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在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会议简介《施政报告》有关陆路运输政策措施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主席:
行政长官在上星期发表了二○一八年的《施政报告》,今天我向各位议员简介《施政报告》及二○一八年政府《施政纲领》中有关陆路运输的重点政策措施。
香港的路面空间有限,我们不能单靠不断兴建道路来解决交通挤塞。针对个别交通特别挤塞的地方,如隧道和商业区,我们建议研究按「挤塞征费」的理念,增减各类别车辆使用政府收费隧道及青马、青沙管制区的收费水平,以更善用路面空间。随着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日后通车,我们会继续积极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实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在二○一九年上半年提出先导计划的具体方案谘询持份者。
不少市民每日面对过海交通挤塞。政府早前已承诺研究利用西隧,以分流现时红隧及东隧的交通。政府现建议由二○二○年一月一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实际所需缴付的隧道费,并同时上调红隧和东隧的相关隧道费,以推动部分现时使用红隧或东隧的车辆改用西隧。
我必须强调,过海交通挤塞问题除了影响隧道交通,车龙亦会阻碍非过海车辆,除了令非过海车辆的驾驶者受到影响,更会波及使用路面公共交通工具的广大巿民,加长了他们的出行时间。透过「三隧分流」 隧道费调整方案,我们希望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i)第一,善用西隧剩余设计容车量,纾缓红隧和东隧的过海交通挤塞,使两条隧道繁忙时间的车龙减短一成至超过四成。以经加士居道天桥南行往红隧为例,预计早上繁忙时间车龙可由2.9公里缩短至2.1公里,节省过海行车时间之余,亦释放连接窝打老道的交通分流点,纾缓由西九龙及旺角往尖沙咀等非过海交通挤塞。
(ii)第二,缩短红隧和东隧连接道路上的车龙,从而减低对非过海车辆的影响。以港岛北告士打道为例, 于傍晚繁忙时间,红隧的车龙往往令金钟至湾仔附近道路「打困笼」。隧道费调整方案预计可以缩短往红隧的车龙至湾仔税务大楼(即约1.1公里),释放夏悫道连接添华道、添美道、演艺道以及告士打道连接分域街的交通分流点,从而大大纾缓非过海交通挤塞情况。各位可参阅置于委员枱上的运输署资料,当中显示实施方案后对交通改善的成效。
隧道费调整方案会可纾缓交通挤塞,使路面公共交通服务更有效率,令众多乘坐路面公共交通工具的巿民节省出行时间。这亦呼应政府推动「智慧出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效益,鼓励市民善用公共交通的大趋势。整体而言,隧道费调整方案每年可以节省约八亿元由广大市民承担的社会成本。此外,随着交通挤塞情况改善,我们预期经车辆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每年减少3 800公吨,相等于种植16万棵树木,整体社会均会受惠。
我们留意到有意见认为,应降低红隧和东隧隧道费加幅,例如私家车每程只加五元或十元。我明白部分目前使用红隧和东隧的驾驶者即使在西隧的隧道费调低后,亦不会改用西隧。「三隧分流」的目的并不需要每一位使用红隧和东隧的驾驶者都改用西隧,而是希望部分可以选择使用其他过海隧道的驾驶者考虑改用西隧,从而纾缓红隧和东隧的挤塞,这样亦会缩短继续使用红隧和东隧驾驶者的过隧道时间。我必须指出,建议的隧道费水平是建基于具科学基础及分析大量数据的交通数值模型的推算。根据运输署及顾问仔细分析不同隧道费方案,若调低建议的红隧和东隧隧道费加幅,或再降低西隧的隧道费,将令方案的分流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令部分地区的挤塞恶化:
(i)首先,较低的红隧和东隧隧道费加幅,根本不足以有效令部分驾驶者改变习惯转用西隧,除了无助处理红隧已非常严重的挤塞,亦会令东隧的挤塞问题加剧,有损必须使用东隧的巿民(如东区居民)的利益。举例说,于早上繁忙时间车龙会影响观塘道和将军澳道的非隧道交通。各位可参阅置于委员枱上的运输署资料,当中显示调低隧道费对东隧交通的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西隧的隧道费,会导致西隧入口的车龙阻塞非过海交通。
(ii)此外,西隧专营公司是按照政府就三条隧道的建议指定隧道费水平,评估对其财务影响,而原则上同意隧道费补偿计划。若修订指定隧道费的水平,西隧专营公司应需重新作出评估,而政府亦必须与西隧专营公司重新商讨隧道费补偿计划。就现时方案,政府与西隧专营公司已超过有大半年的讨论。由于各项程序需时,换句话说,若得不到议会的支持,在西隧专营权于二○二三年结束前,相信没有可行方法解决过海交通挤塞问题。
建议的详情已载列于我们早前向委员会发出的文件。我们并会在十一月的委员会会议上详细与委员再深入讨论。
香港的车辆数量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由于泊车位的平均每年增长率仅为0.9%,我们有需要提供更多泊车位以回应社会的诉求,特别是优先照顾商用车辆的泊车需要。除继续透过地契条款要求私人发展商在合适的新发展项目内提供公众泊车位外,政府会按照「一地多用」的原则,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及公共休憩用地发展项目中,加设公众泊车位。若技术可行,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在合适的政府设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可提供至少1 500个公众泊车位。此外,政府会继续积极采取其他措施增加泊车位供应,这些措施包括在合适的路旁地点划设夜间泊车位;要求发展商在新发展项目内提供《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标准范围内较高的泊车位数量;容许校巴在放学后停泊在校舍内;增设旅游巴士泊车位及上落客设施;以及研究在政府停车场内采用自动泊车系统,以增加泊车位的数目等。政府在兴建纪律部队宿舍时,亦会充分考虑纪律部队运作的独特性,尽量增加泊车位。
我们就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亦提出了几项新建议措施。
