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公布人口健康调查结果(附图)
*****************
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医生今日在记者会上公布调查的主要数据时指出,调查反映了本港市民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相关的风险因素和常见非传染病的普遍程度。
卫生署于二○一四年十二月至二○一六年八月期间进行是项调查,为第二次同类型的大规模全港性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调查于二○○三至○四年进行。调查结果可进一步巩固政府的人口健康资料库,有助制定以实证为本的卫生政策。
调查结果显示进食蔬果不足情况十分普遍,比率达94.4%。值得留意的是,饮酒比率由二○○三至○四年的33.3%大幅增加至二○一四至一五年的61.4%。
陈汉仪医生表示,调查揭示市民的生活习惯普遍不健康,例如进食蔬果不足、膳食太咸、饮酒、吸烟及缺乏体能活动的生活模式。
陈汉仪医生关注饮酒人士的比率大幅增加。在社交聚会和庆祝活动中饮酒都是常见的,然而只有少数人士认识酒精对他们健康所造成的危害。饮酒是导致200多种疾病(包括肝病、癌症和中风)和损伤的成因。她提醒市民,酒精已被世卫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第1类致癌物(即已有足够证据证实饮酒对人类致癌)。就癌症而言,饮酒并没有安全饮用水平。世卫亦从未建议为改善健康而饮酒。
陈汉仪医生说:「由于饮酒导致的伤害远超其潜在好处,我们不建议没有饮酒习惯的人士开始饮酒,而饮酒人士应逐渐减少饮酒以减低伤害。孕妇、儿童及青少年、身体不适或在服用药物期间的人士,以及市民在操作机器及驾驶都应避免饮酒。」
对照两次人口健康调查有关常见非传染病普遍程度和行为风险因素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情况有所改善,以年龄标准化比率计算,比率由23.5%下降至21.2%。
一些主要的非传染病,如超重或肥胖(50.0%)、高血压(27.7%)、糖尿病(8.4%)和高胆固醇血症(49.5%)在香港人口中相当普遍,而这些情况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然而,大约一半上述的非传染病患病情况,并非由受访者在进行住户问卷调查时报告,而是透过是次调查的健康检查发现,情况令人关注。此外,是次调查采用了Framingham风险模型,以预测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心脏病、中风、周边动脉血管疾病和心脏衰竭的风险。预测显示,年龄介乎30至74岁的人士,未来十年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平均风险为10.6%。即在未来十年,每1000名30至74岁的人士中,可能有106名人士患上前述的心血管疾病。
陈汉仪医生指出,患上和出现这些非传染病和心血管风险因素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透过健康饮食,增加体能活动,不吸烟和不饮酒,可预防约八成的心脏病、中风和二型糖尿病,以及四成的癌症个案。市民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生活习惯不健康或有家人患上这类疾病的人士,应谘询家庭医生以进行评估和接受检查,以及早识别是否患上这些常见的非传染病。。
陈汉仪医生说:「卫生署一直致力在多个层面推广健康生活模式。鉴于调查显示市民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和高胆固醇血症相当普遍,实践「三低一高」(即低盐、糖、油及高纤)的健康饮食原则更形重要。此外,除了举办「幼营喜动校园」、「健康饮食在校园」和「有『营』食肆」等计划外,卫生署今年九月推出「学校午膳减盐计划」,目标为将钠含量每年减少最多10%。同时,本署亦加强教育青少年饮酒的祸害,政府已于今年六月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以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饮品。」
陈汉仪医生指出,调查结果显示现时有吸烟习惯人士比率由16.3%下降至14.8%。她表示,相关工作绝不会松懈,卫生署会继续致力控烟,并于今年稍后推出新计划「戒烟服务公私营协作先导计划」,以进一步加强控烟。
她补充:「成功防控非传染病,实有赖整体社会不同界别的持份者共同努力,卫生署会继续与相关政府决策局和部门,以及各公共卫生社群合作,鼓励市民保持健康生活模式。让健康生活选择变得更容易、更方便及更普及,是至为重要的。」
为提升健康数据监测系统,卫生署将每两年进行住户行为风险因素调查,并每六年进行人口健康调查,收集受访者的体格检查及化验检测数据。
是次调查设计参考了世卫监测非传染病风险因素阶梯式方法。调查分为住户问卷和身体检查两个主要部分。调查访问了12 022位来自5 435个住户的15岁及以上的陆上非住院香港居民,住户回应率为75.4%。另外,2 347名受访者参加了身体检查。
调查结果已上载卫生署网页及卫生防护中心网页,供市民参阅。
完
2017年11月27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7时00分
香港时间17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