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于民生政策措施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一月十四日)下午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就民生政策措施举行记者会。以下是林郑月娥的开场发言:

  各位新闻界朋友、各位市民,今日下午我联同两位局长,即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向大家公布一系列民生政策新措施。

  可能大家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公布一些民生政策措施。去年十月,我筹备第三份《施政报告》,即是二○一九年《施政报告》时,我也曾经说过,亦是这样构想的──二○一九年的《施政报告》正正是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的中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总结过去提出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然后再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勾划我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加大力度去回应市民对于民生事项的诉求。很可惜,因为一连串的社会动荡和一些事件,我们未能够或者我本人亦未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在民生政策方面深思熟虑,所以去年的《施政报告》,如果大家记得的话,是相对很简单或者很单薄,主要聚焦在房屋和土地。但在二○一九年的《施政报告》公布后,我们未有停止过去听取政党、立法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关心弱势社群和关心劳工的人士,他们对于二○一九年的《施政报告》未能够很实在地去回应一些多年来在社会上都有共识的劳工或是基层的议题,表示失望。
   
  另外,经过七个月的社会动荡,我想社会上都同意,我们作为政府亦听到这个意见,我们亦认同香港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处理。我们对于基层劳工的就业质素、对于辛勤为香港建设的长者的退休安排,甚至是对于那些正等候上公屋、居住环境恶劣的家庭,是否能够再加大力度做多些工作?在听取了这些意见后,我们今日可以向大家公布这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新措施。我们希望这些措施真的是着力基层,集中解决基层市民的生活困难。
   
  不过,我也想强调,这一届政府其实一直都有支援弱势社群,我们并不是今日才明白或知道要做这么多支援弱势社群和基层的工作。哪里可以反映出本届政府对于基层的关顾?就是看我们的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在两年之间,即是由我们上任的二○一七年中,当时的财政年度,社会福利经常开支是653亿元;到本财政年度,即是二○一九/二○二○年,已经上升至843亿元,增幅高达百分之二十九,亦是各个政策之冠,即增幅是最多。
   
  今次这一系列政策建基于在二○一七、二○一八以至二○一九年三份《施政报告》已经提出的措施,希望能够做到加大力度,突破我们传统的思维,着力回应社会上对于照顾基层和弱势社群的诉求。
   
  另一方面,以往我们对于很多长者政策都是很担心香港的人口急速老化,这些工作会否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我们认为对于辛勤为香港建设,令香港今日成为一个非常成功、我们感到很骄傲的经济城市的付出,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长者更关顾,所以为长者提供多元服务及适切支援,让他们安享晚年是我们今次的目的。
   
  再说说劳工,香港的劳工是香港最宝贵的资产,政府须要为香港的劳工,特别是基层劳工,提供更好的保障,某程度上这亦是处理所谓「分配」的问题。时常都有人关注香港的劳工是否能够分享到香港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能够让香港的基层劳工得到更好的保障,亦是我们的出发点之一。
   
  除了长远政策性方案和制度上的改变,面对未来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相信都会上升,我们今次除了在早前的措施和稍后财政司司长会就着「撑企业、保就业、振经济」来纾缓民困方面的建议外,今次这一组措施中亦有两个是一些过渡性的支援。
   
  最后是关于房屋。虽然在这两、三年间,特区政府真的是大刀阔斧,采取一个多管齐下的短中长期策略来增加房屋、土地供应,亦落实了不少回应市民置业诉求的新措施,例如是「绿置居」恒常化、「首置」以至重新为出售房屋定价,与市价脱鈎,这种种措施都已经全面落实。但土地、房屋的供应,毕竟是需要时间,所以对于目前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我们是有需要提供进一步支援。
   
  今次民生政策新措施,需要投放100亿元的经常性开支,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估计。我们提出了一共十项的民生政策新措施,受惠的是超过100万人──其实「过百万」并不止是一百万,因为当中不同的组群可能有些重叠,所以实际上并不是具体说的100万这个数字──相信是过百万计的市民会在这些措施受惠。我现在尽快向大家说说这十项措施,稍后大家亦可以就着这些措施,向两位局长和我本人提问。
   
  第一是改革长者生活津贴计划以完善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目前来说,长者生活津贴或英文简称OALA已经成为最多65岁以上长者领取的社会保障,包括有51万长者领取高额津贴、49,000多长者领取普通津贴,两者占65岁以上人口百分之四十二。它有收入上限、资产上限和每月津贴。
   
