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一题:减少废物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六日)立法会会议上郭伟强议员的提问和环境局局长黄锦星的书面答覆:
 
问题:
 
  受疫情影响,近月大部分市民减少外出用膳,转而购买外卖食物,以致即弃的纸及塑胶餐具的使用量急增。该等难以自然降解的餐具被当作家居废物丢弃,对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研究就即弃餐具所用物料及使用等事宜作出规管,例如规定食肆只可采用由可自然降解物料制造的餐具;
 
(二)现时有否政策妥善处理被丢弃的即弃餐具;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三)有否研究,推行即弃餐具回收计划会遇到甚么困难;及
 
(四)有否评估,政府现时为支持回收业而推行的措施在创造职位方面的成效;会否进一步推动回收业的发展(例如推出即弃餐具回收计划),以减少被丢弃的废物,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答覆:
 
主席:
 
  就郭伟强议员问题的各个部分,现答覆如下:
 
(一政府一向致力推广「走即弃」文化,透过加强宣传教育,逐步改变市民的行为模式。我们明白在疫情期间,市民避免外出用膳,减少社区接触,有较多情况选择订购外卖,增加使用一次性即弃餐具。有见及此,环境保护署(环保署)及环境运动委员会自今年三月已进行了多次宣传活动,透过电车车身、巴士车身、巴士站、港铁车站、户外广告、新闻和社交网上平台及手机应用程式等,呼吁市民大众在抗疫的同时,亦应尽量减少使用即弃餐具。

  另外,不少食肆及外卖平台已制订了相关环保措施以减少使用即弃餐具,例如不主动提供餐具,外卖平台更将「不需餐具」设定为默认选项,以便利顾客「走餐具」,业界对推动「减塑、走即弃」文化亦作出一分努力。
 
  我们亦会继续积极与餐饮业界及其他持份者合作,鼓励食店透过不同范畴的措施,加强废物管理和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例如提供可重用的餐具给顾客、欢迎顾客自备食物/饮品容器购买外卖等,在无法避免使用即弃餐具的情况下,才以较环保的非塑胶物料(如纸质或植物纤维)制成的餐具取代即弃塑胶餐具,以减少塑胶对环境的污染。

  塑胶物料一般难以自然分解,而分解周期亦需时很长,我们正就管制或禁用即弃塑胶餐具的可行性、范围及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适用于香港的方案。我们将于二○二一年就顾问研究的建议谘询公众及餐饮业界的意见,以制定其未来路向。

(二)及(三)即弃餐具在使用后大多会沾满残余食物及油脂,一般要经仔细清洗才可以回收,否则会污染其他回收物和影响回收物料的质量,甚至有机会在储存期间引起环境卫生问题。因此,政府一方面鼓励业界及市民珍惜资源和尽量减少使用即弃物品(包括即弃餐具),同时亦致力推动全民参与废物源头分类和干净回收,减少回收物料受到污染或大量渗入不适合回收的物料,以促进后续回收工序及出路。

  为加强实地回收支援,环保署已设立「绿展队」,提供外展服务,鼓励和协助市民实践妥善废物源头分类及干净回收,以及向社区传达最新的废物管理信息。我们亦于二○二○年中展开了「减废回收2.0」宣传运动,除了向市民介绍不同种类的回收物以推动源头减废,亦会推广经强化后新的社区回收网络,包括九个回收环保站(前称「绿在区区」)、22间回收便利点、以及超过100个定时定点的回收流动点,接收多种常见的回收物,市民可以将已经清洁干净的外卖塑胶餐具、餐盒等可回收物料送交社区回收网络回收,实践惜物减废的绿色生活。

  此外,为了配合公众教育,改变市民的行为习惯,并提升废塑胶的回收率,环保署亦于二○二○年一月起陆续于三区(东区、观塘及沙田)开展废塑胶回收先导计划,收集所有种类的非工商业废塑胶,作妥善处理。收集的废塑胶物料种类广泛,包括胶容器、胶餐具、胶饮管等。

四)政府一直多管齐下支持回收业的发展,包括透过实施生产者责任制、建设及营运回收设施、设立10亿元的回收基金、环保园及供回收业界使用的短期租约用地、完善社区回收网络和加强宣传及公众教育等,投放资源增加源头分类和干净回收,整体提升回收物料的质和量,令回收业更能可持续发展。上述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直接或间接支援过千个回收从业员就业。我们仍需进一步推动减废,当中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废物管理策略的重要一环。

  环境局亦正透过不同环保新措施,如扩展全港十八区回收网络、推出全港收集废纸服务合约、推出先导计划分别为非工商业废塑胶和来自部分政府及公营机构、学校及私人屋苑等的厨余提供免费收集服务等,支持「绿色复苏」。这不单可持续改善本地回收,同时还可创造绿色就业及经济机遇,预计这些新措施再可为回收业界带来数百个职位。



2020年1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