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六题: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张国钧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杨润雄的书面答覆:

问题:

  教育局自二○一四年起推行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以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此外,行政长官在本年度的《施政报告》宣布,将于二○一九至二○二○学年起向公营中学提供额外资源,以支援非华语学生使用中文学习中国历史(中史)。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中史科自本年九月起成为初中必修科,教育局由本学年开始至今收到多少宗教师因在向非华语学生教授中史时遇到困难而求助的个案;有何即时的措施协助该等教师解决困难;

(二)「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专责委员会」自今年五月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讨论结果,以及制订了哪些支援措施;

(三)鉴于有教师指出,市面上的中史科教材均为华语学生编制,因此不适用于文化背景与中文程度与华语学生有别的非华语学生,以致学校需自行编制供非华语学生使用的教材,并在教授时辅以英文解说,教育局现时有否就编制该等教材向学校提供协助;

(四)教育局有否制订专为非华语学生而设的中史课程大纲及学习/考试评估指引;若否,原因为何;及

(五)教育局有否就学校可如何利用上述的额外资源向非华语学生提供支援,向它们发出指引?

答覆:

主席:

  二○一七年《施政报告》宣布落实中国历史在初中成为独立必修科,让所有中学生均能整全及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非华语学生是香港的一分子,应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他们身处的社会发展及文化特色,欣赏及尊重不同历史与文化的承传,融入华人主流社会中,这对他们将来在本地升学及就业,甚至到内地发展亦有帮助。

  教育局明白非华语学生因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可能遇到困难,因此教育局提供弹性让录取这些学生的学校可在教学内容、教学法及评估等方面调适,灵活设计校本课程及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如以故事形式教授历史,采用视听媒体等非文字性质的教材,或采用英语辅助教学,以及运用教育局已发放的「推动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一笔过津贴」,开发适切的教材或组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提升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效能。教育局已透过简报会和其他渠道通知学校。

  就张国钧议员问题,现答覆如下:

(一)由本学年至今,我们间中会接到教师的电话或电邮,与我们商讨有关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安排,教育局已即时透过电话、电邮、安排会面及访校等,了解学校的需要并提供建议。我们并安排有教授非华语学生经验的借调教师参与支援,与这些学校分享教材及教授非华语学生的经验,释除了教师的疑虑。据我们纪录,相关的查询只有八个。

(二)至(五)教育局于二○一七/一八学年成立「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专责委员会」(专责委员会),向学校提供学与教策略、课程调适等方面的建议。专责委员会根据二○一八年五月公布的修订初中中国历史课程大纲进行讨论及调适,调适后的课程大纲会交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委员会考虑,获批后会尽快提供予学校参考使用。专责委员会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就支援策略及措施提供建议,如进行试教、制作样本教材及设计相关学习活动,以及制作中英对照历史词汇表、编纂教学手册,亦会联络其他机构/组织,如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双语的历史学习资源。

  教育局会协同专家学者为录取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多适切的专业支援,包括安排(一)具丰富经验教授非华语学生的教师开放课堂,让有需要的教师进行观课;(二)制作教材工作坊,设计适合非华语学生的教材;(三)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电子学习、考察、参观、比赛、戏剧表演等,以提升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教育局的校本支援服务,亦会继续支援教师因应校情而调适课程及设计教学策略。

  教育局会透过通函及其他渠道让学校知悉各项支援措施。与此同时,为支援非华语学生使用中文学习中国历史科,教育局计划向有录取非华语学生的本地公营及直资中学发放额外拨款。每所学校会于二○一八/一九及二○一九/二○学年获拨合共十万元。拨款经立法会通过后,教育局便会向学校发出通函,详细说明有关津贴的事宜。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0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