  这个长者生活津贴既然已经成为退休保障的主流,我们今次的建议会令它更有效覆盖有需要的长者,以得到一个安稳的退休安排,所以将现行的普通津贴和高额津贴合而为一。其实它在二○一三年推出时是一个计划,以低额计划作准,其后提出了一个高额津贴。这次又将它合而为一,但每月的津贴金额以高额──即今日的3,585元作为合而为一后的划一津贴额。我们亦将现时分别为15万元和30多万元的资产上限,在划一计划后,将它划一提升至50万元为资产上限。
   
  成效是显著的。对于刚才所说大约5万名,即49,000名领取普通津贴的长者,在我们落实这建议后,可以马上额外领取每月910元。至于拥有资产不多于50万元的长者,往后都可以安心在不需要动用他这50万元的资产──即是这可以继续成为他自己的储蓄──而可以领取划一后的每月3,585元的长者生活津贴。划一后的计划是更简单、易明,尤其是由本月开始,大家可能留意到长者生活津贴已经适用于在广东和福建退休的长者,为他们提供多一个选择。
   
  这个改革措施有相当大的财政承担,计及大约五万名可以每月领取多些津贴的长者,以及我们假设──因为我们并不全面拥有其实香港长者的资产情况是怎样,所以不能够很具体说出有多少人会跌入或受惠于这个长者生活津贴──如果有多十万名,亦不是说一天可能多10万名,而是一段时间多了十万名因为提高资产上限而领取长者生活津贴的长者,整个措施的预计额外开支是50亿元。
   
  第二是今日已经在报章报道的「两元乘车优惠」计划。我们今次建议扩大这个相当受长者欢迎,或可以被形容为特区政府其中一个最大德政的措施,将它延伸至60至64岁的人士。这些人士现时很难形容为「长者」,但我们觉得能够方便这些银龄人士可以在出行或就业方面享用低车费、方便的措施,我们亦非常愿意推出。今日已经受惠的人次高达每日126万,开支是14.5亿元,经过劳工及福利局和运输署的研究,它们应该会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检讨计划,届时会提出若干措施,但我们在此已率先希望建议,如刚才所说将这计划的年龄资格下降至60岁,但实行时间表和其他详情,加上其他的改善措施,则需要等待我刚才说劳福局的研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后,再详细向大家交代。
   
  长远来说,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当大家现在都很喜欢智慧城市、出行方便,可否将这个「两元乘车优惠」计划的合资格人士,为他发出一张个人化的八达通卡,亦兼备了社会福利署今日「长者卡」的功能?这些都是日后可以研究的实行方法。当然即时来说,当计划生效后,现时60万60至64岁的银龄人士可以马上享用这乘车优惠,今天估计财政承担是17亿元的额外开支。
   
  第三个措施亦是加强低收入人士的退休保障。强积金是香港退休保障制度里的重要一环,但在强积金里收入最低的一个组群,目前的入息下限是每月7,100元,在法例上是豁免他供自己的部分,即是说他的强积金户口内储蓄,只得雇主为他所供的百分之五,而没有他自己所供的百分之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所赚的收入已经很低,所以这个建议能够帮助他们将来退休时有较好保障,由政府代供百分之五的供款。这工作其实是相当繁复,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强积金做法;但随着积金局在二○二四年推出「积金易」的中央电子平台,这个工作就可以进行,建议亦可落实。成效当然是可以让今日月入少于7,100元的人士受惠,但当然这7,100元大家都知道是会在有需要时作出调整,只要他属于法定收入下限的受雇或自雇人士,政府都乐意为他们提供这个额外保障,以目前的估算是6亿元的财政承担。
   
  第四个建议亦可以说是在劳工界很多年都在争取,亦在社会上很有争议,就是将法定假期的12天增加至公众假期的17天,让两个假期看齐。劳工界多年来争取的工作大家都知道的,希望做到让全港雇员都享有相同日数的假期。目前估计有30%的劳动人口只享有12天法定假期。当在立法会以至在劳工顾问委员会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都未能打破困局。这个困局有时是因为劳资双方未能同意,有时是在立法会多党派同意而政府有保留。今次我们是有决心处理这个问题,但处理这个问题有几个前设。
   
