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发表《香港家书》(只有中文)
******************
各位亲爱的香港市民:
十天前我发表了我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题为「一起同行 拥抱希望 分享快乐」,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各界欢迎,我和我的问责团队都感到非常欣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施政风格,并以谦卑的态度继续聆听大家的意见,逐一落实《施政报告》和《施政纲领》内200多项的具体措施,竭力发展香港经济,改善市民生活。
《施政报告》发表后,社会和舆论聚焦讨论我提出的房屋政策和各项措施。由于房屋是在今天供应不足、楼价持续上升下市民最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备受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我和我的同事会采取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与民共议的态度,跟进房屋这极为棘手的议题。但如果你问我对《施政报告》中感受最深的部分,我会说是一系列我形容为「以人为本、无微不至」的措施。我想藉此家书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措施的背后理念,不少都是和我曾经担任过三年多社会福利署署长有关的。
在我当社署署长期间,有一类服务使用者最触动我心,他们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当时我自己有两个分别是六岁和九岁的儿子,他们健康活泼,但偶有不适,我都会十分担心;晚上孩子发高烧,我和丈夫都会整夜陪伴他们。因此,我可以想像有残疾孩子父母的担忧和劳累。对他们自发组成关注团体,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服务,我心存敬佩,视他们为改善服务的伙伴,而非压力组织。但碍于公共资源有限,多年来政府都未能大幅改善特殊幼儿服务,包括特殊幼儿中心、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和一般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内的兼收名额,令一些两到四岁,已经被评估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需长时间轮候服务,从而错过了「及早介入」的学前康复机会。
两年多前,我以上届政府政务司司长身分,经考察一些服务机构在家族基金赞助下试行的新服务模式后,统筹教育局、劳工及福利局和食物及卫生局推出由奖券基金资助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安排跨专业团队到幼稚园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学前康复服务,团队包括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学家、社工及幼儿工作员。计划为当时轮候册上的6 000多名幼儿提供2 900个名额,大大缩短了他们的轮候时间。试验计划有显著成效,我之后收到一些家长的来信,与我分享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由不懂说话、不肯说话,变为和他们一同说故事的那份喜悦。我当时就决心要大量增加服务名额,让更多幼儿能尽快获得学前康复服务,并在作为政务司司长任内已为恒常化这服务争取了每年4亿6千万元的经常拨款,由二○一八/一九学年开始就可以提供7 000个常设名额。
在我首份《施政报告》中,我进一步承诺把学前康复服务的轮候时间减至「零」,换句话说,政府会在有需要时提供较7 000个更多的名额,投入较4亿6千万元经常开支更多的资源,务求让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能透过适切、适时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力。
随着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长大,家长的担心就转移到他们的社交生活和就业能力。我在出任社署署长期间,就推出了为支援伤残人士就业的「创业展才能」社会企业计划,让非政府机构透过政府拨款成立各类型的社企,例如餐厅、蔬菜工场、洗车店等,为伤残人士提供就业机会。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社署会在明年将一个特别为支援较高能力自闭青少年提升社交和就业技能的先导计划常规化,并为服务自闭症人士的资助康复服务单位和前线员工提供专业培训。
当残疾人士的父母年老时,另一个困扰他们的问题又会出现。部分家长担忧当他们离世后,即使他们留下遗产,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特别是智障子女,都难以自我照顾。这些家长在寻找可以信赖又有能力为他们管理财产的亲友时往往遇到困难,而要成立私人信托又收费高昂,难以负担。我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政府会牵头成立「特殊需要信托」,由社署署长担任受托人,提供既可信赖、又可负担的信托服务,在家长离世后处理他们遗下的财产,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定期向他们子女的照顾者或机构发放款项,以确保他们的财产用于继续照顾他们子女的长远生活需要。
各位市民,我曾经说过三个多月的行政长官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但更大地每天推动我力求创新、迎难而上的力量,是那份透过为市民「排忧解困」而获得的工作满足感。《施政报告》中不少的措施,背后都有这份信念,我会在日后以不同方式和大家介绍。
就让我们一起同行,拥抱希望,分享快乐!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二○一七年十月二十一日
完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9时28分
香港时间9时28分