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卫生署发表《香港遇溺个案报告》
  卫生署今日(九月十二日)发表《香港遇溺个案报告》(《报告》),是本港首份就非故意遇溺事故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和阐述遇溺问题的规模及严重性,提出免于遇溺的建议,希望藉此提高公众及相关持份者与水相关的安全意识,以期更有效预防遇溺个案的出现。
 
  卫生署发言人说:「在本港,遇溺死亡人数虽然较其他主要类型损伤所造成的死亡数字为低,但其死亡率却异常高。」
 
  根据二○一五年《香港加强预防非故意损伤的行动计划书》的建议,卫生署检视死因裁判法庭于二○一二至一六年期间登记的193宗被列为「意外淹死」的个案纪录,以了解遇溺死亡个案的人口特征和风险因素,以便制订适当的预防措施。
 
  研究显示,个案涉及142男51女,年龄介乎5至90岁,中位数为57岁。当中,约一半的遇溺个案因游泳(46.1%)及浮潜和潜水(5.2%)所导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指出进行某些活动的遇溺风险可能被忽视,包括失足跌入水中(21.8%)、水上/陆地垂钓(7.3%)和家居活动(如洗澡和洗衣服)(6.7%)。

  此外,研究发现遇溺死者的风险行为包括:
 
  1. 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水上活动;
  2. 单独进行水上活动;
  3. 在没有救生员的情况下游泳;
  4. 在进行水上活动前饮酒;及
  5. 在进行水上活动前服食毒品。
 
  就有关结果,《报告》向公众人士及参与水上活动人士建议合共15项措施,以保障其个人、家人和同行者的安全,预防遇溺个案的出现。
 
  公众人士应采取以下措施:
 
  • 提升水上安全相关知识及技能,包括:
1. 学习游泳;及
2. 学习为拯救遇溺人士的心肺复苏法,它有别于处理其他类型心跳停顿的心肺复苏法。
 
  • 预防家中遇溺,包括:
3. 了解家中隐藏的危机,造成家居遇溺的危机可能难以察觉,即使一桶水也能令人溺毙,小心留意家中潜在风险;
4. 应保持警惕,留意家中较易跌倒或晕倒的成员,其跌倒或晕倒状况可造成遇溺;及
5. 在家中看管或照顾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长者及需要特别照料的家庭成员)。
 
  参与水上活动人士应采取以下措施:
 
  • 作好准备,包括:
6. 了解个人能力,掌握该活动所需技能并使用适当装备;
7. 如有健康问题,应先谘询医生意见,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参与该活动;
8. 避免饮酒;
9. 切勿服食毒品;及
10. 结伴同行。
 
  • 了解环境,包括:
11. 在恶劣天气下,特别是当香港天文台发出对水上活动安全有影响的天气警告(包括台风、雷暴、暴雨、强烈季候风及水浸警告)时,避免进行水上活动;
12. 了解进行水上活动的环境和设施,以及活动的存在风险;
13. 在有救生员当值时进行水上活动;及
14. 在计划需经过河流或溪涧之水上活动或远足时,浏览香港天文台网站,以了解相关信息。
 
  • 照顾同行者
15. 看管儿童,陪伴长者。
 
  如欲查阅《报告》以了解更多资讯,欢迎浏览以下网页:
www.change4health.gov.hk/tc/injury_prevention/safety_info/materials/index.html
 
2019年9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0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