  第一,我们的立场是逐步增加法定假期,换句话说并非马上将12天变成17 天,是可以分阶段做。第二,继续需要和商界讨论,因为今日我讲这个政策可能会引起更多担心经济衰退引致企业经营困难的公司,特别是中小企非常焦虑,所以在此我要重申我们很愿意和商界有商有量,如何做好这件工作,亦会邀请劳工顾问委员会去商讨,在听完商界意见后,逐步提高法定假期日数,使之与公众假期这17天日数看齐。政府这次的立场是有倾向性,我们希望能够促成这事,但应该仍然是一个大家互谅互让、有商有量的基础上进行。这个成效刚才已经说了,有30%劳工未享有17天公众假期,所以估计如果能落实会有过百万雇员可以享有多几天假期。尽管可能需要分阶段、分一段时间,但至少大家都有一个希望,知道这件事会发生的,这个相对比较公道的做法会在日后出现。财政承担现在只能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就是每多一天法定假期会让员工开支增加0.34%,对政府而言并没有很实在具体开支的增加,因为政府本身聘用的雇员是以公众假期为基准的;但由于这是逐步而且可能在过程中企业可以作出一些营运上的调校,所以目前很难说到究竟具体财政的银码是多少。
   
  第五个是关乎政府自己的外判员工。我都多次与劳工界解释,完全不用外判制是不切实际,事实上外判制亦让一些竞争力比较低的劳工可以继续就业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我上任后是非常重视这些由政府外判服务承办商聘请员工的待遇,在二○一八年《施政报告》已经提出了一些措施,很高兴向大家说这些措施亦已全面落实,例如在二○一八年十月之后批出这些属于外判合约内的非技术员工,即是基层员工,已经可以享有以下的三个福利,包括持续工作12个月可以有6%合约酬金;受雇满一个月可以享有法定假期的薪酬和在八号或以上风球悬挂时,如果他要工作可以获发工资的1.5倍。
   
  另外一个更加明显的改善是工资。我们对于这些招标的服务合约,现在工资水平占分是比较高,即是若承办商愿意提供或承诺更高工资金,它所得的分会更多,它夺得合约的机会更大,避免「价低者得」。事实上,自从二○一八年底以来,能够以「价低者得」取得的政府合约已大大降低了。再实在看,究竟在这些新措施下的外判服务员工他们的薪酬是怎样?这里提供一个例子是食环署,大家知道我上星期曾到食环署探望清洁工人。现在这些清洁工人和厕所事务员在合约中的承诺月薪已经较新措施前上升了超过28%,实在的银码、平均薪酬亦在此显示。目前不是一个很具体的建议,但是劳福局局长正就我们推出了这些新政策措施进行检讨,在检讨里我们当然很愿意考虑进一步改善这些外判服务员工的待遇。
   
  第六个是在早前已经提及,亦是社会上很多诉求,在立法会亦有不少议员提出,对于一些非公屋、非综援、低收入住户提供现金津贴,甚至具体而言是对一些轮候公屋一段长日子但居住环境又恶劣的住户,我们可以如何帮忙他们?现况就是现在一般申请住户,家庭和单身长者一共有149 500个,当中有91 900个已轮候了公屋超过三年。我在《施政报告》里提出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方法帮助这些居住环境恶劣的轮候公屋人士,但因为知道这些研究、落实及执行工作都需时,所以委托了劳福局在未来一年利用关爱基金先后发放两次一次过生活津贴予非公屋、非综援低收入人士。很高兴两局已给我一些初步的政策性方向建议,建议分两部分。第一是政府以试行方式为轮候公屋超过三年而且符合资格的一般申请住户提供现金津贴,直至这个申请住户获得第一次编派公屋为止。究竟现金津贴是多少呢?我们建议参考综援租金津贴上限的一半,因为综援是按住户人数而订租金,亦有调整机制,希望在二○二一年下半年可以推出。但大家记得,在其推出前,我们有关爱基金一次性津贴可以发放,而在三年后亦会作出检讨。成效当然会令正在轮候公屋三年以上的住户可以得到一些纾缓。财政承担在此是一个估算──估计所有轮候公屋三年都是合资格可以领取现金津贴,需要动用超过28亿元。
   
  第二个建议是我们希望涵盖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申请公屋、或者轮候公屋不足三年,非正领取综援又属低收入的家庭,我们会额外在职津方面帮助它。如果是低收入在职家庭,正领取在职家庭津贴计划──在今天来说,职津计划是不分申请家庭是公屋抑或非公屋的,日后如果申请家庭或领取职津家庭是非公屋家庭,我们会给予较宽松的住户入息上限水平,从而让他们能领取较高额的职津。同样希望可以在二○二一年下半年推行,成效估计可以帮助9 000个现时这些受惠住户,涉及开支一亿元。
   
