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二十一题:推广本地文化遗产
****************
  以下是今日(一月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刘业强议员的提问和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的书面答覆:
 
问题:

  有市民向本人反映,多条历史悠久的新界乡村不单有众多具保育价值的建筑物,亦一直承传着多项习俗(例如食盆、点灯、打醮及舞麒麟)。然而,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常设展厅新界文物馆于二○一六年六月关闭后,政府未有在公共博物馆内推行旨在推广新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另外,屏山文物径及龙跃头文物径的游客人数多年来没有显著增长。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五年,每年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屏山邓族文物馆和上窰民俗文物馆的营运开支及入场人次分别为何;
 
(二)过去五年,每年就屏山文物径及龙跃头文物径举办的导赏团数目及参加人次分别为何;
 
(三)过去三年,每年古物古迹办事处用于修复和维修新界文物建筑的开支,以及有关工程项目的详情为何;
 
(四)有否制订短中期的计划,在公共博物馆内设立常设展厅,或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内地/海外博物馆协商共同策划展览,以推广新界传统文化习俗;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五)有何措施提升位处偏远地点的博物馆及文物径的吸引力,让更多市民认识新界传统文化习俗;及
 
(六)鉴于行政长官在本年度《施政报告》公布,政府会拨款三亿元用以加强保护、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有关工作的详情为何;有何具体计划向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新界乡议局、各乡事委员会及区议会宣传有关工作,并协助缺乏经验的项目传承人保护及推广非遗?

答覆:
 
主席:

  香港特区政府一向重视保存新界的传统习俗,亦有通过不同的方法向市民推广相关的文化遗产。就刘业强议员问题的各部分,我们的回覆如下:
 
(一)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和上窰民俗文物馆在过去五年的营运开支(不包括员工薪酬)及入场人次分别载于附件一及二。
 
(二)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为本地注册慈善团体、非牟利机构及学校等提供免费文物径导赏服务。过去五年(二○一四至二○一八),古迹办为他们提供了1 060次屏山文物径导赏团及191次龙跃头文物径导赏团,参加人数分别为29 722及5 178人次。
 
(三)古迹办在二○一五/一六至二○一七/一八三个财政年度,为位于新界私人拥有的法定古迹进行并已完成修复和维修工程的项目及开支,详列附件三。
 
(四)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博物馆一直致力推广香港传统文化遗产,香港历史博物馆常设展的其中一项展示是新界文化遗产,当中包括主要民系的传统生活模式、习俗、信仰和节庆活动。同时,另外三所康文署博物馆,包括三栋屋博物馆、罗屋民俗馆和上窰民俗文物馆,是由原来的客家村屋改建为公共博物馆,馆内展示客家人昔日的生活方式。另外,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中心于二○一六年在三栋屋博物馆成立,专门用作非遗项目的展示和教育中心,当中不少项目突显新界文化遗产,显著的例子包括客家舞麒麟、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宗族春秋二祭、天后诞等。西九文化区的设施将于未来几年相继落成,康文署也欢迎有机会合作推广传统文化。
 
  康文署辖下博物馆和非遗办事处会继续推广香港的传统文化遗产,并与内地及海外博物馆合作举办外访展览,最近的例子包括于二○一八年十二月至二○一九年一月期间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展示20个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当中包括与新界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
 
(五)康文署不时在地点偏远的小型博物馆举办与香港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及推广活动,以增加其吸引力及公众认知程度,当中包括示范和工作坊,以及透过学校文化日安排学生参观。为进一步推广小型博物馆及历史建筑,康文署亦会举办特别节目,例如于二○一七年在罗屋民俗馆、三栋屋博物馆及王屋村古屋等举办「邂逅!老房子」艺术计划,以及在「香港博物馆节2017」期间举办一系列的节目,好像「邂逅」王屋音乐会,以及带领参观者走访不同区域博物馆的「涟游博物馆」。
 
  古迹办与元朗屏山和粉岭龙跃头村民代表合作无间,并经常就屏山文物径和龙跃头文物径沿线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开放和配套设施等事宜商讨。古迹办近年在元朗屏山村民支持下,把修缮后的仁敦冈书室和达德公所纳入屏山文物径,并开放予公众参观,以加强屏山文物径的吸引力。古迹办日后将继续与村民合作,在文物径举办考察和导赏活动,以加强公众对历史建筑和在历史建筑举行的传统节庆的认识,例如祭祖、点灯、太平清醮等,从而增加文物径的吸引力。
 
(六)得到了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拨款批准,康文署会利用三亿元的拨款推行一项新的非遗资助计划,推动社区参与和加强对香港非遗的保护、研究、教育、推广和传承,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非遗资助计划将支持社区团体和非遗项目传承人举办或与署方合办的方案及活动。计划的主要资助对象包括本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或传承团体、拥有本地非遗项目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或传承其仪式和传统的个人或团体、研究本地非遗的文化团体或学术机构,以及向公众推广本地非遗项目的个人或团体。
 
  申请资助的方案或活动必须属非牟利性质。凡香港居民、认可慈善机构、认可非牟利机构、本地社团组织及本地专上教育机构均可向计划申请资助。非遗办事处将会设立相关网页,并举办简介会介绍资助计划的详情。如个别非遗传承人及社区机构未必具备申请资助所需的知识或经验,非遗办事处会因应情况提供所需的意见或协助。
 
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0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