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三题:极端天气的评估、预报及应对
********************

  以下为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钟国斌议员的提问和环境局局长黄锦星的答覆:
 
问题:
 
  据报,河南省郑州市上月遭遇千年一遇的暴雨,引致多处道路及地下铁路管道被淹浸,伤亡惨重;欧洲多国近日亦遭遇世纪洪水,造成重大的人命伤亡及经济损失。关于政府评估、预报及应对极端天气的工作,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 过去五年,香港的降雨量及暴雨频密度有否呈上升趋势;如有,详情为何;
 
(二) 香港天文台有否计划提升其预报极端天气(尤其是特大暴雨)的能力,以便及早向市民发出警报,而相关政府部门会否加强联系,为应对极端天气引致的灾害做好准备;有否评估未来本地出现极端天气的趋势,以及地下设施及近岸建筑物被淹浸的风险;及
 
(三) 鉴于当香港天文台录得或预料有每小时雨量70毫米或以上的豪雨时,便会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但郑州市所遭遇的暴雨的雨量超过每小时200毫米,香港现时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统等公共设施能否应付后者规模的暴雨;政府会否增拨资源,提高公共设施的防洪能力,以及加快消除现时全港四个水浸黑点?
 
答覆:

主席:
 
  就问题的各部分,经谘询相关政策局及部门,我回覆如下:
 
(一)根据香港天文台资料显示,过去五年,即二○一六至二○二○年,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为2 500多毫米,最高降雨量为二○一六年的3 000多毫米,最低降雨量为二○一八年的2 100多毫米;而大雨日数,即当天有一小时降雨量超过30毫米,每年平均约有六日。过去五年的每年降雨量及大雨日数并无呈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自一八八四年有记录以来至二○二○年,每年大雨日数有上升的趋势。
 
(二)及(三)长远而言,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情况预计会越趋频繁。天文台现时利用临近预报系统预测暴雨,并透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系统,以加强其预报能力,并自二○二○年起向渠务署提供实时自动化区域大雨的临近预报。此外,天文台计划利用更高性能的电脑系统以提供更仔细的本地天气预测,务求进一步提升预报极端天气情况的能力。
 
  天文台一直以不同渠道发布降雨相关资讯,让市民有所准备。有关天气预警包括暴雨警告、特别天气提示、显著降雨概率及九天天气预报等。今年五月,天文台推出局部地区大雨提示服务,按录得雨量以及临近预报系统的雨量预测,预早提示市民个别地区的大雨情况。
   
  另外,根据《天灾应变计划》,政府会在准备、应变及善后各阶段提早进行及加强形势评估、制定应变策略及计划,及适时调配资源和人手以应付天灾。一旦出现特大暴雨或严重水灾,需要政府全面展开紧急应变行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会立即启动作全方位应变。
   
  政府于二○一八年九月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后进行了跨部门检讨,以改善日后应对超强台风或其他大规模天灾的准备、应变和善后工作的机制。其中一项新措施,是在遇上超强台风或其他大规模天灾而情况特殊和有需要时,政府会成立一个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跨部门应对超强台风或其他大规模天灾督导委员会,确保在各阶段均由单一高层次组织统筹及监督,并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让可运用的资源使用得宜。保安局亦于超强台风「山竹」的检讨后每年举办一次跨部门桌面演习,以助各政策局、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作更好准备及提升协调能力。
   
  香港的地理环境和位处内陆的郑州有明显分别。香港属沿海城市,一般只需约数小时,雨水就能迅速排出大海。遇上极端降雨,出现持续数日严重水浸的机会不大。香港采用的防洪标准是参考国际标准而制定,亦会适时检讨,与时并进,用以规划和设计香港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统。在选用防洪标准时,须考虑土地用途、社会的经济需要、水浸后果及水浸纾缓措施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为减低设施及建筑物被淹浸的风险,渠务署自90年代开始进行不同的防洪策略研究,分阶段在全港各区完成了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及排水系统研究,并落实了多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大大提升了防洪能力。为应对各地区的土地发展、土地用途改变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渠务署自二○○八年起,再次分阶段进行研究,以制定及检讨全港主要地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并推展多项工程项目。
   
  渠务署采用「防洪三招」的策略,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的方法防治洪患。渠务署完成了多项主要防洪工程,包括完成四条分别位于港岛西、荔枝角、荃湾及启德属「上游截流」策略的雨水排放隧道;四个分别位于大坑东、上环、跑马地和安秀道属「中游蓄洪」策略的雨水蓄洪计划;在新界区完成了总长度超过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更于低洼的乡村推行了27个乡村防洪计划,减低暴雨及洪水对本港的影响。
 
  政府继续投放资源,渠务署正进行九项雨水排放工程,及正在规划和设计19项雨水排放工程,当中包括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元朗防洪坝计划及位于多区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等。
   
  自一九九五年,渠务署已消除了127个水浸黑点。现时全港剩下四个水浸黑点。当中,南区薄扶林村的雨水排放改善工程已经展开,预计于二○二四年完成。其余三个水浸黑点,分别位于元朗新田石湖围、大埔林村谷盆地及尖沙咀漆咸道南的改善工程正处于规划及设计阶段。待完成相关规划及设计,我们会尽快落实有关工程计划。我们会密切监察这些黑点在暴雨下的情况,相信在改善工程后,这些剩下的黑点可被消除。
   
  多谢。



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