  很多人都提出,如果我们提供现金津贴去纾缓这些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恶劣人士的租务或租金的压力,同时间要考虑一些租务管制。当然在此以前政府都有些保留,亦觉得它会有些不良影响,但今次我们亦展示决心,要研究如何推行针对「劏房」的租务管制。这一套工作是针对「劏房」的;目前来说,我们估计有86 500个住户长时间住在这些「劏房」,他们除了要承担沉重的租金,亦可能有些对他们很不利的租务安排,令政府有时候想回馈一些费用给他们或给他们一些补贴,他们都难以受惠,所以希望运输及房屋局稍后成立的工作小组可以探讨这些相关租务管制的议题。
   
  第八个是近这两星期都有很多报道的过渡性房屋。过渡性房屋可以说是本届政府一个标志性的房屋措施,我们差不多每一年都有就过渡性房屋推出一些新措施,尤其是在二○一九年的《施政报告》,当时承诺未来三年提供一万个过渡性房屋单位。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没可能做到,是「讲大」了;但三个月后我很高兴向大家说,早前陈帆局长已经公开说了,经过「民、商、官」的合作,我们已找到足够土地可以在未来三年达致这个一万个单位的目标。今日的建议是增加,我们将目标再提升到额外的五千个单位。事实上,我们已找到多幅政府自己、属于「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的土地,即GIC用地,而目前为止看来短期内都不会有发展时间表,所以是可以拿出来与非政府机构合作用作过渡性房屋。当然成效是能令更多居住环境恶劣的人士可即时改善其住房情况。财政承担不需要了,因为早前已拨了50亿元,现时等待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有需要的话,关爱基金亦会继续为这些过渡性房屋项目提供支援。
   
  我想特别一提,做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深有感受,其实过渡性房屋的好处不单是一个住房问题的解决,亦是一种邻里互助精神的重新建立,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或增加社会资本,所以更适当地视之为不单是一个房屋政策的措施,它本身是一个社会建设的措施。
   
  接着两个措施是有时限的,是针对目前经济衰退可能出现失业率上升而为失业人士提供有时限的现金津贴。今日来说,如果有一个有工作的人失业,一方面他可以考虑申请综援,但申请综援也有申请综援的要求;另一方面亦可以参加雇员再培训局举办的培训课程和领取培训津贴。早前罗致光局长已经说过,目前4,000元的津贴,稍后完成所需的立法程序后会增加到5,800元。我们的建议是请关爱基金为失业人士拟订一项新现金津贴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在未来一年──由四月一日开始的一年内──失业一个月或以上,而在今年四月之前都属于低收入人士──透过领取职津或学生资助计划可以认证到这名失业人士本身都有需要、是比较低收入的人士──我们就会为他发放最多三个月的现金津贴,是有时限的。当然,我很希望很快香港的经济可以转好,失业情况亦可以改善。关爱基金会尽快厘定这些细节以公布,希望最快可以今年十月发放这个现金津贴,为有需要因经济转差失业的人士提供有时限性的支援。财政承担暂时难以估计,但不需要特别去申请拨款,因为关爱基金现在的结余仍非常丰厚,足够可以应对这些有时限的津贴计划的开支。
   
  第十个就是并非失业,但开工不足。因为现在经济的情况、就业的情况,今日领取职津的人士需要满足一些时数,由每月144小时到192小时,然后领取的津贴有全额、半额,但看来我们可能进入一个情况是因为失业,这些就业人士不能做到足够的工时,所以建议也是请关爱基金就这种情况──即就业不足的人士设计一项现金津贴。这些申请的条件和细节稍后亦会公布。同样在未来十二个月,曾经领取职津的人士只需符合这些较少的每月总工时,仍然可以申请最多三个月的现金津贴,我们一样希望在今年十月可以实施。
   
  最后总结,上述十项「着力基层」的措施符合我作为行政长官在首份《施政报告》里提出扶贫助弱,建设关爱共融社会的宗旨。在公共财政的考虑方面,亦符合我们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这个理财哲学。这套民生措施,正如我在开始时说,大家可以视之为二○一九年《施政报告》的下集,并不等于代替财政司司长在下月公布的《财政预算案》里的其他工作。司长现正就《财政预算案》谘询各界,亦会按他今年提出的《财政预算案》的主调──「撑企业、保就业、振经济、纾民困」──再提出一些适切措施。
   
  我的介绍到此为止,我们三位非常乐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2时1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