《施政报告》建议豁免专营巴士的隧道及道路收费,以纾缓加价压力。具体而言,我们建议豁免专营巴士的政府隧道及道路收费。每个专营巴士营办商须把所节省的隧道费开支拨入其各自专门就此开设的基金帐目下,预留作纾缓其加价压力,以期减低市民日后所需承受的加价幅度。如有个别专营巴士营办商没有加价压力,我们亦会为该笔基金订立一个上限,若基金的数额达到该上限,无须加价的巴士公司便须利用超越该上限的滚存数额为乘客提供票价优惠。我们已与西隧专营公司经原则上同意由政府缴交专营巴士行走西隧的隧道费。
如建议的西隧补偿计划获通过并实施,日后专营巴士营办商同样须把节省的隧道费开支拨入其专用基金的帐目中,以进一步纾缓未来的加价压力。与此同时,政府正与大榄隧道的专营公司探讨为行走大榄隧道的专营巴士提供相同安排。
运输署正筹备复办「中环—红磡」渡轮航线及试行 「水上的士」服务,并在红磡(南)渡轮码头引入商业元素, 以为红磡海滨注入活力。
为进一步推展「智慧城市」及便利乘客计划行程,政府建议预留约3 100万元,为专线小巴研发资料收集系统及流动应用程式,并在专线小巴安装全球定位设备,让乘客透过运输署网站及「香港出行易」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取得专线小巴路线实时到站资讯,而相关数据亦会以机器可读格式透过政府「资料一线通」发布予公众使用。专线小巴营办商可利用相关数据作车队管理,以提升营运效率。我们亦会继续与公共交通营办者(包括港铁及专营巴士)商讨开放其实时营运数据。
为进一步提升专营巴士的营运安全,我们建议预留约五亿元资助专营巴士营办商在合适的现有巴士上加装三项安全装置,包括有助加强车辆稳定性及减低翻侧风险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具减速功能的车速限制器、以及在途经快速公路并较少停站的长途巴士路线的巴士所有上层座椅加装安全带。我们建议资助专营巴士营办商八成相关费用,其余费用和日后的维修保养则由专营巴士营办商承担。
为进一步推动无障碍运输及绿色运输的政策目标,便利业界引入更多较具环保效益及/或无障碍设施的小巴车款,我们建议修订法例,放宽小巴的车身长度限制至七点五米。
本届政府在去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推出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为日常使用本地公共交通服务出行,而公共交通开支较高的市民减轻交通费用负担。我们现正全力推展补贴计划的准备工作,并将于二○一九年一月一日落实补贴计划。
因应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交通需求的变化,我们正陆续推展运输基建项目以完善本地的交通网络。我们现积极推进六号干线工程项目,包括将军澳──蓝田隧道及中九龙干线的建造工程,并争取在本立法年度内就T2主干路及茶果岭隧道项目取得拨款,以期于二○一九年下半年动工并达至六号干线约于二○二五年全线通车的目标。同时,分别于二○一八年六月及五月获立法会批准拨款的将军澳跨湾连接路、以及大埔公路(沙田段)扩阔工程,亦已展开,完成后有助应付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
在跨境基建方面,经过多年努力,首个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连系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已经建成及快将通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建,对促进三地融合、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就港珠澳大桥的具体开通日期及安排,当我们收到中央的通知及相关资料后,会尽快作出公布。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方面,南面连接路的主线工程,即通往市区方向的北大屿山公路的部分,已经大致完成,我们现时预计该段主线可与港珠澳大桥同步开通,便利市民使用港珠澳大桥,及纾缓大桥开通后机场岛上道路的交通压力。而南面连接路通往东涌方向的北大屿山公路的部分,预计可于二○一九年上半年完成。至于屯门至赤鱲角北面连接路则预计最快于二○二○年完成。
在铁路基建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已于二○一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开通,并于翌日(即九月二十三日)正式开始营运。高铁列车由香港西九龙站往返共44个内地站点,为乘客带来高速、便捷和舒适的铁路服务。我们正全力推展沙田至中环线(沙中线),原本预计「大围至红磡段」可于二○一九年年中通车,然而,有鉴于红磡站的连串事件及相关调查工作,政府须确保沙中线在完全符合建造规格及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开通,「大围至红磡段」通车目标有需要再作检讨。而「红磡至金钟段」现时仍维持以二○二一年为通车目标。届时铁路网络会覆盖全港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区。
我们会继续积极推动各项「智慧出行」措施,让市民可以透过应用科技规划行程和善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提高道路网络的安全和效率,减少交通挤塞。例如运输署已展开有关车辆安装车内装置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以落实在本港推广安装有关装置的具体安排。我们会视乎初步研究的结果及与持份者的讨论,尽快探讨如何向不同种类车辆的车主推广自愿安装车内装置,以方便驾驶人士缴付道路及隧道费和更有效管理交通、收集及提供交通数据等。
政府会继续在「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下为现有行人通道提供无障碍通道设施。除了正在推展遍布各区的250个项目外,路政署将于二○一九年上半年推展「人人畅道通行」计划的「第三阶段」,为符合现时计划范畴、分布全港多区余下共120多条行人通道的加建升降机建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以尽快推展当中可行的项目。此外,政府亦计划在二○一九年就是否有空间进一步扩大「人人畅道通行」计划的范畴进行检视。
完
2018年10月19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1时28分
香港时间11时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