提交精简土地发展的具体建议,涵盖《城市规划条例》、《收回土地条例》、《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等多条法例。

  第二,要有效整合审批土地。我们会研究以混合模式发展创科用地,除继续发展多层工业大楼给中小企进行生产研发外,亦会考虑采用「双信封制」招标方式批地予大型创科企业,综合考虑技术和价格建议,让企业自行兴建研发或生产设施,以吸引高端制造业和科研机构落户香港。此外,「北部都会区」有不少祖堂地。民政事务局与乡议局已召开了首次会议,讨论释放祖堂地的发展潜力。

  第三,制订有利产业和人才发展政策。除土地政策外,我们要更开放地考虑提供政策优惠吸引内地和海外企业和人才在香港发展。去年年中推出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十分成功,证明香港对外地优秀科研人才具吸引力。我近日在政府内部已召开跨局会议商讨为香港库存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第四,强化执行机制。大型发展项目横跨多个政策局。正如我在《施政报告》建议,下届政府可考虑设立副司长职位,负责领导包括「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提升高层领导,强化跨局协作,制订指标监察成效,并与深圳市政府紧密联系。我会稍后谈及政府架构重组这部分。

  我希望议员日后在议会内外讨论《发展策略》时能就以上几方面多给政府意见。接着,我会向议员讲述几个关键工作的进度和方向。
 
  •   按着「运输基建先行」的理念,特区政府已在工作层面与深圳市政府讨论属《发展策略》建议五个铁路项目的其中三个跨境项目。我计划稍后到访深圳与市领导交换意见。在香港这方面,运输及房屋局正着手研究连接洪水桥和前海的铁路在港方路段沿线增设车站的位置;至于北环线北延支线,我们已要求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于今年内提交支线的技术和财务建议。
  •   开拓更多土地作房屋、创科及商业发展是《发展策略》的重要目的,涉及额外600公顷土地和16至18万个来自四个区域的住宅单位。发展局已将当中的新田科技城和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两个区域纳入去年十月展开的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新界北新市镇及文锦渡的规划及工程研究范围内;至于另外两个区域,即扩大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至尖鼻咀、流浮山及白泥,以及扩大古洞北新发展区至马草垄,相关研究会在今年内开展。此外,发展局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把古洞北新发展区内约三公顷的商贸及科技园用地改划作房屋发展。
  •   相对于过往的新市镇发展,我们更重视「北部都会区」的就业机会。除新田科技城外,「北部都会区」内的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享有与前海一湾之隔的地利,可发展商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我已指示政府应担当先行者,把部分无地域限制的政府部门搬进「北部都会区」,带动发展,创造就业。发展局已在古洞北新发展区选定可发展综合政府大楼的土地,政府产业署亦会于今年首季完成研究,敲定迁往「北部都会区」的政府办公室。香港房屋协会亦率先积极配合,在其位于粉岭的「北部都会区」区域办事处拨出空间,与数码港合作成立全港第一个房地产技术(proptech)共享工作室,今年内将招募初创企业进驻。
  •   作为宜居的都会区,我们须及早筹划主要的社区设施。我早前已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就此与医院管理局主席及行政总裁会面,双方原则上同意会在「北部都会区」扩充或兴建三间医院。当中北区医院扩建工程已经展开,二○二八年完工后将额外增加1 500张病床。古洞北医院预计会成为「北部都会区」的中心医院,初步估计最少提供 1 600张病床。由于邻近新田科技城,古洞北医院将会是一间具综合功能的研究型医院,不单提供治疗和诊症服务,亦会发展医学科研和教学用途,可与新田科技城的生命科学产业产生协同效应。此外,食物及卫生局正研究增加建议的洪水桥医院的病床数目至2 000张以上。除公营医院外,我们亦计划在「北部都会区」拨地发展私家医院。此外,民政事务局会在今年内向立法会提交拨款申请,兴建位于粉岭的文化中心。
  •   「北部都会区」重视城乡共融、发展与保育共存。为确定分别位于南生围、三宝树和蚝壳围的三个湿地保育公园、沙岭/南坑自然生态公园,以及香港湿地公园扩展部分的范围和管理模式,及评估有关措施对创造环境容量的成效,环境局正筹备今年内开展顾问研究。环境局另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指定红花嶺郊野公园的法定程序。此外,保安局会于今年第二季开放原属禁区范围的沙头角码头,容许旅行团在「指定区域」观光购物或乘船前往荔枝窝、吉澳等旅游景点,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就进一步开放沙头角墟(中英街除外)的可行方案谘询市民。 

