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香港科研人员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今日(十一月三日)在北京公布二○二○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得奖名单,本港科研人员荣获三个二等奖。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说:「香港的科研人员再次获奖,肯定了香港在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方面的超卓实力,奖项亦给予本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士极大鼓舞。我们衷心恭贺各得奖者,并期望他们能在科研工作上再创高峰,并继续培育年轻一代。」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国务院主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下设五个奖项类别之一,是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高规格奖励,旨在奖励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及团体。

  三个获颁二○二○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研究项目中,有两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荐,详情如下: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获奖。该项目的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其他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黄炜燊教授、陈力元教授、张翔教授和沈祖尧教授。

  该项目历时十八年,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治疗靶点、无创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疾病自然进展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包括:(一)首次全面阐述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二)首次揭示从NASH发展至NAFLD相关肝癌的重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三)首次确认NASH/肝纤维化的监测标志物与无创诊断方法,建立了诊断评分模型与评价体系,创建NASH/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新平台;(四)确认了NAFLD病人的自然史及疾病自然进展过程,详述NAFLD的高危因素,并制定NAFLD预防及治疗的国际指南。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大众能更全面了解NAFLD的发生、发展进程以及患病的高危因素,并找出有效的治疗靶点。另外,该项目推动针对NAFLD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对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以「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获奖。该项目的其他主要人员包括香港大学李焯芬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戴福初教授,汕头大学赵仲辉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周超博士。

  非饱和土是复杂的固、液、气三相多孔介质,是所有建筑物的承载体和边坡的组成材料。非饱和土的含水状态和应力状态随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改变,可显著影响它的工程特性。项目研究团队对非饱和土开展了有系统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非饱和土渗流随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变形特征的吸力路径相关性、剪胀/剪缩与强度的吸力效应。基于这三项重要的发现,研究团队创建了状态相关非饱和土力学理论体系,解决了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渗流-变形-强度耦合分析难题。研究成果为边坡、垃圾填埋场和路基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设计与安全施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另外,由香港大学王焰博士参与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研究」亦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由内地单位推荐。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邀请推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候选项目。有关推荐工作由教育局负责统筹,并由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协助。
 
2021年11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2时34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