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政府发表《2016年香港少数族裔人士贫穷情况报告》
*************************
  政府今日(二月七日)发表《2016年香港少数族裔人士贫穷情况报告》。扶贫委员会已于今日的会议上获悉报告的主要分析结果。
 
  财政司司长办公室辖下的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联同政府统计处(统计处)根据扶贫委员会所订定的贫穷线分析框架,以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所得的数据为基础,更新及分析少数族裔的主要贫穷数据,持续监察他们的贫穷情况。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 在二○一六年,政策介入前有22 400个少数族裔贫穷住户和49 400名少数族裔贫穷人士,贫穷率为19.4%,而恒常现金政策介入后的相应数字均较低,分别为19 500户、44 700人及17.6%。按族群分析,在二○一六年,政策介入后南亚裔的贫穷率在族群中属偏高(23.0%),贫穷人口亦是最多(占少数族裔贫穷人口的40.1%)。

* 比较二○一六年及二○一一年的贫穷数字,政策介入前后的少数族裔贫穷率均有所上升,加上整体少数族裔人口及住户数目显著增长,政策介入前后的少数族裔贫穷人口及住户数目亦在其间增加。进一步分析二○一六年少数族裔贫穷人口的显著特征,可见少数族裔贫穷情况以在职贫穷为主,与整体贫穷情况有别,贫穷率上升亦主要由于在职贫穷住户的数目增加。

* 分析显示,二○一六年少数族裔在职贫穷的原因,主要是在职人士学历及技能较逊色,就业收入水平较低,而家庭则普遍较大,在职成员一般须独力承担家计,纵使在职亦较难「脱贫」,尤以南亚裔为甚。另一方面,部分族群(如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人)贫穷人口的失业率略高于整体贫穷人口的情况,侧面反映这些族群因失业而跌入贫穷线下亦相对较多。

* 在职贫穷是少数族裔的显著贫穷特征,然而二○一六年多个族群的贫穷长者占其族群贫穷人口的比例较二○一一年有所上升,特别是东南亚裔如泰国和印尼人。由于长者较多没有从事经济活动,族群中长者比例上升,相信对推高贫穷率有一定关系。

* 少数族裔在职住户较为普遍,多数透过就业自力更生,较少依赖现金福利的援助,二○一一至二○一六年间主要族群贫穷人口没有申领主要现金津贴(包括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长者生活津贴、高龄津贴、伤残津贴及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的比例普遍亦见上升。然而,在二○一六年,恒常现金政策介入后的各项贫穷指标仍然较政策介入前为佳,而非恒常现金项目及非现金福利(主要为公屋)令贫穷指标进一步改善,有助减轻少数族裔的生活负担。

* 语言能力方面,南亚裔一般运用英文能力优于中文,中文阅读、书写能力逊于交谈,而儿童的中英文能力则较成人为佳。此外,非从事经济活动非在学的南亚裔人士运用中英文能力普遍逊于在职人士,这显示中英文能力或是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之一。
 
  有关少数族裔人士贫穷情况的详细分析,刊载于《2016年香港少数族裔人士贫穷情况报告》,该报告已上载至扶贫委员会的网站(www.povertyrelief.gov.hk),而报告摘要亦备有六个少数族裔语文版本(他加禄语、印地语、印尼语、泰语、尼泊尔语及乌尔都语)以供参阅。
 
2018年2月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4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