政府架构重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顺的政府架构将有利于推动政策创新和提升管治。我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重组政府架构的重要性,并建议五个初步构想。我同时表明这些构想纯属抛砖引玉,现届政府会在谘询持份者后准备详细方案,交予第七届立法会讨论,然后将方案和议员意见交由三月二十七日当选的候任行政长官考虑是否在下届政府实施。

  经过了三个月的内部讨论和参考了持份者的意见,本届特区政府现建议的改组方案为:
  1. 增设新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从民政事务局接掌文化、艺术和体育事务,以及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接掌电影、创意产业和旅游事务。将目前由不同政策局分管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事宜统整,归一由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负责,加强督导和推动香港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产生协同效应,使香港成为「十四五」规划描述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2. 分拆运输及房屋局成为两个政策局。重组的房屋局将全力处理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特别是加快兴建公营房屋,协助市民尽快上楼;善用现有公屋资源惠及有需要市民;支援轮候公屋多时住户;丰富置业阶梯,令「上车」更可负担;以及密切监察私人住宅市场情况等。该局亦可专注督导香港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落实现届政府一系列房屋新措施,适时检视和调整,并与香港房屋协会、市区重建局和港铁公司紧密联系,结合公营机构力量增加供应;
  3. 分拆后负责运输的政策局会更名为运输及物流局,清楚反映这个局负责对内对外运输事宜的双重角色。「运输基建先行」,香港未来几年要推进多项本地和跨境交通基建项目,以及进行全港策略性运输研究。独立成局的运输及物流局将更专注处理这些内部交通事宜,亦能更好兼顾对外交通事务,促进海运、航空和物流业发展,巩固及提升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4. 改组食物及卫生局为医务卫生局,专责医疗及卫生政策,除继续应对新冠疫情外,亦全力推进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包括落实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发展中医药、制订《基层医疗健康发展蓝图》等。为确保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配合产业发展,香港亦急需更新公共卫生策略、加强监管和促进医疗科技及药物研发,以及解决医疗人手不足问题,并检视临床数据、临床试验、药物注册等方面以协助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
  5. 重组民政事务局并改名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凸显地方行政和青年工作的施政重点。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会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工作和提升社会凝聚力,以及检视并制订整体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鼓励青年人参与公共事务,并推动、协调和监督各个政策局落实青年工作。该局亦会全面检视地方行政和区议会的未来;
  6. 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反映该局在推动创科应用及智能生产的再工业化政策的任务。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会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职能,致力建立创科产业链,全面覆盖科研、融资、生产以至市场化,包括考虑如何在「北部都会区」的新田科技城引进更多先进制造业用途,让智能生产植根香港,从而建立更完整的创科生态圈;
  7. 扩大环境局并改名为环境及生态局,接掌目前属食物及卫生局负责的环境卫生、食物安全、渔农及禽畜公共卫生等政策,以产生更佳的协同效益,例如改组后废物的收集、回收、运送和处理将一条龙结合并由环境及生态局归口管理,能增加成本效益,有助落实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等政策措施,以及将渔农发展与自然生态更好结合,以可持续方式发展现代渔农业;以及
  8. 整合及理顺部分政策及相关工作的分工,统一政策事权,减少职能分散,例子包括将目前分散的人力发展、扶贫和退休保障政策统整,拨归劳工及福利局统一负责等。

  以上重组建议将令政策局由今届的13个增至15个。我建议其中九个由政务司司长监督,另外六个则由财政司司长监督,让两位司长的分工更为平均。

  正如我在「北部都会区」部分指出,下届政府可考虑设立副司长职位,推进和协调「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项目。同样需要高层次协调的事宜还包括一些跨局议题例如国家安全、气候变化、人力政策等。由于是否设立副司长职位与管治风格有关,故应留待候任行政长官考虑。

  我们会在今日向立法会发出一份建议重组方案的文件(见附件),详细作出交代。在政务司司长的领导下,相关局长和负责同事会向立法会事务委员会讲解有关方案,并听取委员意见。各位议员亦可以在《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期间表达意见。我们的目标是将建议方案和议员意见在今年三月二十七日行政长官选举后转交候任行政长官考虑。现届政府将全力配合,尽快向立法会提交候任行政长官认为适切的重组方案。我们需要在今年六月初前完成所有相关审批程序,使候任行政长官有充足时间完成主要官员任命的宪制程序,确保新的政府架构可以在今年七月一日开始运作。

总结

  主席、各位议员,在中央的主导和大力支持下,香港已重回「一国两制」正确轨道,今年又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在余下任期会竭尽所能带领管治团队与新一届立法会衷诚合作,建立行政立法良性互动的关系,理性、务实地共同解决社会上一些积累已久的问题,让市民肯定和认同经完善的选举制度,让社会齐心同行,开创未来。
 
2022年1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51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