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九题:各项楼市需求管理措施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立法会会议上谢伟铨议员的提问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的书面回覆:
 
问题:
 
  为应付楼市过热的情况和维持金融稳定,政府(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自二○一○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措施。有评论指出,楼价近两个月持续下跌,反映中美贸易战及利率步入上升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陆续浮现,而楼价有可能从高峰下跌三成至七成,因此建议政府尽快放宽各项针对楼市的需求管理措施(俗称「减辣」)。另有意见却认为,若减辣的时机、力度、优次或公众期望管理不当,减辣可能反而会令楼价跌势加剧,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市民沦为负资产物业业主。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各项需求管理措施的(i)推出日期及(ii)内容,以及(iii)至今从该等措施征得的税款(如有的话)分别为何(以表列出有关资料);
 
(二)有否就减辣制订客观准则;如有,制订准则时的考虑因素及准则的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三)有否就减辣的时机、力度、优次及公众期望进行评估和作出准备(包括制订应变计划);如有,详情为何?
 
答覆:
 
主席:
 
  维持私人住宅物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政府房屋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过去几年,由于房屋供求紧张及持续超低利率的环境,本港楼价上升,泡沫风险高企。政府一直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既致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以回应需求,亦在有需要时推出多轮需求管理措施遏抑外来需求、短期炒卖需求和投资需求,以稳定楼市及防止楼市过热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亦先后推出多轮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以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银行体系的抵御能力,应付楼价一旦下跌可能造成的冲击。
 
  就谢伟铨议员提问的各部分,在谘询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税务局及金管局后,现综合答覆如下。
 
(一)政府自二○一○年起推出的各项需求管理措施(包括推出时间、措施内容及政府至今收取到的印花税税款)载列于附表一。金管局自二○○九年起推出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推出时间和措施内容)载列于附表二。
 
(二)及(三)美国与内地的贸易摩擦升温,令环球及本地宏观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因素明显增多。此外,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持续推进,本港息口在联系汇率制度下会进一步上调。政府不时提醒市民须谨慎管理风险。市民作出置业决定前,必须小心衡量各种风险,特别是息口上升对个人供款能力的影响。
 
  面对本地和环球经济变化,政府会一如既往保持警觉,参考一系列指标,包括楼价、市民置业负担比率(注一)、物业成交量、房屋供应等,密切监察楼市走势和不断变化的外围形势,适时采取合适的措施回应市场变化,确保楼市健康发展。
 
  虽然近月私人住宅物业价格和成交量有所回落(注二),但本地的房屋供求仍然处于失衡的状况,目前楼价水平仍然与经济基调和市民的负担能力脱节。今年第三季的市民置业负担比率高达74%,远高于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七年20年长期平均数的44%。政府现阶段无意放宽或取消任何需求管理措施,以免向市场发出错误信息,令楼市再度升温。
 
  至于金管局的逆周期监管措施,其理念是因应楼市周期的演变,考虑楼价走势、交投量、经济基调和外围环境等关键因素,采取合适措施,确保银行体系稳定。若确认楼市进入下行周期,金管局会考虑适当放宽逆周期监管措施。不过,楼价自二○○八年起上升超过两倍,在过去两个月只累计下跌约1.5%,金管局认为尚未能确认楼市已进入下行周期,现阶段不适宜放宽逆周期监管措施。
 
注一:置业负担比率是指就一个面积45平方米的单位而言,若以当时的按揭利率和20年还款期计算,按揭供款相对住户(公营房屋住户除外)入息中位数的比率。

注二: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的资料,整体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自今年八月起回落,八月和九月指数累计下跌1.5%。近月楼市交投亦明显减少,今年八至十月送交土地注册处登记的住宅物业买卖合约平均每月约4 200宗,低于今年首七个月平均每月约5 700宗。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5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