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三题:塑胶的使用、回收及再造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四日)立法会会议上郑泳舜议员的提问和环境局局长黄锦星的答覆:

问题:

  在疫情下,由于餐饮业处所堂食有限制和市民减少外出,市民较多购买外卖食物,即弃塑胶餐具丢弃量因而增加。有环保团体估计,现时全港每日被丢弃的即弃塑胶餐具超过5 000万件,较过去数年相关数量增加逾一倍。此外,在疫情下网购成为新常态,塑胶包装物料的丢弃量亦大增。上述情况对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自二○一七年一月以来,每月丢弃于堆填区的即弃塑胶餐具的数量;

(二)有何新措施鼓励食肆及市民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以及鼓励网店及速递业减少使用含塑胶包装物料;会否检讨该等措施的成效,以更新减塑目标;及

(三)鉴于环境保护署于本年推行为期两年的「塑胶回收先导计划」,委聘合约承办商向东区、沙田及观塘已登记住宅及学校等地方,提供免费收集非工商业废塑胶服务,该计划的推行情况为何;有否评估该计划的成效及订定未来路向?

答覆

主席:

  随着塑胶物料普及化,如何处理塑胶废物以减少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是全球必须携手应对的课题。政府一直多管齐下处理废塑胶问题,一方面透过各项「减废」措施从源头减废;另一方面透过提升回收配套,转废为材,建立循环经济。另外,我们亦透过加强各项宣传教育,逐步改变市民的行为模式。

  就郑泳舜议员的提问,现答覆如下:

(一)环境保护署(环保署)每年进行统计调查,编制《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统计数据包括整体塑胶餐具每月平均弃置量,但当中没有再细分塑胶即弃餐具分项统计数字。

  二○一七年至二○一八年,每月平均塑胶餐具的弃置量分别为6 220公吨和6 400公吨(即每日平均205公吨和210公吨)。近年,塑胶餐具的弃置量占整体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少于百分之二。我们现时没有二○二○年相关统计数字,二○一九年的数据尚在编制中,所以暂时未能提供。

(二)我们明白在疫情期间,由于市民要避免外出,会有较多市民选择订购外卖,并使用一次性即弃餐具。环保署及环境运动委员会自今年三月已进行了八个月宣传活动,透过电车车身、巴士车身、巴士站、港铁车站、户外广告、新闻及社交网上平台、及手机应用程式等,呼吁市民大众在抗疫的同时,亦应尽量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例如订购外卖时选择「不需餐具」。有些外卖平台更将「不需餐具」设定为默认选项,以便利顾客「走餐具」。

  我们于二○二○年中开展了「减废回收2.0」宣传运动,首阶段主力介绍不同种类的回收物,推动「悭多啲 点止三色咁简单」,亦会推广经强化后的社区回收网络,包括九间「绿在区区」、22间社区回收中心以及超过100个定时定点的流动回收站,接收各类回收物。第二阶段宣传运动会重点加强让市民认识「走塑」文化。

  另外,政府已于二○一九年四月就管制或禁用即弃塑胶餐具的可行性、范围及机制展开研究。视乎研究分析结果,顾问将向政府建议长远而适用于香港的方案。预计研究在今年底完成。

  此外,我们会继续与零售业界(包括超级市场、速递公司等)沟通,共同探讨并推行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广减少塑胶包装物料。同时,我们会继续透过宣传教育和其他不同途径,鼓励不同持份者实践简约包装。

(三)以往本地主要着重废胶樽回收,社区的收集模式亦较为零散。为了配合公众教育,改变市民的行为习惯,并提升废塑胶的回收率,政府于今年推出免费「中央收胶」服务先导计划,较大规模收集所有种类的非工商业废塑胶,作妥善处理。收集的废塑胶物料种类广泛,包括胶袋、胶容器、胶餐具、胶饮管、水果网、光碟及其他包装胶物料等。

  政府于今年一月在东区,以及七月在沙田及观塘作试点,开展为期两年的「塑胶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务先导计划」。截至今年九月,三个先导地区内已有166个公私营住宅屋苑、53座单幢大厦、八条乡村、125间学校或公营机构等,合共登记超过350间处所,承办商每星期亦会于区内举办约30节流动回收街站,方便其他市民参与。现时服务范围覆盖三区约百分之四十二至百分之六十四的人口,回收总量约为200公吨,与计划目标相若。承办商会继续联络及邀请更多屋苑及大厦参与计划,以提升回收量。我们会视乎先导计划的经验和成效,考虑逐步将服务扩展至全港各区。

  「减塑、走即弃」是全球大势所趋,政府会继续多管齐下,向不同层面全面推广「走塑」文化。其中,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垃圾收费)是推动减废的重要策略。垃圾收费旨在按量征费,从而鼓励市民及企业积极实践源头减废。与此同时,政府会全力推动重用回收,支持循环经济,促进香港的绿色复苏。

  我们欢迎立法会内务委员会成立了新的法案委员会,研究有关垃圾收费的条例草案,政府会积极配合议员的审议工作,并希望条例草案能早日得到通过。

  多谢主席。
 
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4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