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就「纾缓道路交通挤塞」议员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今日(十一月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就陆颂雄议员动议的「纾缓道路交通挤塞」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首先,我必须感谢陆颂雄议员、陈恒镔议员及所有发言的议员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很有建设性,亦相当有理据。从提点至批评,我们衷心感谢,亦会检视研究。政府就如何纾缓交通挤塞,以至整体交通运输政策的规划及推行的措施,我在开始时已作非常详细的解释。在此,我希望就数个重点作简短回应。
   
  首先,就交通政策、基础建设,以至行政措施,我们完全同意需要具前瞻性的远景。我们会就发展局的《香港2030+》远景规划去推展超越二○三○年的铁路及主干道研究。
   
  很多议员提及香港在过去一段时间,以至未来,有很多人口的迁移,从市区迁移到新界北部。有关研究会针对有关的交通运输问题,譬如我们会就着新界东北现时一些交通挤塞的地点,如凹头、鸡岭回旋处、吐露港公路由粉岭段的扩阔,以至现时沙田段现有双程双线扩阔为双程三线,以及在研究中的T4主干道。当然,刚才亦有议员提到沙田绕道,我们都会一并考虑。至于新界西北、屯门南的交通情况、屯门西绕道,以至十一号干线,研究均会触及。当然,亦有议员提及交椅洲中部水域填海后整体规划为何,这会视乎《香港2030+》远景规划的结果以全面配合。
   
  在交通运输研究方面,议员亦提及一九九九年的整体运输研究。随着时代、科技,以至出行模式的转变,运输研究的安排亦需要与时并进,以适时及按照最新的情况作出回应。从一九九九年至今,相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我们会以新的方向继续推行香港全面策略交通研究。
   
  就很多议员关心的铁路服务,的而且确香港铁路曾经是香港人的骄傲,由一九七几年服务香港人至今天,超过四十年。在过程中有做得优良的地方,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特区政府会严肃鞭策港铁公司,亦会与他们一起努力,就着铁路服务计划的推展,以至日常运作的可靠性,为香港市民提供优质的铁路服务。
   
  至于铁路项目的推展,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放心。创造容量、基建先行,已经在特首的施政策略清楚提出,亦是当下我们规划未来交通运输以至城市规划、住屋建设和地区设施一并考虑。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政府的看法与在座议员的看法并没有差别。
   
  当然在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关心涉及泊车位的问题。我们明白在如香港的世界大都市,我们有很完善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但同一时间亦要照顾一些在新界偏远地方居住的市民的出行需要。所以,是否及如何控制汽车增长,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平衡。居住在市区(的市民),当然我们有其他行人友善的安排;居住在郊区的,我亦希望透过「单车友善」政策为他们提供另类的出行方式。就泊车位的供应,有议员提到究竟未来的供应如何?泊车位不足是相对性的,视乎一个城市汽车的数量及出行模式。以香港每天平均一千万人次的出行,其中百分之九十已经利用公共交通体系,剩余只有百分之十是透过私人车辆出行。在这情况下,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否可以大力去遏制汽车数目的增长呢?同一时间,在座的议员亦提及很多市民平日并不驾车出行,周末因为家庭聚会,甚或至要去一些较偏远的地方,一家人齐齐整整出行,有实质需要。所以,单从汽车的数目不足以反映私家车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繁忙时间的挤塞。在非繁忙时段,周六、周日或假期,无论你是驾车或乘搭交通工具,大家的感觉都是良好的。任何公共交通系统都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可以让每个人有座位坐,不挤塞,全世界的大都市在上班下班的繁忙时段,都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都可以考虑。
   
  至于泊车位方面,正如我在开始时亦说得很清楚。政府是采取「一地多用」的政策,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及公共休憩用地加设公众停车场。运输署亦积极探讨20个新的公众停车场项目,我们预计可以提供合共5 100个公众泊车位。如果项目是受到社区接受,以及获得议会支持,获得拨款,我们预期在二○二四至二○二五年度可以开始提供服务。
   
  至于有议员关心自动泊车系统,我可以在此向大家作出报告。六个泊车系统中,一个在荃湾的已经进行招标,如果一切顺利,可以在二○二一年年底投入服务;至于其他项目,我们亦全力推进。
   
  就公众泊车位,我们需要明白是受到《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规范。运输署与相关部门就泊车位供应和城巿规划,以至交通影响已进行全面检讨,亦提出一些修订。有关修订经过正常程序后,我们会适时公布。
   
  接下来请容许我再讲述公共交通的角色互补,在座议员都很明白个中道理。其实,就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我们都已进行检讨──由铁路、巴士、小巴、电车、渡轮,以至的士。其实它们都各有其角色,是互相补足的角色,为不同地区,为小量以至大量人流的地区提供合适的服务。重要的是要确保它们的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为巿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对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同等看待,因为它们事实上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扮演的角色,是为巿民提供服务。
   
  最后我希望讲一讲,就很多政策及管理措施,我很高兴今天听到很多在座议员都是认同的,包括我们早前提出的「三隧分流」方案。当然,当时的气氛和考虑有所不同,但我希望到二○二三年收回西隧后,这项目再提交议会时,可以得到大家一些正面的建议和支持,让「三隧分流」这个有效和实质可行的方案得以推行,为香港巿民提供方便、快捷和可负担的过海通道。
   
  除此之外,电子道路收费、「挤塞征费」等研究,我们正深入进行中,当然,有关措施不乏反对意见。香港是多元社会,有反对意见是正常不过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共同商议、筹划,为香港找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除了刚才所提及的,在科技方面,我们所指的是自动泊车系统、自动(驾驶)汽车日后的法规管制,以至其他崭新的科技,我们都会研究。我们会考虑香港的实际情况,踏实地提出建议。当建议成熟时,我们会向议会提交,征询大家的意见,看看前路怎样规划。
   
  主席,在过去两天──昨天和今天,我感受到议会有所改变。大家都实事求是、理性、正面。当中有些(意见)与我们的意见并不完全相同,当中亦有很多是完全一致,大家的关注点都不同,这反映了议会和社会一种多元的文化、一种互相包容的态度,亦以事论事为香港人服务。我在此感谢所有在座议员就「纾缓道路交通挤塞」这议案提供意见,我们会仔细研究,多谢主席。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1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